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饮食都有哪些礼仪规矩(古人原本分餐而食)

古人饮食都有哪些礼仪规矩(古人原本分餐而食)(1)

分餐

饮食是人类的基本生存需求之一,我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汉代以来,“民以食为天”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从历史进程的角度来看,古代饮食文化经历了原始社会、先秦、秦至唐代、宋元明清代等若干变化发展阶段。

从就餐方式来看,则经历了每个人席地而坐分而食之的分餐制,到一群人围桌案而坐共同进食的合餐制的演变。如今我国现行的是以合餐为主流,兼容分餐形式的饮食习惯,体现了中国人平等、分享、包容的“食文化”特色。

一、原始社会的平均主义分餐制

从散见于《韩非子》《管子》《左传》中的传说可知,自远古先民发明钻燧取火“以化腥臊"后,原始人的进食方式由“茹毛饮血”转变为“炮生为食”。熟食不仅美味卫生,而且易于消化吸收,有益于增强人类体质,促进大脑发育,更是饮食烹饪之始,促进了食器的产生。

从考古发掘成果来看,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低,人类一般都处于群居生活之中,集体所获得的食物属于部落全体成员,烹煮后按人数平均分配,并大多使用圆底器皿各自取食,而圆底的碗、钵等食器无法平放,只能用手捧着进食。由此可见,古代分餐制的雏形可以上溯至此。

古人饮食都有哪些礼仪规矩(古人原本分餐而食)(2)

二、先秦时期森严礼制下的分餐制

我国从夏朝开始有了稳定的国家,为了维护君主至高无上的正统地位,夏、商、周一脉相承“贵贱有等、长幼有差”的等级制度。在西周以“周公制礼”为标志,形成了一整套贯彻亲疏尊卑关系的一元化宗法礼制,为包括饮食在内的社会生活,尤其是贵族阶层的活动,框定了严格的礼仪规范。《礼记·礼运》有言:“夫礼之初,始诸饮食。”饮食礼仪是一切礼制的基础。

周人吸取商纣王酗酒亡国的教训,实行禁酒令,因此酒器渐渐式微,食器得到长足的发展。大小不等的鼎、簋和鬲由单纯的炊具、食器,演化为王权等级和平民身份的区别。煮食的鼎一般配以形似大碗,有盖和双耳的簋,据《礼记·内则》记载,九鼎配八簋是周天子所用的最高规格饮食礼器,依次递减为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大夫三鼎二簋,平民只能用陶鬲,连陶鼎都是断然不能使用的。

不同的统治阶层使用的是各自定例的一套食器,因此在席地而坐的筵席中,分餐而食之是就餐方式的常态。平民则通常一人一鬲而食,也是分餐制。春秋战国时代“礼崩乐坏”的显著表现之一就是各自为政的诸侯肆意僭越食礼,擅自提升自己所用的那一套食器规格。

古人饮食都有哪些礼仪规矩(古人原本分餐而食)(3)

胡服

三、秦至唐代分餐制在发展中孕育合餐契机

到了秦汉时期,繁文缛节的食礼得以简化,并传承下来。《史记·项羽本纪》在描写著名的“鸿门宴”时有如下记载:“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而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结合这一时期的出土壁画文物,可以想象当时的饮食场面,即每个人分别坐在不同方向,一人一案而食。而成语“举案齐眉”出自《后汉书·梁鸿传》,由平民夫妻梁鸿与孟光吃饭的场景——孟光总是高高地举起摆放食物的托盘至眉毛处呈至梁鸿面前,可见一人一食的普遍性。

而从汉末、魏晋南北朝再到隋唐时期,经历了民族大融合的阵痛,少数民族带入中原地区的胡服、胡食和胡床等为汉人所接受,日常生活习惯开始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服饰方面,宽袍广袖的服饰渐渐被上衣下裤、紧窄衣袖的修身衣衫取代,方便了人们举手投足间的行动。

饮食方面,如贾思勰《齐民要术》中所记载的多样化食材、加工、保存及食用方法,丰富了人们的餐桌,即使是平民百姓家庭,也不必因食物乏善可陈而按人头配餐。室内家具方面,床、榻等兴起并增高,与之配套的高足家具如桌、椅等兴盛,低矮案几渐渐不再适用,人们感受到了垂足而坐的坐姿确实舒适。这些变化冲击了古人席地跪坐的分餐习俗,围桌案而进食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

古人饮食都有哪些礼仪规矩(古人原本分餐而食)(4)

