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经穴位对照表(健康术语-三焦经穴位)

手少阳三焦经的共有23个穴位,分别为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瘈脉、颅息、角孙、耳门、耳和髎、丝竹空,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三焦经穴位对照表?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三焦经穴位对照表(健康术语-三焦经穴位)

三焦经穴位对照表

解读

手少阳三焦经的共有23个穴位,分别为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瘈脉、颅息、角孙、耳门、耳和髎、丝竹空。

应用领域

三焦经穴位定位及主治:1、关冲:位于手无名指尺侧,指甲根角旁0.1寸处。浅刺0.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主治头痛、目赤、耳聋、耳鸣、喉痹、舌强、热病、心烦等病候。井穴。2、液门:在手背部,当第4、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有来自尺动脉的指背动脉,分布有尺神经的手背支。直刺0.3-0.5寸。主治手背红肿,五指拘挛,腕部无力,前臂疼痛,头痛,眩晕,暴聋,耳鸣,目红肿涩痛,牙痛,咽肿,疟疾,精神病等。配合谷、大陵、后溪、间使治精神病。荥穴。3、中渚:位于手背,第4、5掌骨小头后缘之间的凹陷中。直刺0.3-0.5寸。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目痛、耳聋、耳鸣、喉痹、肩背肘臂酸痛、手指不能屈伸、脊膂痛、热病等病候。输穴。4、阳池:位于腕背侧面,腕背侧横纹的中点凹陷处。直刺0.3-0.5寸。主治腕痛、肩臂痛、耳聋、疟疾、消渴、口干、喉痹等病候。原穴。5、外关:位于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和桡骨之间。直刺0.5-1寸。主治热病,头痛,颊痛,耳聋,耳鸣,目赤肿痛,胁痛,肩背痛,肘臂屈伸不利,手指疼痛,手颤等病候。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阳维脉)。6、支沟:位于前臂背侧,腕横纹上3寸,尺骨和桡骨之间。直刺0.5-1寸。主治暴喑、耳聋、耳鸣、肩背酸痛、胁肋痛、呕吐、便秘、热病等病候。经穴。7、会宗:支沟穴尺侧一寸处是穴。直刺0.5-1寸。当尺侧伸腕肌和伸小指固有肌之间,深层有伸食指固有肌;下有前臂侧骨间动静脉;前臂背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神经和骨间掌侧神经。主治耳聋、痫证、臂痛、喘满、心痛。郄穴。8、三阳络:位于前臂背侧,腕横纹上4寸,尺骨和桡骨之间凹陷中。直刺0.8-1.2寸。主治暴喑、耳聋、手臂痛、龋齿痛、挫闪腰痛等病候。9、四渎: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肘尖下5寸,尺骨与桡骨之间。直刺1-1.5寸。主治:暴喑,耳聋,齿痛,咽肿,痄腮,前臂痛;扁桃体炎等。10、天井:尺骨鹰嘴上一寸凹陷中是穴。当肱骨下面的鹰嘴窝中,尺骨鹰嘴突起上缘,肱三头肌腱中;有肘关节动、静脉网,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的肌支。直刺0.5-1寸。主治偏头痛、耳聋、颈项肩臂痛、瘰疠、癫痫。合穴。11、清冷渊:尺骨鹰嘴上二寸处是穴。在肱骨后侧,鹰嘴突起的尖端上方,肱三头肌下部当中;有中侧副动、静脉末支;臂背侧皮神经及桡神经肌支。直刺0.5-1寸。主治头痛、目黄、肩臂不举、胁痛。12、消泺:清冷渊穴上三寸处是穴。在肱骨后面、肱三头肌肌腹的中间;有中侧副动、静脉,前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肌支。直刺1-1.5寸.主治头痛、项强、齿痛、肩背痛、癫痫。13、臑会:位于上臂内侧三角肌后缘,又为手少阳、手阳明络脉之会,故名。肩髎穴下三寸,三角肌后缘是穴。在肱骨上端背面,大粗隆后下方,肱三头肌中部,长头与外侧头之间,有中侧副动、静脉;臂背侧皮神经,桡神经肌支,深层为桡精经。直刺1-1.5寸主治瘿气、瘰疬,肩臀酸痛。14、肩髎:肩峰外下方,肩髃穴后寸许凹陷中是穴。在肩胛骨肩峰的后下缘,肩关节后方三角肌中。有旋肱后动脉肌支,腋神经肌支。直刺1-1.5寸主治肩重不举、肩痛。15、天髎:位于肩胛岗上窝内,居胸腔极上,人之天部,故名。肩井穴下一寸处是穴。当肩胛骨上部,岗上窝中,浅层为斜方肌,再下为岗上肌;颈横动脉降支,深层为肩胛上动脉肌支;有副神经,肩胛上神经分支。直刺0.5-0.8寸主治肩肘痛、缺盆中痛、颈项强急、偏瘫。16、天牖:乳突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后缘,约平下颌角处是穴。有耳后动脉,枕小神经。直刺0.5-1寸。主治头痛、面肿、目昏、暴聋、瘰疬、项强、喉痹。17、翳风:位于耳垂根后方的凹陷中。直刺0.8-1.2寸。主治耳鸣、耳聋、口眼斜、牙关紧闭、颊肿、瘰疬等病候。18、瘈脉:当乳突中央,翳风穴与角孙穴沿耳轮连线的下1/3与上2/3交界处是穴。有耳后肌,耳后动、静脉,耳大神经、耳后支。平刺0.3-0.5寸。主治头痛、耳鸣、耳聋、小儿惊癫、呕吐、泄痢、瞳孔异常、视物不清。19、颅息:耳后,当翳凤穴与角孙穴沿耳廓连线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界处是穴。平刺0.3-0.5寸。有耳后肌,耳后动、静脉;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会合支。主治头痛、耳鸣、小儿惊痛。20、角孙:当耳尖的发际处是穴。有耳上肌,颞浅动、静脉的耳前支,耳颞神经的分支。平刺0.3-0.5寸。主治耳鸣、目翳、龈肿、唇燥、项强、偏头痛。21、耳门:在面部,当耳屏上切迹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呈凹陷处。局部解剖:布有耳颞神经,面神经分支、有颞浅动、群脉耳前支通过。张口直刺0.5-1寸。主治:耳聋,耳鸣,聤耳,眩晕,齿痛、颈颔痛;中耳炎,下颌关节炎等。22、耳和髎:在头侧部,当鬓发后缘,平耳郭根之前方,颞浅动脉的后缘。局部解剖:有颞肌,后方有颞浅动,静脉,耳颞神经分支,当面神经颞额支处。避开动脉,斜刺或平刺0.3-0.5寸。主治:头重痛,耳鸣,牙关拘急,颈颌肿,口等。23、丝竹空:在面部,当眉梢凹陷处。局部解剖:布有面神经颧眶支及耳颞神经分支;有眼轮匝肌;并有颞浅动、静脉额支通过。平刺0.5-1寸。主治:头痛,眼睑瞤动,目眩,目赤痛,齿痛;癫痫,结膜炎,角膜炎,面神经麻痹等。

参考文献

1.袁钟、图娅、彭泽邦、艾景录.《中医辞海》: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年2.程宝书.《简明针灸辞典》:中医古籍出版社,1989年3.高希言.《中国针灸辞典》: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4.梁繁荣.《针灸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