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节天坑传说故事(找天坑日记001:重庆奉节)

找天坑日记001: 重庆奉节县“小寨天坑”与地缝,2000年告别三峡前后

@真实探索 税宏洲 文并摄影

奉节天坑传说故事(找天坑日记001:重庆奉节)(1)

@真实探索税晓洁 摄影

十多年后,每当我回想起首次来到位于桂林的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研究所,惊奇穿过大院里的徐霞客雕像,开始真正关注“天坑”这个中国人提出的喀斯特地貌研究的科学概念时,总还会有一种恍若如梦的不真实感。

更没想到,此后很多年,自己会踏上没完没了的寻找“天坑”之旅,至今乐此不疲。有趣的是,还真“发现”了不少。

奉节天坑传说故事(找天坑日记001:重庆奉节)(2)

@真实探索税晓洁 摄影

2020年4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在刊发相关稿件时,封面标题竟赫然是:

重温地理发现的梦——税晓洁发现鄂西天坑群。

一切似梦似幻,又真真切切。

奉节天坑传说故事(找天坑日记001:重庆奉节)(3)

“天坑(TIANKENG)”,继“峰林”、“峰从”之后又一个来自中国的岩溶术语

奉节天坑传说故事(找天坑日记001:重庆奉节)(4)

@真实探索税晓洁 摄影

我头次看到天坑,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告别三峡热潮中,从重庆奉节进入过大名鼎鼎的 “小寨天坑”,感觉像置身一口倒扣巨锅内部,有种坐井观天的惶恐。依稀记得那时天坑底部地下河口还有个水电站,浪涛汹涌水雾弥漫,一对夫妻值班看守……

奉节天坑传说故事(找天坑日记001:重庆奉节)(5)

@真实探索税晓洁 摄影

新修的水泥台阶有2000多级,一直从坑口伸到坑底,蜿蜒如蛇,垂直高度超过600米。那时年轻,跑步上下一趟天坑,来回也用了二个半小时,便胡乱发了些生活不易、劳动人民智慧无穷、大自然真神奇之类没有边际的廉价感慨,很快也就淡出记忆。

奉节天坑传说故事(找天坑日记001:重庆奉节)(6)

@真实探索税晓洁 摄影

奉节天坑传说故事(找天坑日记001:重庆奉节)(7)

@真实探索税晓洁 摄影

* * *

——翻旧文,当年告别三峡之后,在一本未出版的书稿中,记录如下:

天坑地缝:

长江三峡正在变迁中,旧景退去,新景浮现,风雨也会有点变幻,不变的是神韵。事实上,三峡两岸尚未被广为人知的奇景很多,我们就先来看看鄂西方向的天坑地缝:

从奉节县城乘上到兴隆(三角坝)的班车,大约4小时以后,就到了这个乔丘陵环绕得小城(汽车票25元)。沿途风景不错,特别是大溪河九河一带,雾气围绕,色彩就象刚洗过的一样。天坑与地缝均位于重庆市奉节县兴隆镇小寨乡,10年前科学家发现了这两处地质奇观。经比较研究,其中直径与深度均超过600米的天坑是世界上已发现容积最大的漏斗,被誉为“天下第一坑”。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天坑地缝所在地区,地下洞穴密布,暗河纵横。从1994年开始,经数十次的探险,中外科学家证实了天坑底部通向外界近5000米童话般的地下通道,以及无数深邃的洞穴群;在地缝干谷下发现了汹涌澎湃的地下暗流,并根据暗流走向,推测天坑和地缝同属于一个水文体系。

奉节天坑传说故事(找天坑日记001:重庆奉节)(8)

@真实探索税晓洁 摄影

奉节天坑传说故事(找天坑日记001:重庆奉节)(9)

@真实探索税晓洁 摄影

奉节天坑传说故事(找天坑日记001:重庆奉节)(10)

@真实探索税晓洁 摄影

天坑是当地人对喀斯特漏斗的俗称。它是几座山峰间凹下去的一个椭圆形大漏斗。站在坑口往下看,一削千丈的绝壁直插地下,深不见底,令人目眩。据测,坑口直径626米,坑深660米,坑底宽500多米,总容积为1.19亿立方米,相当于5个中型水库,其深度和容积均居世界同类喀斯特岩溶漏斗的首位。据老人讲,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山民常遭土匪骚挠,一旦闻讯,大家便吹竹简为号,带着干粮,扶老携幼到天坑躲藏,十天半月也安然无恙。天坑成为老百姓逃难藏身的寨堡,小寨的名称由此得来。近几年,为方便上下,有关部门修筑了2000多级台阶,一直从坑口到坑底从高处看蜿蜒如蛇,作者本人跑步来回,上下一趟天坑,我用了二个半小时。

奉节天坑传说故事(找天坑日记001:重庆奉节)(11)

