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吐温曾说过真相还在(马克吐温越荒唐)

一个人要怎样才能“逆袭”?

马克·吐温在他1893年发表的中短篇小说《百万英镑》里,就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在三十天内完成逆袭的离奇经历。

亨利·亚当斯原本是美国的一个小小办事员,因为偶然因素来到了英国。他衣衫破烂,仅剩的钱也都花光了。正在饥饿难耐之际,被一对富豪兄弟相中,参与到他们的赌约中来。之后他拿着富豪给的一张百万英镑的巨额钞票,在没花一分钱的情况下,得到了衣食住行种种方便,还成为世界名人,结交贵族名流。最终,当他把百万巨钞归还给富豪时,他已经为自己挣得了二十万英镑,并抱得美人归。

作者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故事,虽然提高了故事的可信性,却也有许多荒唐的情节和设定。作者的高明就在于,他把这个故事讲得越荒唐至极,反映出来的现实问题就越加真实,同时用幽默动人的方式大大讽刺了现实的荒唐之处。

马克吐温曾说过真相还在(马克吐温越荒唐)(1)

1满篇讲得都是荒唐事

整篇小说布满荒唐事,其中最为荒唐的,可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①让人哭笑不得的赌约

两个富豪打赌的内容:一个人用一张花不出去也存不了的百万巨钞,能够活过三十天。

据作者介绍,当时的英国人很喜欢赌,玩什么游戏都要下些赌注才玩。可是赌牌、赌酒、赌游戏,这些都能让人理解。哪知这对富豪兄弟要赌的,竟是验证一种社会现象,看看是否符合他们各自的预期。

别的赌者,都会通过自己手中的实力来对结果进行估量,即使冒进或保守,也都是有一定的把握的。可是他们赌的这个事,却没胜出的概率可思考,更加没有先例。

他们不仅赌的事物离奇,就连赌的金额也很大。赢的人可以得两万英镑,这个数额相当于一个收入较高的人七年的工资总和。小说的主题是批判拜金主义,作者却先行安排两个人在这里大肆挥霍,确实不走寻常路。

马克吐温曾说过真相还在(马克吐温越荒唐)(2)

②集体性的前倨后恭

亨利落难贫困的时候,他不得不在船上干活,才能换取生活所需。他即使只剩下一美元,也必须要付出金钱,才能换来食物和住处。可是当他给人看了手里的百万巨钞后,餐馆和服装店竟都向他投来前所未有的善意和敬意。高级酒店因此无限制地为他提供住所,更有许多人主动借钱给他,就连王室贵族都对他忍让万分。

亨利,还是那个身无分文可用的亨利,却仅仅因为一张花不出去的钞票,轻易就得到了整个社会从上到下的侧目。这种集体性的前倨后恭,这样高度一致的态度转变,怎么可能让人不觉得荒唐呢!

马克吐温曾说过真相还在(马克吐温越荒唐)(3)

③谁都有“无用”的美好品质

有趣的是,小说里除了写钱,以及人们对钱的态度,其他时候无不在表现人物的美好品质。

比如王室贵族对亨利这个平民的尊敬和宽容,比如餐馆老板那替亨利担忧的善心,比如服装店经理对亨利毫不怀疑的信任,比如波西亚的不重钱财,以及黑斯廷斯的眼光、勇气和努力上进的品质。

可是他们的品质再怎么美好,却都有个“让品质美好起来”的前提条件,即“金钱富足”。

如果亨利没有百万巨钞,他就不可能与王室贵族坐在一起,更不会得到贵族的容忍。那个餐馆老板给亨利的善意提醒,若换个角度看,他就是给了无辜者最大的恶意揣测。服装店的经理竟然丝毫没有怀疑巨钞的真伪,仅仅是因为猜想亨利是个百万富豪而已。如果亨利没有那张巨钞,他就不可能遇见并吸引到不重钱财的波西亚,这个富豪的女儿又怎么会担心没有钱用呢。即使是各种素质都上乘的黑斯廷斯,若没有百万巨钞的协助,他的那些付出也都只是白费力。

所有的这一切美好,都是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之上,有都被笼罩在拜金主义的巨网之中。

所有人似乎都因为亨利手中的百万巨钞而失去了理智,没有人检查钞票的真伪,没人怀疑亨利是否真的拥有财富,没有人迟疑他是否是个骗财骗色、骗吃骗喝的骗子。现实生活中,哪里会有人给他人这样偏颇而顽固的信任?这样毫无道理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

总之,小说中,无论是人物还是情节,都充满了毫无道理、绝不可能发生却顺利发生的荒唐感。可正是使用这种种荒唐,作者才向读者展现出了拜金主义产生的社会影响,这种现象就是一个真实的社会问题。

马克吐温曾说过真相还在(马克吐温越荒唐)(4)

2荒唐,反映出了社会的现实问题

作者设置的每一处荒唐,都在揭示某个社会态度和问题。

①富豪兄弟赌的不是钱,而是人们对钱的态度

富豪兄弟赌的是:谁的预测准确。可是他们的预测,归根结底反映出来的是怎样的核心思想呢?

