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是哪个朝代最高学府(国子监作为明代的最高学府)

古代大一统王朝的统治者对于如何收集和教育人才历来都非常上心,在继承隋唐教育传统和借鉴宋元办学思想基础之上,经过明初统治者的改造和努力,明代教育形成了完备的教育体制,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一个典型。特别是明代中央官学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在明代教育史上占有尤为重要的地位。考察明代的国子监,有利于我们研究有明一代的教育,以鉴于当今。

一、明代国子监的创建

国子监在明朝创建前就已出现了雏形,但它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由“胄子之学”发展成为面向官民子弟的“最高学府”。随着明初统治的发展、巩固和稳定,国子监也不断发展和完善,这反映了明初统治者对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视。国子监的创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最早可以追溯到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

国子监是哪个朝代最高学府(国子监作为明代的最高学府)(1)

这年正月,朱元璋即吴王位,“建立百司官属,擢詹同吴彤为国子博士,魏观昊琳为国子助教,令教胄子于内府”山。据卢上铭《辟雍考》记载,这一年设置了“博士厅”四。这时设置的学官,只是教育内府胄子,“国子学”尚未真正建立,属草创阶段。国子学真正建立是在至正二十五年九月,“这一年开始正式设立博士、助教等官。

吴元年,朱元璋在称帝前夕,建立了中央官制,同时也建立了国子监官制,如订国子监祭酒为正四品官员,博士正七品,其余也依次给予了不同官位。国子学有了固定的地点和学官体制,这为明初国子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随着明初统治的巩固和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学校规模需要进一一步扩大。

国子监是哪个朝代最高学府(国子监作为明代的最高学府)(2)

洪武十四年,朱元璋经过亲自考察选择在南京鸡鸣山之阳建立国子学,经过一年多的施工,于次年五月落成。新的校址、重定官制和新的管理规定,使国子监有了完备的教育体制,这为有明一代国子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这一年为明代国子监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年。

靖难之役后,朱棣即位,改元永乐,并将北平改为北京。永乐元年(1403)二月,明成祖设“北京国子监,国子监置祭酒、司业、监丞各一员,博士、学士、学正、学录、掌馔各一员,助教二员”围。从此,明代有了南北国子监之分。

国子监是哪个朝代最高学府(国子监作为明代的最高学府)(3)

“然监虽设而官未备”用,永乐六年,南司业赵季通改北司业掌监事。迁都北京后,永乐十八年十一月,又改北京国子监为国子监,次年,胡俨被任命为祭酒。后来,北监的地位逐渐高于南监。除了两京国子监外,洪武八年三月,朱元璋还在他的家乡安徽凤阳府设中都国子学,官秩正四品,“命国子学分官领之”宫,官制如国子监。洪武二十六年(1393)十月,革中都国子监,以其师生并入国子监。

二、国子监的内部管理

1.国子监的职官体制和管理体制

学官的出现早于国子学,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即吴王位,任命詹同、吴彤为国子博士,魏观、吴琳为国子助教,令教胄子于内府。次年(1365)年九月,于应天府设国子学,设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乐、典书、典膳等官,以许存仁为博士。

国子监是哪个朝代最高学府(国子监作为明代的最高学府)(4)

明朝建立后,国子监官制体系在不断地调整和完善。洪武十四年,明政府更定国子监官品级和员数:祭酒一人,从四品;司业二人,正六品;监丞二人,正八品:博士五人、助教十五人、典簿一人,俱从八品:学正十人,正九品;学录七人、典籍一人,俱从九品;掌馔二人,杂职。

这里最显著的变化是国子监由正四品衙门降为从四品衙门,以后成为永制。洪武十五年(1382)、二十四年(1391)国子监官制体系又有所调整,每次调整都是根据学校管理所需确定各级官员数量,以后基本没有大的变化。从上面官制中可知,国子监教官一共四十六人,并非固定不变,也曾调整过,但多时不超过五十人,管理的监生多达九千九百七十二人(永乐二十年)司,师生比为1:200。

国子监是哪个朝代最高学府(国子监作为明代的最高学府)(5)

如此少的教官怎样才能管理这么多的监生?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明代国子监正是依靠严格且完备的管理体制进行运作的。祭酒和司业属于管理层里面的最高领导,他们的下面是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五官,而他们又各有司职。国子监的事务根据各级教官的品级进行分工协作管理,而非祭酒一人之力能完成的。