《夜宴图》

唐代社会风气开放,名目繁多的宴饮成风。无论是皇帝上巳节游江、新科发榜的“曲江游船宴”,公侯大臣向皇帝献食、士子登科等而举办的“烧尾宴”,还是深入民间的野宴,如仕女们的“探春宴”“裙幄宴”等,这些欢宴中的等级制度和礼教约束不断弱化,共食合餐的方式符合人们聚众宴饮的热闹交流心态。

即使在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分餐制仍是主流,参见南唐传世名画《韩熙载夜宴图》中主人和宾客分案而坐,单独食用自己面前类似一整份套餐的画面,但是依然出现了合餐的情况,如陕西西安发现的唐代韦氏墓壁画《夜宴图》中,已经可见在一张大桌子上放置几大盘菜肴的多人会食场景了。

四、宋元时期合餐制开始普及

综合前文来看,从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到唐代的数千年漫长历史时期,古人的就餐方式普遍都是分餐制,而唐代是分餐制明显向合餐制转变的时期,到了宋元时期,与如今一致的围桌合餐制已经完全形成。围坐于一张餐桌前共食的形式符合中国人深受儒家“和”“孝”思想影响的传统家庭人伦观念,便于烘托“大团圆”的热闹、喜庆、和谐的交往气氛。

随着新的生产关系和市民社会的成型,宋代出现了以美食为主的群众性饮食娱乐场所,欣赏反映汴梁市民生活的巨幅名画《清明上河图》,可以直观感受市井中饮食行业的繁荣景象。“茶肆”与“瓦肆”结合,市民可以在其中品茶、喝酒,吃点心,同时观看杂剧、相扑、皮影戏,听说书、唱曲、相声等。

古人饮食都有哪些礼仪规矩(古人原本分餐而食)(5)

合餐

著名的酒楼如杨楼、樊楼、八仙楼等,无论寒暑昼夜,客流如织,店内摆放大桌高椅,形成了很多约定成俗的观念,如上菜前敬茶(酒),上菜时注重先凉后热、先炒菜后大菜、汤、主食、水果等流传至今中式宴饮流程。

《东京梦华录》和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都提到了“白席人”这一新兴行当,负责“托盘,下请书,安排坐次,尊前执事,歌说劝酒”。

由此可见在宋代,赴宴的众人共享数道菜品的合餐制已经非常普遍了。而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带来了北方草原风味和西域特色的异馔和粗犷恣意的饮食风格——围坐一处,大口喝酒、吃肉,更是推动了合餐的盛行。

五、明清时期合餐制成为习以为常的就餐方式

明代分餐制已经成为了老百姓日常的饮食习惯,即使生活窘迫,仍然力图显现吃食的丰足。据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江西人吃饭有“斋打底”的说法,即吃第一碗饭时不夹菜,第二碗饭才吃菜。更有穷乡僻壤的人家有红白喜事时摆宴待客,桌上的6道菜肴中只有5道能吃,撑场“硬菜”是一盘木头雕刻成的鱼,在上面浇上卤汁,客人可以象征性地动一下筷子,宴后洗净晾干还可以循环使用。如此因陋就简,可见合餐制在民间的习以为常。

清代统治者在入关前保持着具有浓厚满族特色的“牛头宴”“渔猎宴”等,聚众大快朵颐是常态,入关后吸纳中原传统饮食及礼仪,逐渐形成了严谨、丰盛的宫廷宴饮规范,从上而下影响了民间的食俗。从康乾盛世所举办的规模宏大的“千叟宴”来看,桌次和坐席分别为御宴桌、一等桌和次等桌三级,入宴者按品位高低分批依次入席,除独坐御宴桌的皇帝一人一食外,其余众人均围桌而坐,共享一桌美味珍馐。至此,合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就餐方式,延续至今。

古人饮食都有哪些礼仪规矩(古人原本分餐而食)(6)

现代自助餐

六、总结

中国古代从分餐到合餐的就餐方式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在与不同历史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社会制度、文化民俗相适应的过程中,伴随着饮食文化从单一到多元化的发展,分餐制由代表统治阶层森严尊卑贵贱等级的繁文缛节形式,以及平民为求最大化生存的自保之举,渐渐向迎合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世人心理、重人际情感交流的合餐制转变。在中原文明与外来文化的不断融合中,合餐制最终定型为流传至今的主流就餐方式。

然而自清末开埠以来,西方文明持续冲击着我国的传统文化,随着人们追求卫生、环保、个性化的价值观不断增强,西式餐饮的分餐方式呼声不断高涨,现代社会一人一食的自助餐大受食客欢迎。除了重新选择分餐制,还应该大力重申传统的合餐制文明礼仪,比如夹菜或盛汤时先用公筷或公勺,放入自己的碗碟中再使用面前的餐具进食;提倡光盘行动,在家尽量不剩饭剩菜,在外适度点菜,饭后打包,减少浪费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