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北大街现状(郑州当年最大红灯区)

张君瑞 | 文

你知道100年前的郑州地标是什么吗?

不是竖立在东区、闪耀着经济发展光芒的玉米棒子,不是屹立在人民路对头、纪念工人运动的纪念塔,而是混杂着社会三教九流、江湖艺人的民俗圣地——老坟岗。

老坟岗的称呼,在新郑州人和来郑务工者眼中,神秘而遥远,但只要说出而今的几条主要在老坟岗地带的西太康路、人民公园、福寿街、解放路,你就会恍然大悟——乖乖来,那不是大上海、百盛、大商、华联、光彩市场的大商圈吗。这里怎么会和死亡,和坟岗有关系?

这要从郑州(郑县)县衙外的一所古老的清真寺(大致是现在的郑州北大清真寺)说起。

郑州北大街现状(郑州当年最大红灯区)(1)

明朝万历年间,该寺住着一位来自西域阿拉伯的哲人默穆都哈,在郑州游坊传教,他生前德高望重,深受广大回族百姓的尊重爱戴。死后被回族百姓葬在其生前所指定的地点:州城西门大道之北的“巴巴墓”。

在他的墓碑上,刻着涂有草绿色伊斯兰语的墓志铭,大致意思为:“啊,墓中的人呀,你是天使,无忧无虑。”

根据《郑县志》记载,在乾隆十三年,这座“巴巴墓”,这座埋葬哲人的地方,成为了“野鸡岗”(或许是因为地处偏僻,岗上有野鸡)。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秋,又重新整修他的墓室。整修之后的“默穆都哈墓”高1.80米,宽0.58米,厚0.16米。

回族兄弟敬仰这位“真人”的德学,常来此瞻仰拜祭;又因为仰慕真人之德行,争相在他的墓地周边掘地为墓,将自己死去的亲人埋葬在他周围,以沾沾真人的吉祥。再经明清两代200多年掘地为墓,这块荒野土岗成了回民义地——郑州“老坟岗”。

郑州北大街现状(郑州当年最大红灯区)(2)

老坟岗和屌丝郑县同步而兴。

1904年的春天,一辆嗷嗷直叫的火车开进郑县,那些留着辫子的男人和裹着小脚的女人估计想不到,老坟岗这地儿,竟然能站在时代的风口。

火车通达郑州,因交通便利,人流、物流涌向郑州,民俗文化更是在这里狂欢,尤其是河南坠子说唱大书长篇兼小段,演绎文武忠奸悲喜剧。老坟岗成了声振豫省内外的“曲子窝”。

老坟岗给人的印象,一是小商贩摆地摊卖东西的多,在方圆不足3公里的地段,各类地摊饭棚、酒馆、茶社、演艺场所星罗棋布;二是江湖行当多,说书唱戏、杂耍卖艺、江湖游医、算命看相、赌偷拐骗……统统聚集在这里;三是游人多,每天都是熙熙攘攘,逢年过节更是人山人海。

郑州老坟岗声名在外,可与上海“城隍庙”、武汉“汉正街”、北京的天桥、天津的“三不管”齐名,虽无定誉,但其知名度也可见一斑。

郑州北大街现状(郑州当年最大红灯区)(3)

那时候,老坟岗是郑州最牛逼的民俗文化演艺场。

俗话说,“老坟岗里逛一逛,除了吃喝就是当。”(“当”即江湖“切口”买卖的意思,艺人卖艺。)老坟岗的空地上遍布着土坟,坟墓的空隙间盖有戏院、茶社。茶社里大都有说评书或者唱河南坠子的。百年间,这里汇聚了坠子、相声、评书、戏法、戏剧、耍老杆的、拉洋片的,变戏法的、骂大会的、卖大力丸的、卖全鹿丸的、玩猴的、说唱的、算卦的、看相的,几乎囊括了中原地区民间艺术所有技艺。

当年老坟岗有个叫得善魁的艺人,以打弹弓出名。得善魁可以一手抛出花生米大小的子儿,然后抬手一弓,准确地将其射落。得善魁的绝活是“回头望月”——他向后抬起左脚,在脚后跟儿上搁一玻璃杯,杯上放一铜板,铜板上再放一个小土块,然后弯腰搭弓,侧身将土块打碎,而玻璃杯与铜板动也不动。

郑州北大街现状(郑州当年最大红灯区)(4)

那时候,老坟岗是郑州最牛逼的批发零售市场。

日用品摊猪胰子(就是现在的肥皂)、梳头油、梳头篦子、腰带、烟袋、鞋样子等。布摊有一般货色的粗布、蓝布、土白色布,少数布摊有市布、卡其布等。鞋帽摊春夏秋冬四季鞋,有圆口千层布鞋、双脸鞋、棉鞋、老头乐鞋。农具摊有木杈、木锨、镰刀、柳条箩筐、囤圈等。儿童玩具摊有儿童喜欢的木制刀、棍、剑,泥哨、泥娃娃等,也有卖空竹、风筝的,有的还兼卖儿童爱吃的螺丝糖。铁业摊一年四季加工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各类日用品,炉火通红,坐地营业,边生产边出售,一般都是些铁铲、饭勺、炉条、门搭、门鼻之类的小铁器。

