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保送剑桥(剑桥女学霸到四川上技校)

毕业于剑桥大学的国外女学霸,对高薪工作兴致索然,对功成名就也漠不关心,独独喜欢上了中国菜,只身一人来到中国四川,上技校,学厨艺。

她为何会对烹饪情有独钟?又为何会来四川学厨25年?本期子牙童趣人物纪将带领大家进入扶霞的世界,感受专属于她的人格魅力。

福建保送剑桥(剑桥女学霸到四川上技校)(1)

被中国文化深深吸引

扶霞原名叫扶霞·邓洛普,在英国牛津长大,毕业于剑桥大学,所学专业是英国文学。

从大学毕业之后,扶霞成为了BBC国际媒体观察部东亚媒体报道的助理编辑,因为工作原因,她开始阅读有关东亚的内容,逐渐开始对中国产生兴趣。

不过,这些都是从书本资料上得到的信息,扶霞也幻想着某一天能亲自去到中国,感受中国的风土人情。

福建保送剑桥(剑桥女学霸到四川上技校)(2)

这种想法一直都萦绕在她的脑海里,于是在一次小长假,扶霞收拾好行囊,来到了心心念念的中国。

一个月的时间,她去了香港、广州、桂林、重庆、三峡和北京,见到了中国的广阔山河,也见识了中国的深厚文化,扶霞深深地被中国所吸引。

在回到英国之后,她便开始上夜校,学习中文,期望能阅读到原滋原味的中国书籍,能够更深层次地了解到中国文化。

福建保送剑桥(剑桥女学霸到四川上技校)(3)

恋上川菜、学做川菜

第二年,扶霞再次来到了中国,与上一次不同的是,她这次只去了成都这一个城市,单单被成都的美食给吸引住了。

连扶霞也从未想到,这次的成都之旅,竟然让她萌发了这样的念头,那就是她想去到成都生活下去。

福建保送剑桥(剑桥女学霸到四川上技校)(4)

这种念头在扶霞回到英国之后变得愈发强烈,或许是因为吃过川菜,英国的饭菜在她口中开始变得寡淡无味儿,那时她十分思念成都的美食。

据扶霞后来回忆道,她当时是因为一道名叫鱼香茄子的菜而迷上川菜,刚回到英国时也是最想念这道菜。

于是在1994年,扶霞在获得了英国文化协会奖学金补助后,只身前往中国四川大学留学。

福建保送剑桥(剑桥女学霸到四川上技校)(5)

在留学的那段时间,扶霞跑遍了川大附近的菜馆,品尝了所有特色菜之后,她开始不满足于口腹之欲,想要做菜的想法油然而生。

对于扶霞而言,烹饪是她从小到大的兴趣,而四川菜则激发了她做菜的热情。于是,扶霞在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接受了三个月的专业厨师训练,成为了该校的第一位外国学生。

闲暇之余,她还会跑到前街后巷的川菜馆里,请教各位厨师,学习一些民间技法。

福建保送剑桥(剑桥女学霸到四川上技校)(6)

当掌握了基本烹饪技法之后,扶霞便开始刻苦专研做菜,一个月内,便已经可以独自操刀,做出16道经典川菜。

三个月便能完全掌握不同菜系的火候要求,掌握23种川菜配比。在这一过程中,她对于中国菜也逐渐有了自己的看法。

之后,扶霞基本上留在了成都生活,偶尔回到英国的时候,她也会带上各类食材,为英国的家人和朋友做上几道川菜。

福建保送剑桥(剑桥女学霸到四川上技校)(7)

就这样在中国学习生活三年之后,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扶霞再次回到了英国,在伦敦亚非学院攻读汉学硕士学位。

出书

回到英国的那段时间,扶霞发现英国人对于四川美食了解甚少,转眼看向整个西方国家,也没有多少人知道四川的美食,甚至对中国美食存在一些偏见。

“我觉得西方人有一些对中餐是很粗识的了解,很明显的是,很多西方人觉得中国菜不健康,我觉得整个世界上,没有别的民族比中国人更懂养生。”

福建保送剑桥(剑桥女学霸到四川上技校)(8)

这是扶霞在一次采访中所说的话,那时的西方世界对于中国菜有着极其严重的刻板印象。

为了让更多的西方人了解川菜,了解中国饮食文化,扶霞开始凭借自己的经验和见解撰写关于中国菜的书籍。

2001年,她的第一本《川菜食谱》在英国面世,当时并没有激起什么水花,时隔十几年,重新修订再次出版,书中几乎笼络了所有川菜食谱。

福建保送剑桥(剑桥女学霸到四川上技校)(9)

