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的年味洋溢在各个角落(这里的年味别样浓)

丹寨县南皋乡石桥村大簸箕苗寨,回娘家的“姑妈”们带来丰盛礼物 杨武魁 吴如雄 摄,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浓浓的年味洋溢在各个角落?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浓浓的年味洋溢在各个角落(这里的年味别样浓)

浓浓的年味洋溢在各个角落

丹寨县南皋乡石桥村大簸箕苗寨,回娘家的“姑妈”们带来丰盛礼物 杨武魁 吴如雄 摄

“百家宴”上,侗族姑娘给客人夹菜 梁光源 摄

镇远古城“龙腾盛世” 杨通航 吴如雄 摄

苗族姑娘在摆糍粑 金可文 周荣塘 吴如雄 摄

“姑妈”回家 杨武魁 吴如雄 摄

有人说,“年味”就是爆竹声中的阵阵欢声笑语,就是充满喜庆的那一副副对联,以及一碗碗热气腾腾的团圆饭……

是的,这些都是“年味”,而在贵州,“年味”远不止于此。长桌宴、百家宴、姑妈回娘家过年……贵州各地“年味”正不断增添着新的内容!

承旧启新 年味各不同

2019乙亥猪年黔西县重新镇三堰村上,曾经那些个扎着马尾、穿着开裆裤的小孩们,竟摇身一变成了新年节庆里的掌舵管事,有序组织起大家族中的年中“饭局”,烧烤聚、烙锅聚、嗨唱聚、祭拜聚、温泉聚,别有一番年味。

儿时,春节前两天,爸爸妈妈总会带着我们,一大早赶上去往老家的大巴,还记得那时没有直通的高速,兜兜绕绕总得耗上一天车程。那时的我们,得益于父母辈回家过年探亲的情怀,别提有多幸福。新衣新鞋样样“佩奇”;鸡鸭鱼肉大饱口福;压岁红包收到红脸;就连寒假作业都能理直气壮地视而不见……

如果说,儿时的孩子因父母的春节情怀而欢喜,那么现在,年老的父母辈却因成年孩子不一样的欢聚方式而合家欢乐。

新春佳节,最为忙碌的一天当属年三十,除尘打扫、贴春联、挂灯笼,合力共备年夜饭。通常,年夜饭至少需备12道菜品,象征着来年月月吃得好。另外,不可缺席的就是鱼类菜品,寓意着年年有余。

不同于过去的是,现在年夜饭后多是一家人聚在一起,临时创建一个家属微信群,发红包、聊家常、送祝福,然后凑出一桌,一边打着麻将作为消遣,一边看看春晚,一家人其乐融融共同守岁。

等到零点,每家每户便会准点燃放烟花炮竹,辞旧迎新。此外,家中有车子的,哪怕只是三轮车、拖拉机,都会在零点被发动,出门跑上一圈,接接喜气,寓意除旧迎新、一路顺风。

过去,家中的长辈常说年初一不能梳头、扫地、洗脚、倒水,否则会将自己与家中的财运都倒掉;另外,年初一一定要吃汤圆,主要取其团圆、圆满、元宝之意。而现在,因多数年轻人并不喜好甜糯食品,包饺子、包馄饨又成了新的年俗。

到了初二,街上85-95后的住户会自发组织接龙仪式,为年十三、十四、十五的舞龙活动热身练习。据了解,镇上的舞龙队列是由街上的85-95后住户自发组织的,一方面是兴趣图个好耍,另一方面希望通过组织一些表演活动,丰富一下乡亲们的新春生活。

初三这天,远嫁的女儿携手自家丈夫开始回门探亲。回家拜年,各家各户、同等年岁的堂兄弟姐妹便开始张罗着各式“饭局”与聚会,今天全体去往幺伯伯家吃顿排骨火锅,明天去到三伯伯家搞顿辣子鸡火锅,到了晚上,小姑姑家的兄弟姐妹还会备好各式烙锅食材,众人来一顿地道烙锅。

得益于小镇的发展,在新春佳节之际,K歌、嗨唱也逐渐流行;过年返乡的年轻人,让小镇充满了活力,也为小镇文化带去了城镇化元素。 本报记者 周欢

苗族“跳花” 诉说丰年

2月9日,大年初五,贵州安顺张家坪寨的杨鲁坡迎来了一年里最热闹的一天。苗族的男女老少身着盛装,爬上花坡,围在花树旁,吹笙舞蹈,感恩过去一年的收获,祈祷来年的风调雨顺。

跳花节是安顺苗族最为隆重,历史最为悠久的传统节日。安顺至今仍有20余个固定的跳花坡,每个花坡都有自己的“跳花”日子。

杨鲁坡是正月初三至初六。正月初三“栽花树”,在长老的安排下,众人将花树种在坡顶最高处。

正月初四开始跳花,男女老少身着盛装,爬上花坡,围着花树,吹笙起舞。初五,跳花继续,一般是人最多的一天。正月初六,倒花树,花树由长老送至还未生育的夫妇家中,祝福其早生贵子。

随着悠扬的芦笙声响起,舞者一边吹笙一边起舞,模仿着斗鸡做“斗鸡跳”,时而俯身、时而仰望。跳完后,还有较年轻者自告奋勇上场较量,两人或相对、或相背,不慌不忙地围着场地舞了一圈。这就是传统的跳花节目。其中一位老者名叫杨洪军,今年已73岁,参加跳花50余年,是在场最年长的芦笙表演者。

“苗家不跳花,谷子不扬花。”,这是苗家的谚语。《庆丰年》,是苗族的传统舞蹈。“呦!呦!呦!”铿锵有力的呼喊声伴随着舞蹈,直击人心。

谷马鲜花告诉记者,从小她们就被长辈带来跳花坡。老人告诉她,正月里跳花是为了祈祷来年的丰收,这是苗家人古老朴实的新年愿望。“谷马”在苗语里是姐姐的意思,“谷马鲜花”意为鲜花姐,如今,39岁的她还记得“苗家不跳花,谷子不扬花”这句谚语。 本报记者 董容语

省外游客 贵州寻年味

春节,是农历新年的开始,在这个本该团圆的日子里,记者在西江千户苗寨遇见了一群来贵州过年的省外朋友。怕被催婚、想见见课本里的贵州景色或是想过一个不一样的新年……这些原因,都成为了大家来到贵州过新年的动力。

“不想过年的时候被七大姑八大姨催婚,我就一个人出来旅行了。”来自四川成都的刘女士说,贵州比较近,交通也方便,所以选择了贵州作为目的地。大年三十在丹寨度过,丹寨客栈的老奶奶还给她熬了一碗鸡汤。大年初一从丹寨赶往西江千户苗寨,在路上还遇到一件很暧心的事——没有车运营,所幸搭了一位苗家阿哥的顺风车,“苗家阿哥很热情朴实,给他们车费他们都执意不肯收。”刘女士表示,明年过年还想来贵州。

“以前学过一篇关于黄果树瀑布的课文,就一直想来贵州看看。”来自山东还在读中学的小杨同学跟着家人一起来到西江千户苗寨。她告诉记者,贵州人民特别热情,依山而建的木楼建得也非常有特色,很喜欢贵州。

“因为看了毕赣导演的电影,冥冥之中感觉西江千户苗寨在召唤我。”来自浙江杭州的大学生小张(化名)因为电影来到西江千户苗寨,她告诉记者,从未想过在大年夜与一群互不相识的人坐在一起吃年夜饭,谈笑风生。最主要的是,在贵州过年找到了小时候过年的感觉,满天的烟花、繁星。小张表示以后过年还会到贵州来。(邓丽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