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为什么被人们称为七绝圣手(七绝圣手王昌龄)

王昌龄为什么被人们称为七绝圣手(七绝圣手王昌龄)(1)

来自百度图片 侵删

中国诗词大会有一道线索猜诗人的题:

根据以下线索,说一位诗人名字。

线索1、他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线索2、诗人孟浩然的死与他有关。

线索3、他被贬官时得到李白的赠诗。

线索4、曾写下“一片冰心在玉壶”。

答案非常明显,就是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

今天,我们来介绍一下王昌龄。

王昌龄为什么被人们称为七绝圣手(七绝圣手王昌龄)(2)

【人生经历】

少年:家境清贫

唐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王昌龄出生在山西太原。自幼家世清苦,边耕边读。

青年:投笔从容

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23岁,曾居嵩山学道。

开元十二年(724年),27岁,出玉门,闯边塞。其著名的边塞诗大约作于此时,包括著名的《出塞》、《从军行七首》等。

中年:两次及第,两次被贬,仕途坎坷

第一次及第:开元十五年(727年),30岁,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一个文职小官)。

第二次及第:开元十九年(731年),34岁,以博学宏词登科,迁河南汜水县尉(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长)。

备注:727年进士及第到738年被贬岭南,期间王昌龄都是在京城任职。

第一次被贬:开元二十六年(738年),41岁,因事获罪,被贬岭南。途经襄阳,见到好友孟浩然,孟浩然抱病与王昌龄相见,写下了《送王昌龄王之岭南》表达了对好友的悲叹和担忧。

开元二十七年(738年),42岁,遇赦北归。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43岁,遇赦北归途中再经襄阳,与好友孟浩然相见,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此时正患疽病的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之后,王昌龄悲痛的离开襄阳,竟意外的在巴陵(今湖南省岳阳市)遇见好友李白,王昌龄赠诗李白《巴陵送李十二》。

同年,返回京城,后又要离京赴江宁丞。此时已与岑参相识,岑参作《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也都有留诗。

天宝三载(744年),47岁,任江宁丞(相当于县官副手)。

备注:(1)南京在唐朝称为下元、江宁,为县级单位,属扬州府管辖.(2)江宁丞就是江宁县丞,为县令之佐官,主要职责是文书、仓库等的管理。

第二次被贬:天宝七载(748年),51岁,被贬为龙标尉。途中顺道游南陵,作《至南陵答皇甫岳》。后来好友李白也发来了慰问信:《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备注:龙标县,在今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区,洪江又称黔阳。

晚年:被害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60岁,王昌龄被罢官,返乡途中路经亳州,为亳州刺史闾(lǘ)丘晓所杀害。(被杀的原因不详,有学者研究推测是因为嫉妒)

【个人创作】

【个人作品】

王昌龄一生创作将近200首诗作,留下来的有181首。其中,送别诗有52首,七绝74首(占盛唐的绝句的1/6)。

有《王昌龄集》留世,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创作题材】

王昌龄的七言绝句以边塞诗第一、闺怨诗第二、送别诗第三。

(1)边塞诗。盛唐边塞诗人以高适、岑参为首,他俩人都擅长歌行长篇,高适的作品昂扬奋激,如《燕歌行》,岑参的作品瑰丽雄奇,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却以短小的绝句形式为主,如《从军行》“不破楼兰终不还”和“已报生擒吐谷浑”等,成为传唱不衰的名作。

(2)闺怨诗和宫词。王昌龄闺怨诗具有悲天悯人的精神,笔触极为细腻,洗尽六朝宫廷诗浮艳色情之污秽,发扬了六朝华美艳丽、精雕细琢的表现手法,因此王昌龄被誉为是成功地用七言绝句写宫词的第一人。代表作如《西宫春怨》“西宫夜静百花香”、《西宫秋怨》“芙蓉不及美人妆”。

(3)送别诗。这与王昌龄的人生经历有关,他一生交游很广,特别是两次遭贬、长年谪居,更需要亲友的慰藉和友情的温暖,代表作品如著名的《芙蓉楼送辛渐》“一片冰心在玉壶”。

备注:著名诗篇名句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出塞》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

黄山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

【后世影响】

王昌龄的诗风和诗境最先影响的是中唐的皎然、晚唐的司空图、南宋的严羽(论著《沧浪诗话)以及清末的王国维(其著作《人间词话》)等。

【人物评价】

宋·刘克庄:唐人《琉璃堂图》以昌龄为诗天子。(《后村诗话》)

明·胡应麟:李写景入神,王言情造极。王宫词乐府,李不能为,李览胜纪行,王不能作。……余尝谓古诗、乐府后,惟太白诸绝近之;国风、离骚后,唯少伯诸绝近之。(备注:这里的“李”是李白,“王”是王昌龄)

清·潘德舆:七绝第一,其王龙标乎?右丞以淡而至浓,龙标以浓而至淡,皆圣手也。(《养一斋诗话》) (备注:王龙标指的是王昌龄,右丞指的是王维)

近代·闻一多:王昌龄为盛唐诗坛“个性最为显著”的两个作家之一(另一个是孟浩然)。

【后世纪念】

(1)江苏镇江芙蓉楼

为东晋刺史王恭所建,唐代犹存。1992年重建。

(2)湖南洪江芙蓉楼

被誉为“楚南上游第一胜迹”,是历代文人墨客吟诗作画之处。

【人物标签】

【“诗家夫子”】

相当于写诗里面的“孔夫子”,可见评价之高。

【“位卑而名著”】

《中国古代文学史》对王昌龄有这样一句评价:盛唐“位卑而名著”的杰出诗人。的确,王昌龄一生官低名气大,位卑才气高。虽然两次科考及第,但仕途不顺,做过的最高的官职是县丞(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并且一生都在贬谪中,晚年归乡途中更是惨遭杀害,令人叹息!

