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哪里能看芬妮的微笑 芬妮的旅程:被迫营业的年少领队

黑夜时分,在黑暗的深渊的边缘上放了一支蜡烛,即使这支蜡烛只不过是低配的油脂,灾时也变成了星星。——雨果

黑暗中的人性光辉就是一根根蜡烛,照亮世界。

《芬妮的旅程》是一部二战题材的电影,改编自真实故事《芬妮的回忆录》。二战题材的电影比较多,人们觉得《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和《辛德勒的名单》珠玉在前,《芬妮的旅程》就有点落入俗套,显得没有那么突出。

我觉得豆瓣评分能达到8.5说明这部电影还是有它的闪光点的,看完发现它不同于以往令人窒息的战争片,没多少惊悚场面。它更突出的是芬妮和其他孩子面对困境的处理方式,面对战争和困难他们的自我救赎历程处处透露着生存智慧和勇气。《芬妮的旅程》片名就能体现情感走向,将逃亡之路写成旅程,说明影片重点叙述的是旅程中的成长和美好而非战争。

从哪里能看芬妮的微笑 芬妮的旅程:被迫营业的年少领队(1)

被迫营业的芬妮失去了做宝贝的机会

《芬妮的旅程》故事伊始,芬妮并不是主角。后来二战发生了,她和其他孩子一样被各自的父母送到一个集中的地方,再由别人带去瑞士。去瑞士的途中,带领他们的男孩子被捕了,德军四处追捕犹太人。大人根本不敢用真实的身份证,连逃亡都没有门路,更别提护送孩子们去瑞士。孩子们坐火车不需要身份证,孩子就只能由更大的孩子负责,但是他们一律用假名字,防止别人知道他们是犹太人。

大男孩被捕后,芬妮临危受命,当了领队,带领孩子们突出重围,去安全的地方。芬妮的被迫营业既是因为人性的黑,也是因为人性的光辉点。

人性的黑:

德国纳粹奉行沙文主义,民族优越性爆棚的他们,一心对犹太人赶尽杀绝。同样生而为人,二战期间,德国、日本人显露出了人性最黑的面。荼毒生灵,作恶取乐,他们给多少人带来毁灭性的伤害和旷日持久的痛苦回忆。芬妮的被迫营业就是拜他们所赐,她还那么小就跟父母分开,忍受超越她这个年龄的恐惧,担起几乎要压垮她的担子。

人性的光辉:

芬妮临危受命是因为弗曼女士和犹太人的团结向善。弗曼女士和这些孩子非亲非故,但她冒着生命危险帮她们。芬妮才这么小就拥有非同寻常的冷静和责任感,这是弗曼女士选中她的原因。他们因为善意相聚,因为责任分离,他们之间的潺潺暖流是贯穿影片的温情感。

从哪里能看芬妮的微笑 芬妮的旅程:被迫营业的年少领队(2)

暗处的人性黑暗和明处的群体善意;黑夜白天的不断交替,影片用这种明暗交织的摄影式表现手法,让影片充满了对比,一开始就让人对这种黑暗和明亮的色彩对比印象深刻。

特殊叙述视角下的孩子蕴藏着别人想不到的能量同时也有熟悉的烂漫的笑脸

芬妮一家甜蜜出现的时镜头有明显的晃动感,喻示时局的动荡和命运的颠沛流离。

孩童视角之下的跳跃性情感体验:

芬妮和妹妹被妈妈送到了弗曼女士那儿,10来个有大有小的孩子。电影用特殊的视角——孩子的视角,叙述了战争之下的人间。没有战场描写,更没有上阵杀敌,而是最弱小的群体脱离魔爪活下来的过程。

这种特殊的视角,时而会让人觉得你就是芬妮,觉得芬妮她是个跟你们一样的大人,时而又发现他们都还是孩子。这种间接性的融入和跳出是影片的一大特色,也体现出导演的高明,更体现出人在遇到困境时展现出的超能力。

他们像大人一样有勇气,有担当

芬妮带着孩子们上火车,被捕以后,德国兵告诉他们要是他们能说出来组织、安顿他们的领导者就给他们饭吃,可是这些小孩竟然没有一个人说话。有个小男孩被逼急了,说:“你开枪吧,打死我们费不了几颗子弹。”他们冷静又理智。

从哪里能看芬妮的微笑 芬妮的旅程:被迫营业的年少领队(3)

芬妮带着他们逃出去,逃亡的途中大家又累又饿,开始出现抱怨。为了尽快赶路摆脱危险,芬妮怒吼:“我不饿吗?我不累吗?我也是个人,我只是想让大家早点脱离险境。”大家马上就安静了,芬妮是个好的领导人,她很会制止团队的不良情绪。

