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流文学地位(意识流与叙事流)

意识流文学地位(意识流与叙事流)(1)

2022年的8月对我来说既是静默的一月,也是文艺的一月。静默是因为这一个月我都是在全域静态管控之中度过的,每天24小时中的22小时以上,都是在同一个地方待着。幸好在这期间还有客栈员工等能坐在一起聊聊天,让我还能保持与人面对面的交流,不然纯靠电子设备和与朋友的线上聊天,还真不一定能像现在撑的那么轻松;说文艺则是,因为被限制了活动范围,于是自己的可支配时间也由此变得比杭州更加充裕,同时又不想把多出的这部分时间过多耗费在手机上,所以自然就增加了自己看书/阅读的时间。

而也正是因为这长达一个月的文艺作品阅读时光,让我充分感受到了意识流小说与叙事流小说的区别。简单来说,叙事流小说就是按照某种特定顺序来写,比如以一个故事为核心,然后以时间顺序展开,往往这类小说就比较容易阅读,因为符合人的理性推演。而意识流则不是,它主要表达的是人物的各种感受与想法,很容易就让读者觉得不知所云——怎么就从A点直接跳到G点了。即有时候会让人完全理不清里面的逻辑关系。

比如就打开房门看到一只鸽子站在门口这么一个简单事件来举例。如果是用叙事流来写,则很可能是以描述人物的一系列动(拧把手、开门、低头、迈步等)作为主要内容,写两三页纸可能就到顶了。可如果是换成意识流,则会有极大的不同,写十页纸可能都还在描述感受阶段而还没进入想法——我们知道我们作为人不管听到或看到什么,都能基于此产生一系列的感受与想法。同时这还没完,因为人的大脑具备某种极其神奇的机制,于是总能轻而易举、毫无逻辑地从一个感受跳到另一个感受,从一个想法跳到另一个想法,而且彼此之间还能毫无任何联系。最后给人的感觉就是明明是发生在短短10秒钟时间里的事情,可当落实成文字,让局外人,比如读者去看时,却会觉得像是过了好几天那般漫长,以及感到莫名其妙。

比如小说《鸽子》就有这么一段:他在那本介绍热带动物的书里曾经读到(联想),某些动物,尤其是猩猩,如果人们盯着它看,它就会向人们进攻,如果人们不理睬它,它也不会打搅人们。也许这也适合于鸽子。不管怎样,约纳丹决定装出好像鸽子并不存在的样子,至少不再去看它。

他慢慢地将箱子移到过道里,小心翼翼地绕过那些绿色的鸽屎,撑开雨伞,用左手握着,像盾牌似的挡住胸部和面部,然后跨入过道,眼睛注意着地面的鸽屎,拉上身后的房门。尽管他竭力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可心里毕竟还是惴惴不安,他的心怦怦直跳,仿佛要从喉咙里跳出来。他手上戴着手套,没能立刻把钥匙从口袋里掏出来。他紧张得浑身哆嗦,以至于雨伞差一点滑落到地上。他用右手抓住雨伞,想用肩膀和面颊把它夹住,结果钥匙也掉在了地上,差不多正好掉在一团鸽屎的中央。

所以意识流小说总结成一句话可以总结为:试图去表达极为复杂的人类情感与体验。

一开始接触确实会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可一旦能抓住那节奏、找到那感觉,我们就会发现很多时候人的感性层面的东西其实是共通的,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唯一不同的是每个人都有各自独特的表达方式——有的人是通过行动,有的人是通过语言,有的人是内心戏早已火热上演着,可表面依旧高冷无比。

当然我目前还在处于摸索阶段,只能说是从小白勉强到了菜鸟阶段,如果之后再有所得,再来汇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