【“七绝圣手”】

初唐七绝仅77首,盛唐472首,其中王昌龄74首,几乎占了1/6,以七绝成为名家。被尊为“七绝圣手”,独。七绝因为王昌龄以及李白等人的努力,逐渐地成为唐代流行的体裁,因此在七绝方面他与李白齐名。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被后人当做边塞诗的代表。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投笔从戎,边塞诗的先驱】

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23岁的王昌龄离开家乡开始学道。不久他便到长安谋求发展,没见什么成效。

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后,文人掀起了从军热以求边功。开元十二、三年,27、28岁的王昌龄投笔从戎,从此踏上西出长安,踏上出塞之路,并创作了众多的边塞诗,其著名之边塞诗大约作于此时。(当时的岑参才11岁,高适还没有开始边塞生活,后人依次考证称王昌龄为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

【一片冰心】

开元十五年,30岁的王昌龄进士登第,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一个小官职;开元二十二年,37岁的王昌龄再应博学宏词科的考试,并再次登第,但仅被授予汜水尉的小官。在做了汜水尉五年后,即开元二十八年,43岁的王昌龄被远贬荒僻的岭南,任江宁丞。王昌龄非常失意,从长安赴江宁任所,他故意迟迟不去报到,在洛阳一住就是半年,每天借酒销愁。到江宁后,又消极怠工作。《芙蓉楼送辛渐二首》便是作于王昌龄赴任江宁丞之日,这时他正遭谤议,送别至友远行,当时凄切心情可想而知。临别所嘱,惟以玉壶冰心自明心迹。

【旗亭画壁】

所谓“旗亭”即酒楼,古代酒家在道旁筑亭,门前挑着一面旗子,上面画着酒坛或写个大大的“酒”字,故称为“旗亭”。

一日,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人一起到酒楼小饮。忽然有伶官(梨园掌管乐曲的官员)率子弟登楼宴饮。三人回避,躲在角落看她们表演节目。一会儿,有四位漂亮的梨园女子登上楼来演奏。三人私下相约定:“这些歌女们唱歌,谁的诗入歌词多,谁就最优秀。”

一位歌女首先唱:“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就用手指在墙壁上画一道。随后一歌女唱道:“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高适伸手画壁一道。又一歌女出场:“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又伸手画壁两道”

王之涣于是用手指着歌女中最漂亮的说:“到这个小妮子唱的时候,如果不是我的诗,我这辈子就不和你们争高下了;果然是唱我的诗的话,甭客气,二位就拜倒于座前,尊我为师好了。”三位诗人说笑着等待着。

一会儿,轮到那个梳着双髻的最漂亮的姑娘唱了,她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得意至极,揶揄王昌龄和高适说:“怎么样,土包子,我说的没错吧!”三位诗人开怀大笑。

【“失孟交李”】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43岁的王昌龄在遇赦北归途中再游襄阳,正好去拜访隐居襄阳的孟浩然。当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这令王昌龄悲痛自责不已。

同样是在740年,北归途中的王昌龄在巴陵(今湖南岳阳)遇见了李白。他们俩泛舟畅谈。临别,王昌龄作《巴陵送李十二》送李白:“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后来李白听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特地写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寄送,予以安慰。

备注:

孟浩然之死和偶遇李白这两件事情都是在740年发生,但对于事情的先后现在的学者有不一样的见解,友人认为孟浩然之死在先,也有人认为偶遇李白在先。在这里,个人认为,偶遇李白在先的可能想更大一些,原因如下:如果孟浩然之死在先的话,王昌龄之后再遇到李白应该不会做出相关记载的“泛舟江上,作诗饮酒”如此欢快的举动吧?况且,李白是孟浩然的超级粉丝,如果听说自己的偶像已经故去,为何没有记在相关悲伤的表现,甚至连一篇哀悼的文章也没有?这似乎不符合正常的逻辑。所以,推测来看应该是偶遇李白在先,孟浩然之死在后(欢迎指正)

至于李白此时为何会在巴陵,据说,他是为了来给自己的故友吴指南办理身后事,以下故事情节选自“彭敏先森”的文章(敬请关注公众号:彭敏先森):

王昌龄为什么被人们称为七绝圣手(七绝圣手王昌龄)(3)

在这里,也有学者曾经说过王昌龄与李白在巴陵的相遇是第一次相识,但也有学者推测王昌龄与李白应该是之前就认识的,因为没有具体的资料,只能推测:王昌龄727年进士及第到738年被贬岭南,这期间基本是在京城;李白730年来京城干谒,733年离京而去。所以他们很可能是在这一段时间内相识的。【“王江宁”、“王龙标”】

因为王昌龄先后做过江宁丞和龙标尉,因此又被称作“王江宁”、“王龙标”。

【仇人闾丘晓,恩人张镐】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756年,59岁的王昌龄回乡途中,路过亳州,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公元757年,张镐奉命平定“安史之乱”。张镐以贻误军机罪,要处死闾丘晓。在行刑时,闾丘晓露出一幅可怜相,乞求张镐放他一条生路:“有亲,乞贷余命”,意思是家有老母需要赡养。张镐一句话就把闾丘晓挡了回去:“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这也算是为王昌龄报了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