@真实探索税晓洁 摄影

地缝目前探明的长度约14公里,分上、下两段。上段从兴隆场大象山至迟谷槽,长约8千米,为隐伏于地下的暗缝。由兴隆场大象山天井峡能进入缝底,通行长度为3.5公里。缝深80-200米,底宽3-30米,沿着砾石满地的缝底往前,愈走,缝愈狭窄;有的地方,逼仄如巷,两人不能并行;陡峭的山崖,凹进凸出,奇形怪状,好像牛鬼蛇神伫立两旁;偶尔间崖顶林里不知名的飞禽走兽一声鸣叫,让人心惊肉跳。缝两壁陡峭如刀切,是典型的"一线天"峡谷景观。两山对峙,双峰欲合,当中显现蓝天一线,人行其中,心惊胆寒,如临深渊。笔者去时,大约走了2个小时后,因为刚下过雨,积水过深,无法通行。

奉节天坑传说故事(找天坑日记001:重庆奉节)(12)

@真实探索税晓洁 摄影

距离“天坑地缝”景观二十公里处,在鄂渝交界处的龙桥河也非常不错,河源于青山环绕的龙门坝,穿过自然造就的龙桥,流进百丈悬崖的龙门洞,全程九转十八湾,是一条让人心醉神怡的小山溪。小溪两岸,奇花异草,生机盎然。溪水仿佛是从碧绿鲜嫩的草叶上浸泌出来的,碧绿如玉,甘冽如酒。

奉节天坑传说故事(找天坑日记001:重庆奉节)(13)

@真实探索税晓洁 摄影

关于天坑的形成: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的朱学稳教授认为:

“天坑”是一种特殊的地质现象,它与“漏斗”是有很大区别的。天坑一般都出现在峰丛喀斯特地貌,且地面河流切割很深的地区。

天坑的形成分三个阶段:先是有底下河流;如果地质条件有利,由于水的长期冲蚀,就会形成

奉节天坑传说故事(找天坑日记001:重庆奉节)(14)

@真实探索税晓洁 摄影

地下大厅;地下大厅垮塌后就形成了天坑。

天坑的形成至少要同时具备六个条件:

一是石灰岩层要厚。只有足够厚的岩层才能给天坑的形成提供足够的空间。

二是地下河的水位要很深。

三是包气带(含气体的岩层)的厚度要大。

四是降雨量要大,这样地下河的流量和动力才足够大,足以将塌落下来的石头冲走。

五是岩层要平。从天坑四周的绝壁看就会发现,岩层与地面是平行的,就像一层层的石板堆在四周一样,只有这样的岩层才能垮塌。

六是地壳要抬升。地壳的运动就会给岩层的垮塌提供动力。

门票: 天坑 30元 地缝 30元

奉节天坑传说故事(找天坑日记001:重庆奉节)(15)

@真实探索税晓洁 摄影

食:在兴隆,小店很多,很便宜,味道也不错。早餐2元就能吃的很好。中晚餐不妨仔鸡合渣,2个人吃有11小盘和主锅,竟然每人只要8元。晚餐吃张关合渣,人多一些,有18样小菜,也是每人8元。

住:10-100元的的小招待所和宾馆都有,条件尚可。

交通:麻木车5元到地缝,门票30元。

中巴、面的到天坑车费25-30元,门票30元。

特别提醒:看完天坑地缝可以直接去恩施,每天都有数趟班车,也不妨在梭布垭石林下车:

兴隆——石林 15元,至恩施25元。

(以上信息,是二十年前的,留存在此,一段回忆,也可算一种物价参照。)

奉节天坑传说故事(找天坑日记001:重庆奉节)(16)

@真实探索税晓洁 摄影

* * *

直到2011年8月去桂林采访岩溶研究所采访时才发现,要说清楚天坑是怎么回事,其实并不简单。

奉节天坑传说故事(找天坑日记001:重庆奉节)(17)

朱学稳先生 2011年 @真实探索税晓洁 摄影

2003年,朱学稳先生在其发表在《中国岩溶》杂志的论文《喀斯特天坑略论》中回顾说:……Tony WALTHAM博士对于将“天坑”从“大型漏斗”中分离出来,并成为喀斯特形态学中的一个新成员这一提议十分关注,曾多次和他交换资料与意见,并打算将“karst tiankeng ”一词编入大百科全书中,但他对这一喀斯特形态成因的认识尚疑惑不定,指出:“天坑仅仅是大型的普通漏斗,或假设它们是漏斗形成不同机制的表现。”一句话,这是一种可独立命名的喀斯特天坑,还是一种大型的普通喀斯特漏斗?朱学稳的主张是前者,问题延展而言,Tony WALTHAM博士在天坑的形成及其与地下河关系的见解方面,也存在认识差异。

