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荷湖周氏家族(周氏大家族)

南昌荷湖周氏家族(周氏大家族)(1)

​周姓在《百家姓》中排第5位,周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主要源于姬姓,台湾土著族、瑶族、东乡族、彝族、布朗族、白族、蒙古族、回族、土家族、保安族、黎族、壮族、羌族、朝鲜族等民族均有此姓[1]。

当代周姓的人口已达2400多万,为全国第九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2.02%。在全国的分布:湖南、四川、江苏、湖北四省,大约占周姓总人口的34%。湖南居住了周姓总人口的10%,为周姓第一大省。[2]

南昌荷湖周氏家族(周氏大家族)(2)

​中文名

周姓

外文名

Zhou

得姓方式

​迁徙演化

周朝时期的迁徙

周姓最初发源于今陕西渭河平原地区。周初,大规模分封诸侯国,这些诸侯国广布于黄河中下游及江淮地区。周姓由西向东迁徙繁衍,与周王朝都城由陕西向河南东迁有着密切的关系。自平王东迁洛阳后,周氏得到了大举的繁衍,一度成为巨族。[8]

战国秦汉时期的迁徙

周姓主要繁衍播迁于中国北方的广大地区,且以河南、陕西为两大中心。战国秦汉时期,秦灭六国时对各国贵族的迁徙,以及秦末战乱,为周姓的发展、扩散提供了条件。秦代的郡县制、汉代的郡国制,又使周姓有了形成郡望的机会。这一时期,周姓迁徙到今河南南部、江苏北部等地,并在当地形成望族,即汝南周氏、沛国周氏。两汉时期 ,河南、山东一带,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地区。从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到隋朝大业五年(609年),600年间,河南人口约占全国人口五分之一。[8]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迁徙

魏晋南北朝之时,因北方长年战乱,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周姓族人也随从中原的士族大举南迁。两晋时期,汝南安成周氏周浚一门三封,此后出现了周浚。周颤,周嵩。周馥等著名人物。

隋唐至宋时期的迁徙

隋唐前后,周姓又有大规模发展,唐末五代连续几十年的军阀混乱,特别是北宋末年金兵南下与南宋末年蒙古兵南下,这几次大战逼使河南、山东一带的中原周姓大量南迁,主要迁往福建、浙江、广东。唐宋战乱,中原周姓南迁闽浙粤。[8]

当代分布

周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周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四川中部和江苏东南部和上海,每平方公里的周姓人口达到10人以上,最高可达到14人以上;其次在四川大部、贵州北部、湖北、湖南北部、安徽、山东东南、江苏北部、浙江大部,每平方公里的周姓人口达到6—10人。密度最高的(6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2.7%,周姓人口大约915万;2—6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6.4%,周姓人口大约1336万;不足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0.9%,周姓人口大约293万。[9]

周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周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周姓在西南地区和长江流域地区中是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周姓在沿长江的西部和中部,即四川、贵州、湖南地区,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最高,在2.8%以上,有的达到4.2%以上;而在长江的下游地区周姓在人群中的频率一般在2.1%以上,江苏南部和上海地区达到2.8%以上。以上的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1.8%。在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华北、陕甘宁、闽台、海南、两广等地区,周姓分布频率在0.7%—2.1%,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0.5%。其余地区周姓人口比较少,周姓分布频率不足0.7%,周姓分布的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7.7%。[9]

南昌荷湖周氏家族(周氏大家族)(3)

​得姓始祖

周姓是一个历史悠久,姓源复杂的姓氏,历史可以上溯至远古黄帝时代。周姓源于姬姓,是黄帝的后裔。但是具体一点说,周姓的主要起源是在春秋战国。周朝的王族并不姓周,而是姓姬。西周建立之后,周文王的四子周公姬旦的后人世袭周公爵位,到春秋时,周公黑肩因谋反被杀,周公世系爵位被废,黑肩的后人以周为姓。秦朝统一中国,灭亡周朝,周朝王室后人以周为姓。所以,周姓可以以周文王或者周公为得姓始祖。[10]

南昌荷湖周氏家族(周氏大家族)(4)

​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周姓大约有50多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7%,排在第30位。周姓第一大省是山东,约占全国周姓总人口的20%,占山东总人口的1.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江西、湖南、浙江,这四省周姓大约占周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江苏、陕西、四川、河南,这四省的周姓又集中了22%。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周姓大约有210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3%,为明朝第9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周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600年中周姓人口总增加率为320%,净增加了150多万。江西的周姓为第一大省,约占周姓总人口的23.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浙江(20%)、江苏(16.6%),这三省周姓大约占周姓总人口的60%;其次分布于湖南、湖北、山东、广东、四川、福建和安徽,这七省的周姓又集中了30%

