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书写风格特点(跟着沈从文先生学习多角度)

沈从文书写风格特点(跟着沈从文先生学习多角度)(1)

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他的作品不仅被译成英语、日语、俄语等文字在海外出版,还入选了美国、英国、韩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的大学课本。他本人也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沈从文书写风格特点(跟着沈从文先生学习多角度)(2)

笔者也曾经到过凤凰古城,参观过沈从文先生的故居,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先生凭借自己的文学创作,把故乡的山水风物,风俗人情鲜活地烙进世界文化的长廊。

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边城》,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课文节选的《端午日》共三段,运用了多样化的写作手法,干净利落又不乏生动地把一个特定时间里的激烈紧张的场面描写了出来。

文章围绕着“端午日”共写的三个场景:河边看划船;河上赛龙舟;竞追鸭子。中心场景是“河上赛龙舟”,为了强调突出这个最具特色的场景,作者开篇就连用三个“莫不”来强调突出: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起笔就点出整个茶峒城里城外,男女老少,人人参与的场景,就是为了渲染出一个隆重、喜庆的节日氛围,同时也为下文设置了悬念:什么样的比赛,竟值得这样大张旗鼓,兴师动众?——这就是渲染气氛,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接下来作者简要交代划船前的准备,赛前的训练,船上赛手的配置:“数天前就早有了准备”“分帮分组,练习进退”可见准备充分,一点也不马虎。“赛手都是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暗示竞争的激烈——这是层层铺垫,进一步加深悬念。

沈从文书写风格特点(跟着沈从文先生学习多角度)(3)

而对于龙舟竞赛的盛况,作者就不惜浓墨重彩来精心刻画了。作者主要抓住桨手、带头的、锣手、鼓手的外貌和特有的动作,用准确的动词加以描绘:

“浆手每人手持一只短浆,将船用力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里拿着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整个船只的进退”

“锣鼓手坐在船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浆节拍”

这些精当的描写,活画出了桨手、带头的、锣鼓手各自的特征,表现出比赛场面的紧张、热烈,突出了湘西人的蓬勃的生命力和奋力争先的拼搏精神。——这是正面描写,实写。

沈从文书写风格特点(跟着沈从文先生学习多角度)(4)

作者在龙舟竞渡的最高潮处,只用这样的一句话收束了全文:

“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看似简单一句话,却似神来之笔,给人带来无穷的想像,更蕴含了三种写作手法:用鼓声和两岸人的呐喊助威声来表现龙舟竞渡的紧张激烈,是侧面烘托;用小说中梁红玉老灌河水战时擂鼓的联想,引人遐思鼓声冲天,士气高昂的种种景象,更烘托出紧张的气氛,突出龙舟竞赛的激烈,是虚写;龙舟竞渡到白热化阶段,作者只用一句“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二十余字,点到即止,把那“种种情形”留给读者去生发联想,这是留白。语言至简,却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以上是作者详写“赛龙舟”的紧张激烈的场面,下面笔锋一转,简要描述赛船过后赶鸭子的情景,“于是长潭换了新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一个“新花样”,两个“各处”,简洁明白,却能带给读者充分想像的广阔天地。最后点出“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这既让人忍俊不禁,又给人无限的遐想:好神秘的地方,好浓郁的风情!向往、憧憬之情油然而生……

概括起来,作者仅用区区七百余字,就把家乡端午日的特有习俗和民俗风情畅淋漓地表达出来。这一方面源于作者娴熟的艺术技巧,更多地还是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与热爱。

通过研读揣摩,我们也能概括出一个紧张激烈的场面的描写方法:既可以运用设置悬念,渲染气氛,层层铺垫的方法;也可以运用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实写与虚写相结合的方法;还可以运用“留白”引人遐思,增添文章美感。

譬如让你向大家描述自己刚刚亲身经历的那场紧张激烈拔河赛,你能有意识运用这些写作方法吗?心动不如行动,拿起笔试试吧。(友情小提示:你可以从赛前的积极准备,赛中赛手和观众的具体表现,赛后余韵点评等方面来表现……)

-END-

王瑞春,陕西省特级教师,咸阳市初中语文学科带头人。三十年如一日坚持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喜欢阅读,喜欢写作,有百余篇散文随笔论文发表,出版个人专著《守望教育的美丽》。

文 | 王瑞春

责编 | 杜普

编辑 | 墨语

实习编辑 | 哥舒

版权声明

本文系“读者·新语文”独家稿件。

可发布于“读者·新语文”旗下各大媒体平台,版权及解释权归“读者·新语文”所有。

个人或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原创稿件凡经“读者·新语文”使用,即视作作者同意授予信息网络传播权,“读者·新语文”将有权在系列媒体平台上使用,本平台所支付的稿酬已包括上述使用方式的稿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