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皓投降司马炎:三国故事司马炎与孙皓

衣赐履按:孙皓于公元264年即皇帝位,时年二十三岁。司马炎大孙皓六岁,于公元265年取代曹家,当了晋朝的开国皇帝,时年三十岁。此后,晋朝与东吴总体上保持了和平,但局部的刮擦碰撞,倒是也不少。这一回,我们就摆一摆这些“总体和平下的斗争”。

公元268年,孙皓从东关(安徽省含山县西南)出兵。九月,命右大司马丁奉、右将军诸葛靓从芍陂(安徽省寿县西南安丰塘)出兵,攻打合肥。晋朝派安东将军、汝阴王司马骏抵拒,吴军不能取胜,撤退。

衣赐履说:本年三月,司马炎的老娘、皇太后王元姬去世,司马炎挺孝顺,在老娘的丧事上投入了不少精力;九月,青州(山东省北部)、徐州(江苏省北部)、兖州(山东省西部)、豫州(河南省东部),大水泛滥,这可能是孙皓出兵的重要原因。另外,丁奉出兵,并非一无所获。据《三国志·丁奉传》载,奉与晋大将石苞书,构而间之,苞以徵还。当时镇守淮南的是晋朝大司马石苞,跟了司马家几十年,战斗指数很高,威高望重,恩德广被。丁奉给石苞写了一封信,打算离间晋朝君臣。这封信大约是起了作用的,石苞果然受到司马炎的怀疑,被征召回洛阳,而且差点被司马炎给宰了,之后就再也没撑过兵权。

十月,孙皓派左大司马施绩(朱绩)进兵江夏(湖北省云梦县),右丞相万彧入侵襄阳(晋荆州州政府所在县,湖北省襄樊市)。司马炎命义阳王司马望统领中军步兵、骑兵二万人驻扎在龙陂(即摩陂,河南省郏县东),以援助江夏与襄阳两个方向。荆州刺史胡烈击败万彧,司马望回军。

衣赐履说:《晋书·武帝纪》载,进攻襄阳的是万郁,司马光可能认为万郁是万彧的讹误,所以在《通鉴》中记为万彧。《三国志·孙皓传》载,二年(公元267年)春,大赦。右丞相万彧上镇巴丘(湖南省岳阳市)。距襄阳比较近,我倾向于认为司马光的判断是对的。

公元269年,孙皓又命令丁奉去修治徐塘(安徽省含山县附近),顺便攻打晋朝的谷阳(安徽省固镇县)。谷阳官民得知之后,全都跑了,丁奉一无所获。孙皓大怒,把丁奉手下的导军给杀了。

公元270年,正月,丁奉进攻涡口(涡水注入淮河处,安徽省怀远县。涡读如锅),扬州刺史牵弘迎战,击退丁奉。

公元271年,正月,孙皓亲率大军征讨晋朝,出发时敲锣打鼓,轰轰烈烈,搞得非常热闹;撤军时偃旗息鼓,蔫儿头耷脑,悄没声就回去了,相当有戏剧性。

怎么回事儿呢?

最初,东吴的一个干部,丹阳(安徽省宣州市)人刁玄出使蜀国,得到一本神秘兮兮的书,据说是水镜先生司马徽与刘廙的(曹魏干部。廙读如异)“论运命历数事”,类似于一种谶书。刁玄觉得这是个好东西,可以用来升官发财,他就在书里加了几句话:

黄旗紫盖见于东南,终有天下者,荆、扬之君乎

意思是,黄色的旗帜、紫色的车盖,出现于东南方,最终得天下的,是荆、扬之地的君主诶!恰巧又有人从晋朝投降过来,说寿春有童谣说:

吴天子当上

这两条东西实在是太给力了,把个孙皓激动得不要不要的,说,此天命也

于是,正月三十日,孙皓从华里(建业城西)出兵,车上载着太后、皇后、儿子,以及后宫数千人,从牛渚(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采石矶)向西进发,告诉大军说:

青盖入洛阳,以顺天命。咱现在就去洛阳,灭了司马炎,统一天下,以顺天命

孙皓投降司马炎:三国故事司马炎与孙皓(1)

【孙皓:朕要顺应天意!】

东观令华覈(读如河)等人见你这不是胡闹么!坚持劝阻。孙皓这时候就跟打了鸡血似的,一个字也听不进去。队伍行进途中,天降大雪,道路塌陷损毁。兵士们身披铠甲,手持兵器,一百个人拉着一辆车子,天寒地冻,几乎能把人冻成人棍儿。兵士们相互抱怨,都说,现在碰到晋朝的军队就好了,咱马上就投降。

有人向孙皓汇报,孙皓想想有点害怕,就返回了。

司马炎早派了义阳王司马望统率中军二万人、骑兵三千人驻扎在寿春(扬州州政府所在县,安徽省寿县)等着呢,听说吴军撤退,司马望就停止了军事行动。

上面这几次是吴国进攻晋朝,都被怼回来了。那么,晋朝是否进攻过吴国呢?