晚上到了山里,有孩子吃了树莓中毒了,芬妮和一个小男孩,穿过黑夜和森林去求助,路上碰见了挂在树上的死尸。芬妮的第一反应竟然不是害怕而是想办法区分这死人是德国人还是法国人,如果是德国人那么说明前面是安全的。

领队的大男孩被捕的时候给了芬妮一封信,信其实是空的,他只是想给芬妮一个任务让她有逃出去的紧迫感。芬妮做到了,她后来知道那信是空的,还是给其他孩子说里面写了祝福大家的话。她睿智又有情怀。

孩子们很勇敢,尤其是芬妮,观影的时候总会被情节和她的睿智带入,总觉得她是跟我们一样的领导者。对她所有的领导方针产生期待和意见。

从哪里能看芬妮的微笑 芬妮的旅程:被迫营业的年少领队(4)

他们也是该享受呵护的宝贝

芬妮一开始接收弗曼女士的委托时,她不自信更显露出害怕。她问弗曼女士:“你没有害怕过吗,从来都不怕吗?”,弗曼女士告诉她:“就算是害怕,你也要假装不怕。记住,不要让别人看出来你的害怕。”

芬妮的妹妹才6岁,她不明白德国人为什么杀犹太人。她无辜的问伙伴:“犹太人不好吗?如果真的因为犹太人不好,他们才这样对我们,那我不当犹太人了。”

从哪里能看芬妮的微笑 芬妮的旅程:被迫营业的年少领队(5)

紧张的氛围下孩子们第一次去山上的夏令营,因为足球就可以打成一片,欢乐的笑声充满空旷的山林;被捕之后逃出来,有个孩子的钱撒了一地,他们像捕蝴蝶一样追着捡钱开心的不得了;逃到边境的他们突然找到水源,在河里就撒起了欢。

这时候你才觉得他们真的是稚气未脱的孩子,他们不理解德国人的做饭法,他们很害怕,但很小的一件事就可以让他们很开心,看着看着我就哭了,觉得她们还这么小,就要经历这些,又心疼,又感动。

间接性融入和跳出的情感带动,让观众紧随孩子们的故事发展抒发出相应的情感。

受限视角之下的情节悬念

影片巧用受限视角来叙述,不让观众感知到影片的所有情节走向,而是用这种受限视角一直带给观众各种意外,一步步吸引你走向影片的最后。

从哪里能看芬妮的微笑 芬妮的旅程:被迫营业的年少领队(6)

反转一:

芬妮因为妹妹跟陌生人说了话,给她一耳光,后来他们去救助点的路上碰到了那个陌生的女人,她也是犹太人。当你以为她是好人的时候,她告密了,孩子们都被抓了。街上的清洁工看见了他们,把他们放了出来。

芬妮穿越森林来求助,直接告诉农户她是犹太人,农户不收留他们,结果第二天农户不仅给他们吃的,让他们帮工,还把他们送到了边境。

这些反转不仅能引导人一直向前走,更能凸显出那种这个世界有坏人,但有更多的好人,再黑暗,肮脏的地方也会透露出一束光的认知共鸣。

从哪里能看芬妮的微笑 芬妮的旅程:被迫营业的年少领队(7)

反转二:

德国兵追来的时候,孩子们爬上了树,官兵就站在下面,一张钱掉了下去。我真的替他们捏了把汗,但最终官兵并没有想起来抬头看。

他们到达瑞士边境的时候,所有孩子精疲力竭的趴在了草地上,人们都沉浸在幸福的欢愉中。突然17岁的“哑”姑娘哭了起来,原来她忘了自己的小妹妹,她还在远处。芬妮丝毫没有犹豫跑过去了,一声枪响后芬妮趴下了,我以为她被打中了,结果没有。

这种反转切实际的说明,谁都不是一开始就是英雄,我们都是普通人,更何况他们还是孩子,做事会出纰漏,会有很多危险。这种反转又迎合了观众的期待:想让他们活着。受限视角的叙述是电影比较成功的一点。

最后:

《芬妮的旅程》有旅行之名也有旅行之实,途中有颠沛流离、惊心动魄也有欢声笑语和旖旎风光。火车行途山林幽雅静谧,一派和谐,孩子们三次冲向山顶的时候远镜头之下的山林绿地广阔清新,沁人心脾,林里的山泉如音乐般轻扣着节奏。写景从来都是辅助抒情,影片通过景物表达出对如自然般的孩童的心地,和人性向善的期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