奉节天坑传说故事(找天坑日记001:重庆奉节)(18)

2017 12 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 @真实探索税晓洁 摄影

2005年岩溶所组织了一次国际研讨会和大型考察,专家们逐渐有了统一认识,天坑的概念横空出世:

天坑是世界上最壮观的喀斯特负地貌,是一种大型塌陷漏斗。天坑概念之所以最近才被引入喀斯特词汇中,是因为大部分石灰岩景观最近才由喀斯特地质学家在中国偏远山区“发现”它们。天坑的“出现”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副产品——近几年才修了公路使科学家们接近这些喀斯特地貌。

现在这种地貌已按汉语命名为天坑——大致相当英文的“sky hole”。

——这段话还被刊载在我国权威的《中国岩溶》杂志和英国“Cave and Karst Seience”专业杂志、美国的Speleogenesis网络期刊上,三家刊物均专门出版了“天坑专辑”。此后,“天坑(TIANKENG)”成为继“峰林”、“峰从”之后,又一个来自中国的国际岩溶研究术语。

在2018年《洞穴百科全书》(第三版)中,经过天坑研讨会专家小组讨论,对天坑定义又作了一些修订,确定天坑定义为:

“The word tiankeng is a transliteration from two Chinese characters “天坑” (tiān kēng in pinyin), that roughly mean sky hole or heaven pit,or some similar variation on that double theme. Tiankeng is a very large doline formed from cave chamber (s) in carbonate rocks that is more than 100 m deep and wide,and/or has a volume of more than one million cubic meters,a steep profile with vertical cliffs around all or most of its perimeter and is/was connected with an underground cave river.” 相对应的中文定义为,“天坑一词由中文“天坑” 音译而来,即拼音tiān kēng,大致相当于英文的 “sky hole”,或“heaven pit”,或这两个词的一些相似意义的词”;

简单概括来说,目前最新最权威的天坑定义如下:

“天坑是碳酸盐岩地区由溶洞大厅形成的,口径和深度不小于百米,和(或)容积大于百万立方米,四周或大部分周壁陡崖环绕,且与或曾与地下河溶洞相通的特大型漏斗”。

奉节天坑传说故事(找天坑日记001:重庆奉节)(19)

2017 5 陕西汉中镇巴县天悬天坑 @真实探索税晓洁 摄影

PS:

2018年8月30日,寻找鄂西天坑群之余,我顺道去航拍小寨天坑,没想到飞机一起飞就莫名其妙掉了下来。

奉节天坑传说故事(找天坑日记001:重庆奉节)(20)

下午大概是三点多,不到四点,刚飞起来,往前飞了100多米,高度也就是个100多米的样子,飞机突然就失联了,遥控器上就没有信号儿了。后来我和徐老师捧着遥控器下去,按照定位找了一个多小时之后,一无所获,真是没办法,全部是茂密的竹林,人走进去都很难。

奉节天坑传说故事(找天坑日记001:重庆奉节)(21)

所幸呢,当时一个风景管理区的一个叫陈国坪先生,很热心,说是似乎听到过无人迹的声音,又找了几个民工帮我们找,找了一下,直到天快黑了,也还是没找着。

奉节天坑传说故事(找天坑日记001:重庆奉节)(22)

林子太密了,判断的掉飞机的位置,又是那种小陡坡儿,我跟徐老师钻林子攀石头一下午,我感觉都就要疯掉了,衣服也刮破了,手脚啊,都是血口子,觉得没希望了,沮丧至极。离开的时候呢,给帮忙的人付工钱,特意又多给了一点儿。让他们有空儿呢,再帮我们找一找啊。结果到了第二天,我们都快到宜昌了,车子正开着,我看旁边儿的峡谷很漂亮,似乎也有天坑,车子不是有天窗嘛,当时人脑子也是晕的,就想从天窗看,结果一阵大风呼呼,把我帽子就刮掉了,赶紧坐下来,还没定神,电话响了,那个陈陈先生就很兴奋的告诉我们说,啊,飞机竟然找到了!

后来呢,我就微信给了一个大疆公司的地址,陈国坪先生就帮我直接寄过去

奉节天坑传说故事(找天坑日记001:重庆奉节)(23)

了。所幸,当时飞机还在保险期嘛,里面的存储卡什么的都在里边儿,厂家后来就给我换新换了一台,嗯,非常感谢陈国坪先生,感谢老天!

奉节天坑传说故事(找天坑日记001:重庆奉节)(24)

2018 08 30 小寨天坑 @真实探索税晓洁 摄影

奉节天坑传说故事(找天坑日记001:重庆奉节)(25)

@真实探索税晓洁 摄影

2022年3月26日

续:找天坑日记02:四川雅安芦山“世界最大漏斗”围塔古石狮与龙门洞

相关视频合集

:探秘“天坑”及喀斯特地貌奇观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