据当代周姓的人口已达2544万,为全国第九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2.02%。[11]从明朝600年中周姓人口由210万激增到近2500多万,增长了近12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周姓人口的增加速度略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在这1000年中周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ㄏ”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湖南、湖北、江苏四省,大约占周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山东、浙江、安徽、江西、河南、广东和贵州,这七省的周姓又集中了33%。四川居住了周姓总人口的15.3%,为周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3.4%。全国形成了沿长江的高比率周姓区域。[9]

姓氏文化

郡望堂号

周姓的郡望有19个之多,汝南、庐江、浔阳、临川、陈留、沛国、泰山、河南、淮南、永安、河间、临汝、华阴、河东、清河、江陵、长安、昭州、武功。周姓的堂号也很多,除了与郡望同名外,还有爱莲、细柳、笃祜等堂号,普遍使用的堂号为细柳堂。[12][13]

郡望

汝南郡:汉时置郡。此支周氏为周平王少子烈的后代,其开基始祖为周平王少子姬烈裔孙周跋扈邕。[14]

沛郡:汉时置郡。此支周氏,其开基始祖为汉代汾阴侯周昌。[14]

陈留郡:西汉时置郡。此支周氏为汉代周仁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晋代的周震。[14]

长安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

武功郡:治所在今陕西眉县以东。

华阴郡:治所在郑县(今陕西华县)。

临川郡:治所在今江西南城。

庐江郡:治所在今安徽庐江西南。

泰山郡:治所在今山东泰安东南。周氏寻根淮南郡 治所在寿春县(今安徽寿县)。

永安郡:治所在新城县(今河南光山西)。

河间郡:治所在乐成县(今河北献县东南)。

临汝郡:治所在梁县(今河南临汝)。

河东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

清河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

江陵郡:治所在江陵县(今属湖北)。

河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阳东北。

昭州郡:治所在今广西平乐西。

堂号

南昌荷湖周氏家族(周氏大家族)(5)

​主要堂号

汝南郡: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设置。相当于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

爱莲堂: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一文中揭示: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香远溢清,亭亭净植;莲, 花之 君子者也。据此,周姓人起用堂号“爱莲堂”。[9]

其他堂号

自立堂号:世德、亦政、诵芬、清白、继述、绍濂、世善、大本、承志、景濂、雍睦、惇叙、忠厚、敬爱、集贤、永思、承思、濂溪、敦稼、孝思、叙伦、笃祐、笃亲堂等。

宗祠楹联

四言通用联

岐阳启姓,绛邑封侯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周族领袖古公亶父率族人东迁岐阳。下联典指汉·周勃,辅佐刘邦建立西汉,后封绛侯。

奋身除害,决策破曹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晋周处与周蛟、周虎合称“三害”,后毅然改过,斩蛟射虎,卒为善士。下联典指三国吴·周瑜独排众议,劝吴主孙权决策破曹。

素贞守节,太妊思齐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鲍琨琳之妻周素贞以节孝闻名于时,矢志抚养孤儿成才。《诗·大雅·思齐》篇,歌颂周文王之母太妊之德行。

功高细柳,泽普爱莲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汉·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文帝称其为“真将军”。下联典出北宋·周敦颐,著《爱莲说》。

五言通用联

军容推细柳,理学尚濂溪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汉周亚夫,下联典出北宋·周敦颐,著《爱莲说》。

六言通用联

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鹕之先鸣

——鲁迅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用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周树人)集屈原《离骚》诗句。

七言通用联

白练江帆浔阳景,桃溪芳草玉楼春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元周德清。下联典指宋·周邦彦。

雪里寒梅香不冷,春初早韭味常甘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南朝齐国周颙,生活清贫淡泊,长年吃菜蔬而不喜肉食,文惠帝太子曾问他什么味道最美,他答道:“春初早韭,秋末晚菘(大白菜)。”

宗传姬旦家声远,学绍濂溪道脉长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周姓系出姬氏。下联典指宋·周敦颐。

八言及以上通用联

旌赐素丝,谏议名高琐闼;风高细柳,将军声继蓝田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前句典指东汉·周举,后句典指西汉·周昌。下联前句典指西汉·周亚夫,后句典指三国吴·周鲂。

纬武经文,细柳营中令肃;风光霁月,爱莲池上名香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汉名将周亚夫,曾驻军细柳。下联典出宋·周敦颐,有《爱莲说》。