哥哥认为:这个拿着百万钞票的人,一定不敢拿出钞票来,最终活活饿死。

哥哥这样认为,基于一种思路:如果没有金钱作为媒介来进行交易,人将无法获得生活所需,最终导致死亡。

在他眼中,人都是按照既定规则来进行互动的。金钱,就是人与人之间互动时必然使用的“等价交换”的中间媒介。一旦没有了这种媒介,人将无法和周围的人和环境建立联系,无法获得衣食住行等生活基础物资,最终饿死街头。所以他认为,钱是个能够决定人生存与否的工具,且人为了控制和得到这种工具,可以抛开情感和善良。

弟弟则认为:这个拿着百万钞票的人,能够依靠这张钞票,活过三十天,且不进监狱。

弟弟的思路则是:钱是能够给人带来“光环”的,这种光环钱是在“工具性作用”之外的附加值。人们青睐这种附加值胜过钱本身。

在他眼中,人们对金钱是有狂热的一面的,对金钱的光环更是愿意给以善意和敬意的。人们自觉向这种光环聚拢,趋之若鹜。他们会为光环的荣耀助一臂之力,以此来增添自己的荣耀。他们甚至可以暂时忽视自身的利益,而为那金钱的光环做出贡献。

表面来看,富豪兄弟赌的是亨利在这三十天里的生活过程,实际上赌的却是整个社会对待金钱的态度。这个社会到底是把钱看做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媒介来严格珍视,毫不容情;还是更看重金钱的附加魅力,以此来决定容多少情。

他们作为富豪,又是生长在好赌的环境里,做出这样的赌约,来验证俯视下的社会,也就合情合理了。

如果是哥哥赢,那么这个社会就是一个无情的、只看钱的社会;如果是弟弟赢,那么这个社会的所有情和善,就是都以金钱为前提的了。不论他俩谁赢,都在表明:这是一个拜金的社会。

马克吐温曾说过真相还在(马克吐温越荒唐)(5)

②拜金主义成为了社会主流思想

亨利贫困时,必须要花掉那些钱来换取食物。当他没钱了,就只能饿着,没有任何人怜悯。亨利看着一个小孩把只咬了一口的梨扔掉,都没心情感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只想着要怎么拿到梨来充饥。当他从富豪家出来后,发现梨子早被人捡走时,不知有多失望。这时候读者才了解:原来这里差点成为野之饿殍的,不止亨利一个。

餐厅老板、服装店经理等人对亨利拿出巨钞前后,有着很大的态度变化。他们不仅仅代表着自己,也代表着许多这个阶层的人,那种把金钱看得高人一等,同时只仰着头看人的人。而富豪、名流,以及王室贵族,这些社会最高阶层的人,则积极地把亨利拉入自己的圈子,以添加荣耀。

亨利低开高走,一路而来,读者通过他的眼睛看到了整个社会的状况。

作者越是把亨利的经历写得荒唐至极,就越让人感受到社会从上到下对金钱的崇拜心理。这种崇拜,压过了人类所有的情感和品格,甚至还能与传统的等级制度相抗衡。有钱则值得善意、敬意和更高的地位,没钱就连饿死也无人怜惜。唯有金钱才能让人有所成就、过上好日子,那么所有人就都只在乎钱。当所有人忽视钱之外的人品、能力、善良和情感时,钱又成为了标识一个人的唯一要素。这种用金钱衡量出来的鄙视链,形成了整个社会的一种“死循环”。

可正是这种毫不讲理的、来自各个阶层对金钱的本能反馈,才让这种死循环无从打破,从而形成了一种失去理智和良心的拜金主义。

马克吐温曾说过真相还在(马克吐温越荒唐)(6)

③成功靠运气,维持成功靠钱财

这种拜金现象,使得有钱者仅靠已有的金钱光环,就能够让财富长久不衰。而没钱的人,若要发家致富,恐怕就只能靠运气了。

不好吃的便宜餐馆,即使再怎么简陋,再怎么没人稀罕,靠着侍候过百万富翁的光环,竟然最终红火起来。黑斯廷斯再怎么有眼光,有魄力,再怎么努力拼搏,事业却都是岌岌可危。唯有靠着百万富翁的光环,才取得了成功。亨利的父亲受过特别好的高等教育,想必他的学识也不会差。可是若没有百万富翁的光环,他最终只能继续忍饥挨饿。

对亨利来说,如果富豪兄弟在他之前,就已经选好了人选,那后面也就没他什么事了。如果不是运气好,他就遇不到老同事,更不会通过他挣到足够撑起腰板儿的钱。如果不是运气好,遇到了一个富豪的女儿,他又怎么才能让这个妻子不担心未来贫苦日子?像亨利原来那样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的人,遍地都是。可偏偏只有他一个人有了这样逆袭的好运。

所以说,亨利的成功,仅仅是因为运气好而已。没有任何其他原因。而那些财大气粗的,什么都不用做,就只等着众人来“拜”他口袋里的金,就足够他财源滚滚了。

马克吐温曾说过真相还在(马克吐温越荒唐)(7)

总结:

马克吐温看到了拜金主义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当富有者无所畏惧,当贫穷者只能寄希望于百年不遇的运气时,这个社会呈现出来的景象又是多么荒唐。

他没有像其他讽刺类型小说的作者那样,把要讽刺的东西层层包裹,让读者猜来猜去。而是选择了更为直接明了的方式,就是把要讽刺的社会现象完全扒光,扔到大街上,然后敲锣打鼓地让所有人都来看它的不堪。不仅作者表达的明了,读者理解的也直接明了。

细数名著,共话人间——关注 不做惆怅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