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是脾寒湿和脾湿热(寒湿内盛或湿热内蕴)

摘要:脾湿可由饮食不化、水湿郁内等造成。


中医认为脾在人体中有转运、运输的作用,能够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输送至全身。

所以出现脾湿情况,应积极进行健脾利水、祛湿降浊等,避免出现头身困重、脘腹胀满。

怎么判断是脾寒湿和脾湿热(寒湿内盛或湿热内蕴)(1)

脾湿,有寒湿和湿热之分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统血,升清,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其中湿气、内燥等都是引起多种病症的内在因素之一。

那么引起脾湿的因素都有哪些呢?

1、外邪入内

外邪如湿邪或燥邪,湿邪伤脾、燥邪伤胃,入内侵犯机体易伤脾胃,导致脾胃虚弱之症,致湿从内生,郁而化热,形成脾湿。

2、水液代谢紊乱

中医认为水液代谢功能与脾有关,脾阳虚衰,运化无力,水湿内停,水液代谢紊乱,湿邪易困脾。

3、脾失调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脏腑依靠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以濡养,如湿困脾土,运化失常,脾功能失调,就会导致脾湿。

怎么判断是脾寒湿和脾湿热(寒湿内盛或湿热内蕴)(2)

根据脾湿的情况,脾湿还可分为寒湿与湿热两种,如体质为脾湿者,体内寒湿内盛易使舌苔厚而肥腻。

那么脾湿的寒热怎么进行区分呢?

1、寒湿

寒湿可使寒湿困脾,寒湿内盛,困阻脾阳,脾失温运,常以纳呆、腹胀、便溏、身重为主要的寒湿证候,可表现为脘腹胀满、口腻纳呆、欲呕、口淡不渴、腹痛便溏、头身困重、小便短少、肢体肿胀、身目发黄、面色晦暗、白带量多、舌体淡胖、舌苔白滑或白腻、脉濡缓或沉细等。

2、湿热

湿热可使湿热蕴脾,湿热内蕴,脾湿健运,以腹胀、纳呆、发热、身重、便溏不爽为主要的湿热症候,可表现为脘腹胀闷、恶心欲呕、口中粘腻、口渴不多饮、便溏不爽、小便短黄、肢体困重、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面目发黄色鲜明、皮肤发痒、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等,所见脾湿易生痰型哮证如哮喘等。

怎么判断是脾寒湿和脾湿热(寒湿内盛或湿热内蕴)(3)

脾湿,最容易出现的是胃肠道病症,如可出现食欲不振或反胃等情况。

那么脾湿的症状表现具体有哪些呢?

1、肠胃不适

脾湿者的胃肠不适情况最为明显,如出现到饭点时间仍无饥饿感,或对食物没胃口,进食些许就可感到胃胀,有的甚至稍微进食就出现反胃情况,胃气上涌,还可能直接表现出恶心呕吐情况。

2、疲劳感

脾湿者容易产生疲劳感,如早晨刚起不久,就感到身体沉重、乏力疲劳、头晕脑胀,不清醒甚至出现嗜睡等情况。

3、出现虚胖

脾湿者在日常饮食属于正常的情况下,体重仍然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且伴有下肢按压性水肿感,就有可能是由于脾湿引起的虚胖。

4、排便异常

脾湿容易导致消化功能异常,出现排便异常或大便外形出现粘腻、大便不干净、性状软弱等情况。

5、舌苔异样

脾湿者容易出现舌苔异样,如出现舌苔厚、舌边缘有齿痕、舌体肥大等情况,或早上起床后发现上眼皮肿胀,眼袋明显都可能是脾湿引起的。

怎么判断是脾寒湿和脾湿热(寒湿内盛或湿热内蕴)(4)

脾湿,一般怎么进行调理?

中医认为脾湿,其治疗应以健脾祛湿为主,寒湿内盛或者湿热内蕴,容易使脾失温运。

那么出现脾湿,应该怎么进行治疗呢?

1、药物治疗

脾湿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中成药或中药方剂的药物配合,如常见健脾祛湿的中成药有健脾丸、归脾丸、参苓白术丸、附子理中丸、木香顺气丸等药物,而常见加减配伍的中药方剂如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汤、葛根芩连汤、茵陈五苓散等。

2、中医外治

可使用针灸、艾灸、推拿、按摩等中医外治方法对相关穴位进行治疗,如对阴陵泉足三里等穴位进行针灸或按摩,可以起到一定的祛湿除湿和健脾益气作用。

3、辅助调理

部分食疗药膳对于健脾祛湿、利水消肿等都有一定作用,如食用赤小豆薏米粥、竹笋西瓜皮鲤鱼汤、白术粳米粥等,都可缓解由于脾湿引起的各种症状表现,以及其他食物如山药、莲子、薏苡仁、红小豆等配合煮粥汤,都有一定健脾化湿的功效。

怎么判断是脾寒湿和脾湿热(寒湿内盛或湿热内蕴)(5)

脾湿可与饮食贪凉、居住环境潮湿、或喜食肥甘厚味类食物有关,所以脾湿除进行饮食调理外,也需要其他方式进行调理。

那么脾湿情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调理呢?

1、适量运动

每天快走或慢跑半小时左右,或做其他有氧运动如打太极、练瑜伽等,使机体微微汗出即可,同时每周运动不少于五次,适量运动可促进气血运行,使湿气排出体外。

2、注意休息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日常保证睡眠质量,不可熬夜,夜间睡眠要充足,此外可适当进行午休,睡觉时记得保暖避免受凉等。

3、愉悦的情绪状态

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可以多进行户外活动,或积极培养兴趣爱好如阅读、听音乐等,避免过于紧张或焦虑,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

怎么判断是脾寒湿和脾湿热(寒湿内盛或湿热内蕴)(6)

写在最后:

脾湿易引起多种肠胃不适,所以应积极对胃肠进行保护,合理饮食,少吃甜食,甜食容易加重脾湿情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