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树凿井文言文翻译启示(树蒺藜者夏不得休息)

来源:读特

拔树凿井文言文翻译启示(树蒺藜者夏不得休息)(1)

拔树凿井文言文翻译启示(树蒺藜者夏不得休息)(2)

从“树人”的角度看,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栽花得花,植刺得刺,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就形成和得到什么样的治理局面。历史上无数事实都说明了这一点。

西汉刘向《说苑》纂辑先秦至汉初的史事杂说,很多记载可与《史记》《左传》《国语》《战国策》中记载相印证。作品原有二十卷,后仅存五卷,大部分已经散佚,后经宋朝曾巩搜辑,复为二十卷,每卷各有标目。

《说苑·复恩》篇有一段关于阳虎“树人”的记载:阳虎得罪于卫,北见简子曰:“自今以来,不复树人矣。”简子曰:“何哉?”阳虎对曰:“夫堂上之人,臣所树者过半矣;朝廷之吏,臣所立者亦过半矣;边境之士,臣所立者亦过半矣。今夫堂上之人,亲郄臣于君;朝廷之吏,亲危臣于众;边境之士,亲劫臣于兵。”

阳虎在卫国犯了罪,投奔到北边的晋国。见到赵简子,就对赵简子发牢骚说:“今后我再也不培养人了。”赵简子问他为什么。阳虎说:厅堂上的人一半以上是我培养起来的,朝廷中官吏,一半以上也是我培养起来的,边境将士经我培养的也在一半以上。可现在,堂上之人叫国君拒绝我,朝中之吏叫大伙儿仇视我,边境将士叫军队逮捕我。

赵简子听了,对阳虎说了一段挺有哲理的话:“唯贤者为能报恩,不肖者不能。夫树桃李者,夏得休息,秋得食焉。树蒺藜者,夏不得休息,秋得其刺焉。今子之所树者,蒺藜也,自今以来,择人而树,毋已树而择之。”

意思是只有品性好的人才懂得感恩,品性不好的人是不懂得恩惠的。他举例说,你种了桃李,夏天可在树荫下休憩,秋天可收获果子吃。你种了蒺藜,夏天没有可以乘凉的绿荫,秋天则生有许多的刺。你所培植的,看来都是“蒺藜”。意思是以后要多看对象,择人而树,凡事留有余地。他对阳虎不看品性的所谓“树人”,提出了批评。

赵简子即赵鞅,晋昭公时赵简子为大夫。他是战国时期赵国基业的开创者,郡县制改革的推动者,开后来李悝变法、商鞅变法和赵武灵王改革之先河。把“桃李”比喻为培植的优秀人才,出典就来自赵简子的这几句话。

阳虎即阳货,春秋时鲁国人。《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记载:阳虎“逐于鲁,疑于齐,走而之赵,赵简主迎而相之”, 阳虎因政事失败逃到齐国,后又投奔到晋国,赵简子收留了他,任用他为赵氏首辅,当时孔子听到这一消息说:“赵氏其世有乱乎!”

《太平御览》卷二十一记载这段话说:“《说苑》曰:赵简子谓阳虎曰:‘桃李,春夏得休息,秋得食;树蒺藜者,夏不得息,秋得刺。今子种树蒺藜耳。’”关于这段史故,《史记》也有记载。汉代韩婴的《韩诗外传》(卷七),则有一段与《说苑》相似的记载:“魏文侯之时,子质仕而获罪焉,去而北游,谓简主曰”,这里说的是魏文侯时的事,那应当是晋国已被赵、魏、韩三家瓜分之后的事了。“子质”或是当时新成立的魏国的执政者,他犯了罪,离开魏国而北漂,当然是投奔到新成立的赵国。但“简主”者谁,若按历史年代推算,当不是那个赵简子,因这时候,赵简子去世已几十年了。

《韩诗外传》中简子与子质两人的对话,与《说苑》记载的赵简子与阳虎的对话大致相同:简主曰:“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夏不得采其叶,秋得刺焉。由是观之,在所树也。今子所树非其人也,故君子先择而后种也。”

含义几乎一样,反映了古代在“树人”问题上的理念。用“桃李”喻人才,以“荆棘”比忘恩负义之人,亦由此而来。如司马光《资治通鉴》中记载,狄仁杰先后荐举的张柬之、姚元崇、桓彦范、敬晖等数十人都成为当代名臣,当时有人恭维狄仁杰道:“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唐代贾岛《题兴化园亭》诗说:“破却千家作一池,不栽桃李种蔷薇。蔷薇花落秋风起,荆棘满庭君始知。”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籖》说:“植桃李者,夏得休息,秋得其食;植蒺藜者,夏不得休息,秋得刺焉。……唐人刺裴度诗‘不栽桃李种蔷薇,荆棘满庭君始知’正用此。”清代翟灏《通俗编》卷三十“草木·桃李”条也予以引说,由此“不栽桃李种蔷薇,荆棘满庭君始知”成为一种对于历史现象的凝练之语了。

知人、树人、任人,是中国古代的政治伦理之道。中国古代很早就形成了关于知人识人的理念,形成了一套代际传承的理论。“树蒺藜者,夏不得休息”集中反映了这方面的见解,揭示了人性中的阴晴圆缺。从“树人”的角度看,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栽花得花,植刺得刺,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就形成和得到什么样的治理局面。历史上无数事实都说明了这一点。

(作者系上海市政治学会副会长)

(原标题《“树蒺藜者,夏不得休息”的启示》)

本文来自【读特】,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