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法律书籍的读书笔记(六位学人的8本荐书)

有关法律书籍的读书笔记(六位学人的8本荐书)(1)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

有关法律书籍的读书笔记(六位学人的8本荐书)(2)

作者: [美] 迈克尔·桑德尔

译者: 朱慧玲

中信出版社,2011年

辛允星 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讲师:

对于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政治哲学而言, “社会公正”似乎是个千年长青的话题;作为当代社群主义政治理论的代表人物,本书作者桑德尔对这个古老话题有着深刻的理解与认识。他基于对以“自由主义”为轴心的西方政治思想之反思,提出了诸多发人深省的理论难题,与亚里士多德、康德、边沁、密尔、罗尔斯等人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对话,并且顺势给出了自己的独到观点。本书是由作者在哈佛大学的课程讲义修缮而成,既充满了十分深刻的理论洞见,又呈现出了丰富多彩与生动活泼的经典案例与热点事件,堪称难得的佳作。

有关法律书籍的读书笔记(六位学人的8本荐书)(3)

《辩护的政治:罗尔斯公共辩护思想研究》

有关法律书籍的读书笔记(六位学人的8本荐书)(4)

作者: 陈肖生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

葛四友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学界通常把罗尔斯的政治哲学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正义论》为中心,核心工作是提出一种与功利主义针锋相对的正义原则;第二个阶段以《政治自由主义》为中心,核心工作是把正义原则确立为一种免于立场的纯粹的政治观念。毋庸置疑,相较于《正义论》来说,《政治自由主义》构成了一种研究上的转向。但有争议的是,这种转向的实质究竟是什么?近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们意识到,罗尔斯后期哲学的核心是一种公共辩护的方案,它试图把正义原则确立为所有合理公民都能共同接受的公共的政治主张。《辩护的政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近出版的一部对罗尔斯后期哲学中公共辩护思想进行系统研究的力作。本书既对公共辩护的核心要旨进行了提纲挈领式的阐释,又深入分析、澄清并捍卫了罗尔斯后期哲学的诸核心理念,最为可贵的是作者系统地总结并呈现了公共辩护这一概念可能遇到的一系列重大困难,并且试图给出自己的尝试性解决,是一本兼具通论性和研究性的著作,值得关注罗尔斯后期哲学的读者们观赏和阅读。

有关法律书籍的读书笔记(六位学人的8本荐书)(5)

《<尚书>法学内容译注》

有关法律书籍的读书笔记(六位学人的8本荐书)(6)

作者: 张紫葛 / 高绍先

商务印书馆,2014年

林来梵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尚书》的历代名家注释已汗牛充栋,但本书作为今人对其法学内容的译注,颇值瞩目。书末附录的三篇文论也有较大学术价值。在国外的法学文献充斥书肆的今日,将目光流转于本书这样的本国传统经典文献,尤具不言而喻的意义。

有关法律书籍的读书笔记(六位学人的8本荐书)(7)

《民主:苛求与承诺》

有关法律书籍的读书笔记(六位学人的8本荐书)(8)

作者: [德]克里斯托夫·默勒斯

译者: 赵真

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7年

林来梵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书名中还有一个意味深长的副标题:“苛求与承诺”,透露出其主要内容。全书只有173个段落,共分9章。采用中国知识界少有的格言体风格。在德国读书界被评为“一本令人惊喜的书”。

有关法律书籍的读书笔记(六位学人的8本荐书)(9)

《审判的技艺》

有关法律书籍的读书笔记(六位学人的8本荐书)(10)

作者: (美) 詹姆斯·A.邦德

译者: 陈林林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年

林来梵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在美国,拥有宪法解释权的法官,在解释宪法时,究竟应严守法律专业上的“技术型”的本分,还是扮演“政治家”的角色,是横贯政治学、法理学和宪法学领域的一个历久弥新的重大争点。作为当今美国著名宪法学者,作者对此给出了公允、有力的解答。原著逻辑严密,译笔优美通畅。

有关法律书籍的读书笔记(六位学人的8本荐书)(11)

《宪法判断的原理与方法:基于比较法的视角》

有关法律书籍的读书笔记(六位学人的8本荐书)(12)

作者:翟国强

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年

林来梵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纯正的一部宪法学研究专著,赶在年底冒现在宪法学界的一抹阳光。主要论涉如何依据宪法作出判断。全书内容前沿,视野宏阔,功底厚实,殊堪一读。

有关法律书籍的读书笔记(六位学人的8本荐书)(13)

《公共法哲学:转型中国的法治与正义》

有关法律书籍的读书笔记(六位学人的8本荐书)(14)

作者: 孙国东

中国法制出版社,2019年

魏敦友 湖北大学法学院教授:

孙国东博士的公共法哲学建构是现代中国思想中的重大创获,它立基于邓正来教授所开掘的中国自主性立场,对法治中国问题进行了全方位透视与深度开掘,在批判普世论与特殊论的基础上,在形式主义法治观与工具主义法治观之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功能主义法治观,倡导立国、立宪、立教、立人、立法五位一体,为现代中国人重新思考转型中国的国家建制、社会重构与文化认同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域。晚清以来是中国现代思想出场的历史性时刻,但在近两百年的时间里,中国现代思想一直表现为反应性的特质,今天我们从孙国东博士所建构的公共法哲学这里,看到了中国现代思想从反应性走向建构性的“重大突破”,可以预期,中国现代学人以中国经验为基础建构现代法律秩序的法哲学原理应为期不远了。

有关法律书籍的读书笔记(六位学人的8本荐书)(15)

《Verteidigung der Demokratie》

有关法律书籍的读书笔记(六位学人的8本荐书)(16)

Author:Hans Kelsen

Mohr Siebeck,2006

陆洋 德国弗莱堡大学法理学博士候选人:

信息时代,法律肩负规范和监督作为社会整合器的公共领域上诸多信息平台有效运作的重任;另一方面,法律自身亦面临技术系统的渗透,智慧法院、电子取证、互联网 执行等提供了便捷也助长了依赖。法律对于平台的规制亦决不能沦为消费者打开平台时被迫在新的格式合同前的几次鼠标敲击,法律人绝不能被技术系统思维俘虏而迷失了服务人民的立场。面对电子民主与传统民主的复杂互动关系,回归凯尔森的民主理论与原则,坚持人民权利自由的出发点,梳理民主协商的共识达成过程,厘清技术、政治与法律的关系,对当今电子民主的顶层设计与实践执行都尤为关键。如何规制网上社区是全体法律人的共同课题,每个司法判例都是一次公民教育,每个草案征集都是一次民主运行,法律将人民协商的共识制度化并以此驯服平台使之真正服务于人民的生活世界、切实尊重人民自由权利。信息时代,法律人更需不忘维护个人权利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初心、牢记捍卫电子民主和网络主权的崇高使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