2.国子监的内部官员职责

总体来说祭酒、司业是国子监最高领导,他们需要做好整个机构的统筹规划,管理国子监的官员,做到威严有礼,为诸官和生员的表率。监丞主要负责监督,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师德、学生的课业和礼仪情况、学校伙食的干净清洁都是他们的监督对象。

国子监是哪个朝代最高学府(国子监作为明代的最高学府)(6)

博士、助教、学正、学录等官则主要是教学工作的实施者,负责用心讲学,以求增进学生学问。典簿掌管钱粮等事务,并负责登记造册,使整个国子监的管理状况有文字证据可查。典籍掌管国子监的书籍、版刻和藏书等图书事宜。掌馔负责师生伙食。

国子监学官是国家教育政策的实施者和执行者,他们的分工和职责十分明确。总体来说,祭酒、司业是领导者,监丞是监督者,博士、助教、学正、学录是一线教学人员,典簿、典籍、掌馔是教辅和后勤服务人员。

国子监是哪个朝代最高学府(国子监作为明代的最高学府)(7)

三、国子监如何管理学员

1.国子监的禁令

为了加强对国子监的管理,以适应君主专制的需要,洪武时,礼部与国子监四次制定监规。公元1382年,明政府又颁布了钦定学规九条;公元1390年礼部与署祭酒张显宗、署司业韩克忠又定学规二十七条,前后共定监规五十六条之多。监规既适用于学官又适用于监生,大部分是针对监生的,由绳愆厅负责监督其执行情况。

另外,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颁布禁例十二条,对监生学习、礼仪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一旦违犯就受到严惩。这些规则为祭酒等官员管理国子监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有利于强对学员的管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

国子监是哪个朝代最高学府(国子监作为明代的最高学府)(8)

除监规和禁例外,明政府又颁布了针对监生的禁令,如景泰二年,成化六年,弘治十二年,嘉靖八、十五、十九、二十四年,万历元年等禁令。如“景泰二年(1451)令法司。规定监生不许戴大帽系鸾带,及辄入公门嘱托,或往他处邀求。”不得为他人做词讼,不得出入妓院,不得无故出入官府,扰乱公堂。

这些禁令都体现了封建政府希望通过礼仪规范来教育学生遵守礼制,进而使他们成为统治者需要的封建人才。但是明后期反复强调国子监的禁令,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国子监的学风日下,国子监早已不是统治者所希望的那样单纯培养封建礼教下人才的地方了。

国子监是哪个朝代最高学府(国子监作为明代的最高学府)(9)

2.、国子监的生员

明代入国子监学习者称为监生,根据监生入国子监学习的资格可分为四类:举监、贡监、荫监、例监,其中贡监又分为岁贡、选贡、恩贡、纳贡,荫监又分为官生和恩生要。此外,生员还有外国留学生即“夷生”。明代国子监实行分馆和积分之法。国子监分为六馆:正义、崇志、广业、修道、诚心、率性。

通俗来说,就是如果生员通晓《四书》但是对于经类典籍不通者,要去正义堂、崇志堂、广业堂上课。一年半以后,如果考察后发现你文理通畅,对经类典籍有初步了解,就可以升修道堂、诚心堂。再过一段时间,考察你又进步了,就可以升到率性堂。而生员升至率性堂后,国子监开始对他们实行积分法了。

国子监是哪个朝代最高学府(国子监作为明代的最高学府)(10)

具体原则如下,每季度的第一个月试本经义一道,每季度的第二个月试论一道,诏、诰、表、内科一道,每季度的第三个月试经史第一道,判语二条。每次考试如果你的文章优美和逻辑通顺,给予一分;逻辑通顺,文章遣词用句不好给0.5分;既不会遣词用句,逻辑又不通顺的0分。一年内有八个积分的给进士出身,达不到的继续学习。但是如果有天赋异禀的,可以上奏,请求皇帝裁决。

开始这一制度执行得很好,后来,由于坐监监生的减少逐渐废弛。明代国子监还创立了一项重要的教育制度一监生历事制度,实际上是一种教育实习制度。它始于洪武五年(1372),在明前期,这项制度得到很好的执行,在明中后期遭到破坏,但它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子监是哪个朝代最高学府(国子监作为明代的最高学府)(11)

四、总结

国子监是明代最高学府,是培养和储备人才的机构。监生的培养是按照明初统治者设计的模式进行的,包括国子监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官的选拔等方面都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也是为巩固明王朝长久统治服务的。统治者希望培养忠于君、忠于朱家王朝型的人才。此外明教化、善风俗也是创办国子监的重要原因,学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而且承担着社会教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