风味小吃摊老坟岗的小吃在郑州很有名气,有豆沫、豆腐脑、糊辣汤、火烧、油条、油茶、锅盔、硬面馍、丸子汤、麻花、馓子、水煎包、饺子、烩面、炸酱面、烧鸡,大煎小炒竞展烹调技艺,叫卖声此起彼伏,从早到晚,顾客盈门。

郑州北大街现状(郑州当年最大红灯区)(5)

它和现在什么银基商贸城,什么锦荣商贸城,万博小商品市场差不多,只是盖的房子没它们高。在那个时代,最牛逼最时髦的东西,这儿几乎都有。

那时候,老坟岗是郑州最大的“红灯区”。

1931年出版的《旅行杂志》曾经这样描写郑州当时的妓院:“区区郑州一隅,统计南花北柳,何止千人。每至夕阳西下,笙歌嘈杂,几不知世上尚有干戈未息之地也。”

据统计,当时在老坟岗,仅三兴里就有妓院数十家。

这些妓院中最有名的一家叫双凤公寓,其老板张学仁是花业公会会长。所谓花业公会,也就是妓院业的行业行会(啥行业都有个行业协会,这行也不例外哇)。

郑州北大街现状(郑州当年最大红灯区)(6)

档案这样记载郑州解放初妓院的营业状况:“嫖客多数是一些过路的棉花商、药材商,少数是本地商人和一些地痞流氓,但每日嫖客不多,故妓女除了开支生活费外,所剩无几。”

因为妓院多,老坟岗经常发生刑事案件。1947年的冬天,在豫兴南里,因为争风吃醋,一个嫖客被杀死。第二天,当时的民营报纸《风沙晚报》在头版头题登载了以《能在花下死做鬼也风流》为题报道了这件事。到1948年郑州解放之前,老坟岗还有明娼400余人,其中三分之一患有梅毒、淋病等性病。

解放初期,老坟岗进行改造,政府取缔了妓院。“通过教育”,妓女们有的结婚成了家,有的返回家乡,政府还给400名教育后的妓女安排了工作,分配到豫丰纱厂等单位。

那时候,老坟岗是郑州商品“用户体验”的集中营。(就和互联网思维中“我们十分重视用户体验”差不多)

戗刀磨剪子、收旧货、玩把戏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起承转合的叫卖声腔,加上齐全的品种,热情的服务,把郑州大小街道搞得热闹非凡。

旧时饭馆里的“响堂”是堂倌唱、念、喊、报贯穿于整个服务过程的一种接待方式。善叫者声调悠扬悦耳,招徕顾客领堂入座后,点菜高唱又宣传了菜肴、沟通了买卖间的关系。

郑州北大街现状(郑州当年最大红灯区)(7)

拉奏手风琴伴以小调的:活跃在旧郑州街头的还有一种从江浙来卖梨膏糖的生意,他们招徕顾客的手法是拉奏手风琴,再伴以动人的江南小调。只要手风琴一拉响,行人便会围在他们周围。人越多,调子就越动人,唱词完全是迎合市民口味的,常常可以引得大家发笑。等到买货人同观众的情绪融为一体时,唱者便把箱子里的梨膏糖取出来展销。热衷于听这种音乐和腔调的观众,当然免不了要掏钱买下几块梨膏糖。

什么人性化、趣味化、准求极致,这些在老坟岗等地儿,早用上了。

5、那时候,老坟岗引来了郑州几乎全部的乞丐。

拿着各种响器和小道具演唱行乞的,以诗文乞讨的;以缺少盘缠、埋葬父母求人施舍棺材钱、家人生病无钱就医等哄骗行乞的;手持剃刀,到店铺门前要钱,不给钱的话他就拉破自己头皮,抹得满头满脸都是血的;展示身体恶疾,也有用砖头、旧鞋底猛击自己胸部,用粗针贯穿舌头等,让人心生恻隐的;既没有巧要饭儿的艺术细胞,也没有哄要饭儿的骗人伎俩,更不会恶讨和苦讨,拿着要饭碗到各家门户去大呼小叫地讨要残汤剩饭的。

那时候的乞丐种类,和而今的乞丐,相差并不大。

1949年之后,这里的民俗文化摒弃了庸俗、低下、黄色、黑色的内容,成为一座平民的乐园。

郑州北大街现状(郑州当年最大红灯区)(8)

三年困难时期,这里又成为全省第一个商业自由贸易市场。自由路也因此得名。以后发展成了蔬菜、副食、干酱菜、调料以及粮食、油、水果等农副产品一条街。

改革开放到来,老坟岗改造成一个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大型封闭集贸市场,建起了文化特色浓厚的牌楼,搞起了当时赫赫有名太康影院,并逐步形成了以大上海、华联、光彩、金博大,百盛等为中心的二七大商圈。

郑州北大街现状(郑州当年最大红灯区)(9)

关于老坟岗,想说的太多太多,它既是三教九流的滋生地、江湖艺人的竞技场,又是各种小商品、地方风味小吃的聚集地。它承载着这个城市的民俗文化,记忆着这个屌丝郑县的逆袭,也承载着社会发展中的堕落、伤痛与辉煌。

在河南的每一个城市,都有一个老地标,那里承载着这个城市的记忆。你老家城市的老地标在哪里?它又有什么故事?回复“地标”两个字,豫记主编将与你联系,一起寻找、一起打捞城市老地标。

(内容编辑:陶然子)

豫记版权作品,如需转载,请微博私信“豫记”或发邮件至yujimedia@163

豫记,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