如何判断孩子是好老师(如何正确挑选孩子兴趣课堂的老师)

你好,我是靳潍,欢迎来到我的课堂,一起分享《两个天才宝贝的养成日记》。今天的内容,我想延续孩子们学钢琴的话题,首先我就个人经验谈一下,哪里学琴比较好?


如何判断孩子是好老师(如何正确挑选孩子兴趣课堂的老师)(1)


一般学琴有两种选择。一是去综合性音乐学校,二是请老师上私课。两种方式各有优劣。

音乐学校形成一个综合、有机的生态系统,创造的艺术环境和氛围要比一对一上私课好得多。孩子在音乐学校里能看到不同老师,认识其他学生,了解其他人在学什么乐器?学到什么程度?音乐学校定期会有演奏会,讲座、也能推荐孩子参加比赛,这种若隐若现的竞争能刺激孩子的进取心。

我觉得,对于初学琴的孩子,自律性还欠缺,找一家好的音乐学校是比较理想的,能够激发孩子的兴趣,认识新朋友,还有很多露脸演出机会。如果总是一个人对着一个老师,没有对比,没有丰富多彩的活动,难免枯燥。如果孩子相对成熟,学琴走上轨道,有自己的计划和决心同时找到了最合适的老师,那么跟老师一对一也是很好的选择,教学会比较专注深入。

那么,去老师家上课还是在自己家上课呢?我觉得要看环境,教琴需要安静的空间,没有干扰。当然也要尊重孩子的意见,要选择他们感觉最容易集中精力,最放松的地点上课。

给大家提个醒。在“小咕哩”学钢琴之前我看过一篇新闻,加拿大温哥华有个台湾钢琴教师,在华人圈子里很有人气和名气,后来被爆出来执教30年时间里,猥亵了不少女学生。很多受害学生都跟他学了好几年,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多数是因为家长太放心了,把孩子放在老师家里就去买菜了。因为这事,我对男性钢琴老师一度有抵触情绪。所以一定要在老师家学琴,最好陪在旁边。当然了这只是极端案例。

很多家长没有音乐背景,不太了解钢琴,难以确定老师好不好,或者是否合适自家孩子。我也不是专业,但我想把我的孩子们和老师的教学相处情况跟大家介绍一下,希望能带来启发。

首先,上课时老师从不发怒,而且很幽默。所以从其他琴妈那里听说,有老师因为孩子做不到技术要领,或者短期没进步,会朝孩子发火大喊,我还满吃惊的。老师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兴趣和自信,而且自己的孩子怎么舍得让别人骂,就算因为弹琴也舍不得啊。

第二,老师的demo能力,也就是示范。老师能不能demo非常关键,尤其当曲目难度提高,或者孩子自选曲目。“小麦粒”最喜欢的作曲家是李斯特,而这位大师的作品出名艰深难度高,他经常在网上听了喜欢的曲目,很向往能听到live,上钢琴课那天就特别兴奋,因为他知道老师很可能给他demo。我开玩笑说,这是“麦粒”在跟老师“斗琴”。能随时示范李斯特的作品,要求老师具有演奏级甚至专业演奏级的资质。我还听说一位大学钢琴教授,是纽约茱莉亚音乐学院毕业的,教怎么弹李斯特,指着乐谱头头是道,但demo从来不做。

第三,老师对孩子们有长久计划。“小麦粒”跟随老师后进步很快,我不止一次听过老师对他说:“麦粒,每节课我要带你弹5分钟双手八度,这样等10年后,我们就一起弹了100万次了。”

他也会女儿说::“我要教你弹琴到23岁,那时候你的力度就会超过我了。”

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我心里其实挺感动,能体会到老师对孩子有一种承诺,一种陪伴的责任。

最令我感动的是一次老师说:“麦粒,再过两年你的手会大很多,你自己都察觉不到,我要记住你现在的baby face,因为你很快就长大了。”

爸爸妈妈们,相信你们都能感受到老师对孩子的感情,更不要说教室里,我这个做妈妈的。好老师会跟父母一样,渴望见证孩子的成长和进步。

第四,老师的综合音乐素养。让孩子们学钢琴时,我希望他们不仅掌握弹琴这项技能,更能得到艺术熏陶,培养个人魅力。孩子们的老师非常执着于古典音乐,他甚至认为摇滚和说唱根本就不算艺术。虽然一开始我难以接受他的偏执,但随着他用极大的热情向孩子们介绍古典音乐历史,讲述伟大作曲家的故事,分析作品的复杂、精妙和背后的社会背景,连我都渐渐被感染,深爱上了古典音乐。

我们经常开玩笑说,老师有自动推送功能,上课时如果弹到肖邦的G小调,他会把肖邦其他G小调的作品精彩段落都弹出来;如果练习一种指法,他会把类似需要使用同样指法,属于不同作曲家的片段demo出来;庆祝万圣节时,他不会穿奇装异服,但会弹奏很多暗黑系的作品给孩子们听。