除此之外,还放置了许多四川的风土人情照片,一经发表,就引来了西方餐饮界的重视。

2003年,扶霞来到湖南研究湘菜中的毛家菜,恰好遇到非典,在那时国内控制得比较严格,扶霞没有办法,只能艰难地收集着关于湘菜的资料。

偶尔和厨师、美食家们在深夜会面,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之后,扶霞完成了《革命中餐食谱:湘菜》一书,这本书将菜谱和中国革命史故事结合在一起。

福建保送剑桥(剑桥女学霸到四川上技校)(10)

在让西方人了解中国菜的同时也能了解中国历史文化。随后她又相继出版了《粒粒皆辛苦》《鱼翅与花椒》《鱼米之乡:中国江南菜》。

她还曾四次获得烹饪餐饮界“奥斯卡”之称的詹姆斯·比尔德奖烹饪写作大奖。其中《鱼翅与花椒》描写了扶霞过去十五年对中国美食的探险。

她从食物的角度观察着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将食物与中国文化结合在一起,《鱼翅与花椒》中文版的推出。

福建保送剑桥(剑桥女学霸到四川上技校)(11)

让众多的中国人了解到有这么一位外国友人在为中国菜的宣传做着努力,一时间这本书引来了众人的点赞与好评。

最懂中餐的外国人

随着时间的流逝,如今的西方世界对于中餐的包容度也越来越高,川菜的普及率也越来越高,街边也开始有了川菜馆之类的中餐饭馆,扶霞对此感到很是欣慰,

福建保送剑桥(剑桥女学霸到四川上技校)(12)

她也希望西方国家在接受中国美食的同时,能够了解中国的文化,感受中国不一样的风土人情,也希望西方人能逐渐消除对中国的偏见。

扶霞说,中国的饮食在某个层面上具有多元性和极致的艺术感。她对中国美食有着很高的评价,对中国文化也是爱得深沉,但是她也对中国饮食有着一定的期许。

一方面,她对于西方人数落中国人吃珍稀动物的做法感到愤怒,另一方面,她希望中国将来会对吃濒危物种的行为开始有所改变。

福建保送剑桥(剑桥女学霸到四川上技校)(13)

扶霞认为自己是个很矛盾的人,她作为一名英国人,却总是想用中国的眼光看待问题,无论是对待西方人的谴责,还是对待中国人的做法。

在扶霞看来,西方人应该学习中国的饮食文化和养生意识,而中国人也应该看到西方文化的优点,或许是她在中国待久了,中国犹如扶霞的第二故乡。

她更希望中西方无论是在文化还是在饮食方面能达成一种平衡,能够互相学习,甚至能够通过国际美食交流作为世界和平的基础。

福建保送剑桥(剑桥女学霸到四川上技校)(14)

“我想我永远不会对中餐感到厌倦,也永远无法精通,这是一片庞大、多样、富饶的土地,是要用一辈子来开垦。”

自从1994年开始,扶霞研究中国菜已经超过了25年,花了将近10年的时间做研究,又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将研究成果带进现实。

在这漫长的时光里,她走南闯北,期间也毫无懈怠的想法。中餐似乎已经成为了扶霞心中的执着,成为了她生命里不可放弃的一部分。

福建保送剑桥(剑桥女学霸到四川上技校)(15)

直至今日,再度回忆到自己追逐中餐的旅程,扶霞说道,自己接触的第一道中国菜是皮蛋。

那时的她实在想不通中国人为何会吃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她也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拜倒在中国美食的石榴裙下。

不过她也从未后悔自己选择的这条路,甚至感谢上天给了她接触中国美食的机会,未来她将继续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感受更多的中国文化,了解更多的中国菜系。

福建保送剑桥(剑桥女学霸到四川上技校)(16)

作为最懂中餐的外国人,扶霞将用自己的一辈子去研究中国文化,尽管会有人质疑,也会有人不理解,但她依旧在这条路上坚持着。

就像有人认为,剑桥学霸跑去做厨子是大材小用,也有人认为,一个外国人不可能理解中国文化,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大家积极在评论区留下自己的看法。

福建保送剑桥(剑桥女学霸到四川上技校)(17)

本期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我,点赞并转发,你的支持将是我做出更好作品最大的动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