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相长拼音版(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拼音版(教学相长)(1)

去年下半学期,有位学员临时遇事,在班群里给我发信息,要求请假。本来很正常的,却出了个小偏差,把我的“徐”写成了“除”。我不介意,谁没有一点小失误。这事本来就可以过去了。不料那位学员很在意:老师会不会不高兴?于是,她接着又发了一条“把您姓写错了”的致歉信息,还自讽“脑残了”。这就让我必须要表态了,不然那位同学等着靴子落地的心情是很焦虑的。

人与人的交流绝大多数是通过语言的。频繁地使用语言难免会失误。口头语言把握最好的应该是顶级水平的播音员,对着稿念难免也会出错。相对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失误的频次显然要低,因为可以反复斟酌、检查。所以,脱口而出的口头语言即便错了,也容易获得谅解。书面语言一副深思熟虑过的样子,一旦错了,补救起来化的周折就多。

面对学员的致歉,我大大咧咧的回答一句,“没关系,别在意”不是不可以,但这样,我是已认定对方确实有错了。我刻板的的回答很难保证是发自内心,学员的内疚反而不会稀释。有没有更好的回答,不让学员有负担呢?最直接的就是告诉她,“你没错”。

如果用口头语言读音解释,学员确实没错。在萧绍一带,徐、除都念成“居ju”,徐老师、除老师都是“居”老师。但是学员明显不是我们徐、除读音不分的本地人,而是徐、许容易混淆的“百荒人”。此法作废。

说来,我与那个“除”字还是很有缘的。

当年学习古汉语,老师问我们知道陶侃吗?大家面面相觑。老师又问,“知道陶渊明吗”?大家一下轻松了,一副贱贱的,好像与这位“悠然见南山”的老兄做了多年邻居的样子。老师说,陶渊明是陶侃的曾孙,记住了吗。课堂一片“哦”,老师很满足。

于是老师转回正题,接下来解释《世说新语.政事三》中的,“......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一段.说,这位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办事是非常严格、勤勉的。他做荆州刺史时,让造船官把锯木屑都收集起来。后来正月初一,久雪初晴,集会的厅堂前、台阶下一片泥泞。陶侃让人用锯木屑铺在上面,人来人往丝毫不受阻碍。在这里,“听事前除”的“除”作“台阶”解。在官厅台阶前宣布人员任免称为“除名”,是以后才引申出“去掉、改变”等义项。

这位老师为一个“除”,绕了一大圈,撒了许多知识点,让我们弟子受益匪浅,确实当得上国内著名古汉语学家。不过,这些本义、引申义,与“徐”还是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看来要把“徐、除”混为一谈还要另辟蹊径。

我依稀在哪里看到国资料,说“徐、除”是有通假关系的。于是赶紧上网去问度娘。有句古话“工夫不负有心人”。度娘果然很给面子,给了我一个很高大上的答案。

我赶紧在群里回复了那位学员:“没关系的,徐、除是通假字。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论》:‘化则能明德徐害’。此处‘徐’念‘除’,意思也是除,除害”。

这样的回复在群里获得喝彩声,硬是把我这位音乐老师吹捧成了语文老师,也硬是把我160斤的身体吹捧得只剩四两轻骨头。我很高兴,那位学员从汉语使用上讲,确实没有错了。当然不走这步险棋会更好。

接下来,我反而有点惶恐。因为我的知识也不过仅此而已,而且是靠着度娘才蒙混过了关。是不是还要进一步完善自己?于是我花了些时间,对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四经》又做了一番粗浅的了解。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失传已久的《黄帝四经》,一时轰动世界。《黄帝四经》有四部经典:《经法》是其中之一,其他还有《十大经》、《称经》、《道原经》。出土的万余言帛书在当时就被尊为“治国之本”,今日重见天日,为海内外重新认识黄帝、黄帝思想提供了可靠的史料依据。

《黄帝四经》是起源于战国,盛行于西汉初期的黄学代表经典,博大精深,逻辑严密,文字严谨,仅蕴含的文艺美学思想便可发觉时至今日仍毫不过时,足以为当下借鉴:

《黄帝四经》以为:首先,“道”是最高范畴,是最高最大的“美”,一切事物概莫能外都是源于“道”。文艺要真实客观,使之有利自然、社会、人伦的和谐。其二、提出“过极失当”的批评尺度,艺术创作和欣赏不可过分。其三、真实自然的美学原则“至言不饰”,文章最关键的是要有真实可信的内容,形式无需华丽雕琢。其四、要有虚静之心的审美心态,不受任何具体认识的片面性与局限性的影响。其五、“刚柔相济”的美学风格。其六、艺术的作用在“文”与“化”,重视人文、艺术对社会教化的作用......

说老实话,要再进一步研究《黄帝四经》,以我现在的功力是无论如何做不到了,但是,我起码因此也知道了大概。转而又想,若不是那份群里发上来,给我“除老师”的请假信息而引起的一串琐碎,我断不会去化气力了解那些知识的,尽管很皮毛。因此,我是不是应该感谢那位学员?

在学校教师宣传栏里,我为自己留设计的格言是“有教无类,教学相长”。“有教无类”是我身为教师外在的气度。“教学相长”是我身为教师内心的追求。教师和学员是同台的演员,只是扮演了不同角色,无孰高孰低,彼此平等。如果用平视对方的姿态,身为教师,就可以在每一位学员身上,获得自身进步的动力,譬如这份请假信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