最令我感动的应该是老师在示范时的投入,“小咕哩”在学一首门德尔森,那天学校的空调坏了,琴房里本来就闷热,老师给“小咕哩”demo第三页,但不知不觉就一直弹下去,9分钟演奏完全曲,结尾处激烈、辉煌,震耳欲聋的双手和弦几乎要穿透我身后的玻璃门。我看到老师的衬衫背后全湿透,头发丝里都是汗 ,“小咕哩”全神贯注听痴了,我是惊心动魄看痴了,老师是深陷其中弹痴了。结束音后,老师长叹一口气说:“这些音符有魔性,有些瞬间我的心脏炸开了,不需要酒精和毒品,这些音乐就可以让大脑麻醉。”

老师对音乐的痴爱,对作曲家的仰慕,自然流露而且感染着孩子们,让他们知道,喜欢一样东西,你可以投入无限多热情,不要去管赚多少钱,不要去管别人的评价。我觉得艺术家,其实多少有点童真,好像不谙世事,不染尘埃。但老师这种本真、纯粹的艺术态度,对孩子的影响反而是,担心着未来孩子职业前途的父母,做不到的。

两个孩子在学校的班主任都是女老师,加拿大的小学,班主任除了音乐,什么都教,当然音乐老师也是女老师。我就意识到,除了爸爸之外,钢琴老师是跟小麦粒”和“小咕哩”对话最多的成年男性,这一点让我特别关心老师的世界观是否跟我们吻合 。

老师一再跟孩子们强调说:“你们一定要坚持弹钢琴,到了高中的时候,同学会说,这个傻子居然弹古典音乐,不要理会他们,几年后你在音乐厅演奏,他们要花钱买票带他们的孩子来欣赏你。”

老师也提醒说:“你们坚持弹琴,就能避开未来的诱惑,那些沉迷烟酒、游戏、染上不良嗜好的孩子,是因为没有钢琴去消耗他们多余的精力和时间。”

钢琴老师,虽然是父母花钱请的,但对老师要有充分的尊重,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他可能是你孩子的精神导师。

有一次我带“小咕哩”去上课,一个老师从琴房里走出来,学生跟在后面。这时沙发上一个妈妈突然站起来,伸出大手喊:“还有3分钟。”老师尴尬地站住了脚步,又把孩子带回去,过了3分钟才出来的。我在心里面给这位妈妈取了个外号Three Minutes Lady,只要见到她,快下课时她一定在看表。

我理解,很多家长心里在算着,平均60加币一个小时的课程费,相当于1分钟就是1 dollar,3分钟就是3 dollars,但如果把所有的斤斤计较都写在脸上,令老师难堪,因为这3 dollar,就已经失去了尊重。就我的经验,老师不会故意克扣时间,有时可能忽略了,有时是因为特殊原因,但会在下一堂课会补回来,而且补的更多。我想说钢琴教育、艺术熏陶,相当部分上是精神教导,家长对老师失去基本的尊重,在精神层面的交流渠道还能敞开吗?

还有个妈妈被我取了外号叫 Video Lady,上课前第一件事就是把手机拿出来,一节课从头录像到结束。针对录像,有的老师允许,但有的老师不同意,这时你要尊重老师,毕竟老师拥有知识产权。Video Lady因为录像的事情,跟孩子的老师吵了很多次,最后不欢而散。

还有个妈妈我给取的外号是Keyboard lady, 她对老师的要求是在上课的60分钟内,不得有任何内容Keyboard无关,老师说到肖邦最后染上了肺结核,Keyboard lady就会打断说,go back to keyboard, 就连老师介绍考级的情况,她也能说 go back to keyboard。

我心里觉得好笑,你要是找个人教孩子学打字,那你可以这么做,但毕竟钢琴是门艺术,任何艺术在进阶到一定程度后,跟其他艺术形式是相通的,跟艺术创作所处的历史和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不了解肖邦的生平,怎么能弹出肖邦的哀伤?Keyboard lady其实在用自己对钢琴的理解干扰老师的教学,她大概认为钢琴就是在键盘上敲击,除此之外都是浪费时间和金钱。如果她觉得自己比老师高明,那我看也差不多该换老师了。

有一次“小咕哩”上课,老师讲起作曲家瓦格纳的一部歌剧,歌剧灵感来自于斯堪的纳维亚古代神话,当时老师详细介绍这个神跟那个神的关系,瓦格纳又怎样把复仇和救赎写进音乐。这一通讲足足花了10分钟,其实我心里也有点慌,10 dollars就这么飘走了,但是出于对老师的尊敬和信任,我没有打断。

那次课以后“小咕哩”对斯堪的纳维亚古代神话萌生兴趣,自己跑到图书馆借了一堆相关书,现在她是一个“小神通”,已经是北方神话专家、古希腊神话专家、古罗马神话、希伯来神话专家,神来神往,无一不通。其实,音乐、文学、历史、绘画甚至是建筑艺术,都是相通的,很多直接来源于古代神话。老师的启发给“小咕哩”打开了一扇窗,我现在觉得这10 dollars真是太值了。


钢琴学习给孩子带来的远超弹琴这一项技巧,更在于艺术熏陶和内心培养,希望朋友们能认同我的观点,让我们下堂课再见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