溪水长流,万派千支归一本;榜山高挂,云龙凤虎兆鳌头

——刘凤诰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本联采用江西省萍乡县上栗区周代宗祠联。联中“云龙”、“凤虎”均为当地山名。

武赠王公裔,裔固始分支淡水;功颂傅保终,终卓渊源移芦山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典用台湾省台北市周氏大宗祠联。全联典指本支周代的迁徙。上联“固始”,为今河南固始县;“谈水”,为旧县名,因谈水河得名,日本占据时改为台北。下联“芦山”,一在今山东省,一在今四川省。

顾曲有闲情,不碍破曹真事业;饮醇原雅量,偏嫌生亮并英雄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自三国吴·周瑜。

兴周八百年历代国祚,最长允称西伯;赐姓亿万载千秋理学,创作首重敦颐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新道拉什街南洋周家祠联。

呕心沥血干革命,殊勋盖世间,无法磨灭;鞠躬尽瘁为人民,英名满天下,有口皆碑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典用赞颂周恩来联。

字辈排行

四川成都(现湖北恩施自治州)周氏字辈:太祖应朝忠,永远世代兴,丕振仙仁月,长源玉厚坤。[16]

益阳大泉周氏字辈:贵文祖志一,永兴万代天,仁学宏宗益,世守绍前贤,继述声名显,由来达孝全,振起三以让,令德庆悠绵。

重庆市永川区邓家坳周氏(尚书公后裔)字辈:尚梦应康世,孙宗道仕友,子均仲忠万,以自时大章,华先维继述,裕后乐英贤。秩序本天定,彝伦在人全,谟烈由今绍,奕叶谱相传,家乘恪遵守,祥发永绵延。

重庆市万州区(四川彭州回民后裔)周氏字辈:文天国应全,忠孝乃成先,卓善(尚)方为宝,事业乐康年。

广东普邑周氏字辈:开基宏远猷,笃庆光前悠,孝友承先德,萃宗衍范畴,合家宜睦顺,守理重经修,奕世永绳武,千秋恒作裘。[16]

广东河源周氏字辈:汝南昭穆序,作述发其祥,奕世声名焕,传家福庆长,恩明联统纪,谊美植纲常,允克绍先烈,万年迪吉康。[16]

广东潮阳泗水周氏字辈:多士敬宏毓,英资衍芳绪,勤修昭厚德,翊赞耀明良,攸子崇伯钦,淑宪绍懿徽,植本宗永健,嗣典运开祥。

琼州周氏字辈:缵绪成德,经世安邦,家修朝献,万奕其昌。[16]

双贤堂周氏老班行:昌梦代玉培,锡渑以焕祖,思仲廷万大,宗启世文光。新班次:荣先维继述,裕后乐英贤,秩序本天定,彝伦自人全,谟烈由今绍,功勋藉前传,家乖恪遵守,祥发永绵延。

益阳周氏老派语:典雅思从,维治学文。续派:学文高尚志,习武建熏猷。新派语:德立家之本,名扬士以贤,诗书庭有训,忠厚世其传。

汝南堂周氏字辈:道启玉光嘉,在文才世美,宏学慎修为,发荣良有以。原派语:必子尚一,士孔世维,令文宗正,永思志伟。

北文堂周氏创立派行:存伯念思大,惟济显宗方,万年常镇世,国泰永安康。续立派行:英才逢景连,良士应时昌,文经聊武纬,耀祖辅朝纲,忠孝传家远,诗书衍庆长,后人资积累,历久愈荣光。

敦睦堂周氏新订派语:世兴锡本,立业敦诚,远昭祖泽,大振家声,贤能应连,忠孝余英,永聊宗谊,代会隆平。

至德堂金江周氏派行:文邦思有道,学士重才良,本化成家政,高明照国光,谦和常锡庆,敦叙自申祥,景连逢时泰,培之佑万方。[16]

福建南安岐山衍派字辈:大士文天,廷允国必,位禄名寿,祖宗功德,孝友传家。

贵州思南汝南堂周氏字辈:子大国正天心顺,世袭文武佐朝廷。

贵州思南周氏字辈:子世其昌永,文仁学仕廉,成兴天向定,于庆复元年。

湖北黄冈蕲春周氏老世派:世民元应正之邦,国有大道景运康,家修廷献存忠厚,受泽承恩庆显扬。

山东即墨留村周氏字辈:保钟豫居敦,丕尊(遵)学我同,启迪成斯德,作述介尔功。

南昌荷湖周氏家族(周氏大家族)(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