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学生的心理绘本(当心理学遇到童话)

映心书单,每周更新,欢迎订阅。

文|映心堂心理

本周分享三本童话心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童话心理学》《解读童话》《童话的魅力》,作者分别是日本心理学家河合隼雄、瑞士心理学家玛丽-路薏丝·冯·法兰兹和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贝特尔海姆。欢迎订阅。

01 《童话心理学》

适合学生的心理绘本(当心理学遇到童话)(1)

[日]河合隼雄 著 | 南海出版公司 | 2015-05

河合隼雄,日本国民心理学家,日本临床心理学创始人,日本第一位荣格心理分析师。

我们需要的不正是从有意识的世界回归无意识的世界,在这两者之间建立起理想的关系吗?

否则,我们岂不是也会像阳光下的蚯蚓那样干渴而死?

因此,我们选择了以童话、寓言故事为手段,回归无意识的世界。

河合隼雄是日本第一位拿到荣格精神分析师资格证的人。昭和三十年(1962),他到瑞士荣格研究所学习三年,课程中就有关于童话的研究。荣格分析梦与神话,河合隼雄用童话、寓言分析,《童话心理学》所选的故事都出自格林童话。

荣格派的心理分析师,关注考察童话、寓言、传说,前提是原型理论和无意识概念。本书的开篇,河合隼雄讲了一个故事:偶然一天他听到一些主妇在说一个孩子跟父亲去了瑞士,结果在瑞士他忘了日语,回日本后又迅速想起,很快考到了第一名。河合隼雄一听就意识到,故事的主人公是自己的儿子,但事实显然不是这样的,儿子既没有忘记日语,也没有迅速考第一。那么,主妇们为什么要传这样一个失真的故事?

他说,用“杰出少年”原型可以解释。瞒着家长独自长大大显身手的少年形象,从古希腊神话里的赫拉克勒斯,到日本民间故事中的桃太郎都是。主妇们听到了有个少年出国又回国,但存在于她们无意识中的却是那有着非凡特质的杰出少年,这便是原型性体验,它符合人的普遍心理,得以很快流传开来。

书中九个故事,每个故事有相应的主题:母性、独立、创造力,觉醒、 青春期,父性,两性、自性等,隐约以成长为线索,需要按顺序来读。虽然以格林故事为引,但每篇都有与日本同类故事的对比。理论和方法是西方式的,梳理的是日本人的心灵世界,这正是河合隼雄一直努力想要打通的:作为一个日本人、一个荣格派心理学家,如何追根溯源,探寻日本人的心灵之源。

这本书非常好读,语言仍是讲座风格,轻松易懂。心理治疗师、儿童文学家、教育家、成年人、孩子,从不同角度,带着不同问题,都能有所体悟。国民心理学家的魅力。

02《解读童话》

适合学生的心理绘本(当心理学遇到童话)(2)

[瑞士] 玛丽-路薏丝·冯·法兰兹 著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2019-08

玛丽-路薏丝·冯·法兰兹(Marie-Louise von Franz),荣格的助手、研究伙伴、传承者,童话心理学代表人物。

童话是集体无意识心灵历程中,最纯粹且精简的表现方式。

因此在无意识的科学验证工作中,童话的价值远超过其他的素材。

童话以最简要、最坦诚开放且最简练的形式代表原型。

河合隼雄在瑞士学习心理学时,就上过这位老师的课。《童话心理学》的后记中也说,“书中不少部分都是基于弗朗茨女士的观点而来”,书里法兰兹的出镜率确实很高。

《解读童话》是冯·法兰兹的代表作。她以荣格概念来解读童话,通过解读童话来与无意识对话,同时也提供一种童话解读的范本:选择经典故事,或重要情节的基本类型,厘清荣格派的解读法则。

全书共七章,前三章方法论为主,后四章案例为主。作者选择的经典故事是格林童话里的《三根羽毛》,这个故事用了三章来解读,完整演示童话的解读方法。第七章篇幅较长,解读《指环王子》《山羊胡子国王》等各地民间故事,对比其情节类型和故事细节。

这本书主要写给童话心理学的研究者和准研究者,最初根据作者给荣格学院的学生们所做的演说整理而来。对原型、童话、儿童文学、心理有兴趣,也都能读,只是稍需一点耐心。

03《童话的魅力》

适合学生的心理绘本(当心理学遇到童话)(3)

[美]布鲁诺·贝特尔海姆 著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15-07

布鲁诺·贝特尔海姆(Bruno Bettelheim),奥地利裔美国心理学家,儿童自闭症经典研究的发起人,芝加哥大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精神病学教授。

童话故事揭示了许多真理。

它们在生活中给我们以启迪。

很久很久以前,它们是真理,

现在仍然是真理。

《童话的魅力:童话的心理价值与意义》在儿童文学和童话心理学两个领域都是经典,曾获美国国家图书奖。作者布鲁诺·贝特尔海姆兼儿童心理学家与教育家双重身份。他的童话教育思想对儿童教育领域影响巨大,尽管也有一些争议。

这本书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用精神分析学解读童话的理论概念等,一部分是对经典童话的解读,目录中提到二十多个。作者在与心理障碍儿童的工作实践中发现,童话故事蕴藏着巨大的力量,儿童的成长,如心理、人格等的发展都离不开童话故事,“童话故事为孩子们的成长和心理调节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工具”。

作者说这本书是写给那些照料孩子的成人,帮他们意识到童话故事的重要性。今天这个观点已经被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们普遍接受了。不是每个成年人都在养育孩子,但每个人必定都有过童年,所以也可以多一类读者:希望回溯童年,看清自己从幼童到成人的成长之路的人。


· 映心书单·

《我抑郁了吗:抑郁者自救指南》| 映心书讯

《心理分析有什么用?》| 映心书讯

《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 映心书讯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映心书讯

《精神分析治疗:实践指导》| 映心书单

童话心理学|映心书单


欢迎留言分享你读过的童话心理书。欢迎向我们荐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