似乎有。

《晋书·武帝纪》和《晋书·石鉴传》载,公元271年,晋朝镇南将军、豫州刺史石鉴,因征讨吴军虚报了首级数,被免职遣返回老家,并终身不得再起用(后来石鉴又被起用,做到了晋朝的太尉)。

不过,总体上看,晋和吴南北对峙,东西边境线长达数千里,上面这几次磕碰,就跟俩小屁孩儿互相吐口水似的,没啥意思。但实际上,这一时期,双方还真像模像样互砍了好一阵子。在啥地方呢——

交州

交州是东吴的地盘儿,内部出了问题。

孙皓投降司马炎:三国故事司马炎与孙皓(2)

【差不多就是这个样子】

最初,吴国任命的交趾郡(越南河内市东北北宁府)太守孙谞(读如须),又贪又暴,百姓十分痛恨。公元262年,还是孙休当政时期,孙休派察战邓荀到到交趾去征调孔雀和大猪。

衣赐履说:察战,是东吴设置的一个官职,大约是负责监视官员百姓的,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担任,时不时出去执行个任务唔的。孔雀,咱都知道,但这个大猪,不晓得是什么品种的猪,需要从交趾调运。

据《晋书·陶璜传》载,这位邓察战到了之后,大猪要了多少不清楚,反正孔雀是要三千头,而且要让交趾出人给送回建业去。在这个事儿之前,那个太守孙谞,已经抓了一千来个手工业者送往建业去了,搞得当地人妻离子散,此番,邓察战一开口就是三千头孔雀。讲真,即使捕获三千头孔雀很容易,但要送到建业,还得保证不死,这可不是轻松事儿啊。当地老百姓,甚至包括一部分官员,立即被邓察战给惹怒了。公元263年,五月,交趾郡干部吕兴,煽动兵民,招诱少数民族,造反了!他们杀了太守孙谞和察战邓荀,派出使者到魏朝廷,表示我们要弃暗投明!

衣赐履说:吕兴反的时候,蜀国还没有灭亡,等吕兴的使者到了洛阳,司马炎已经当了皇帝。东吴一直没出兵平叛,可能是由于孙休病重,而孙皓即位后着手稳固权力,没腾出功夫来。

司马炎任命吕兴为安南将军、交趾太守。不久,吕兴被他的功曹李统给杀了,司马炎又任命建宁人爨谷(爨读如窜。爨姓是益州的大姓)为交趾太守,不久,爨谷又死了。司马炎又任命巴西(四川省阆中市)人马融上任,马融又病死了。我估计司马炎都气笑了,老子任命一个死一个,老子不管了!在这个背景下,司马炎可能就把交州这一带的任免权下放给了南中监军霍弋,毕竟,蜀国人对益州这一带更为了解。

霍弋以前我们讲过,原来是蜀国的安南将军、领建宁太守,此人有两下子。邓艾、钟会伐蜀,霍弋请求赴成都抗击,刘禅不准。等刘禅投降之后,霍弋素服号哭,大哀三日。手下劝他赶紧降吧,霍弋说,如果魏国礼遇主上,到时再降不晚;如果魏国侮辱我们主上,老子就跟他们拼了,还降个茄子!直到刘禅去了洛阳,被安置得还不错,霍弋才率众降魏。司马昭觉得霍弋不错,拜为南中都督,委以本任,还负责原来那摊子事儿。

孙皓投降司马炎:三国故事司马炎与孙皓(3)

【霍弋。一个人生死,是很重要的】

霍弋于是派遣犍为(四川省彭山县)人杨稷替代马融,又给配了毛炅、董元、孟干、孟通、李松、王业、爨能等一批干部,从蜀地前往交趾。

到了公元268年,吴国交州刺史刘俊、大都督脩则、将军顾容等,前后三次攻打交趾,都因杨稷防守有力而失败了。郁林郡(广西桂平县)和九真郡(越南清化市)都归附了杨稷,这样,交州西部三个郡就成了晋朝的地盘。

杨稷又派将军毛炅、董元攻打合浦郡(广西合浦县东北),在合浦古城交战,大破吴军,杀死刘俊、脩则。杨稷表奏毛炅为郁林太守,董元为九真太守。

公元269年,应该是在年末,孙皓以虞汜(东吴名臣虞翻的儿子)为监军,薛珝(东吴前太子少傅薛综的儿子。珝读如许)为威南将军、大都督,丹阳人陶璜为苍梧(广西梧州市)太守,从荆州出发;命令监军李勖、督军徐存从建安(福建省建瓯市)出发,沿海路与虞汜等人在合浦会合,然后去攻打交趾。

公元270年,李勖因海路艰难,没能按计划抵达合浦,就杀了带路的将官冯斐,率军返回。

当初,孙皓的宠臣何定曾经为儿子向李勖求婚,李勖拒绝,此番抓住机会,向孙皓诬告李勖冤杀冯斐,擅自撤军。于是,孙皓下令诛杀监军李勖、督军徐存,以及他们的家属,还焚烧了李勖的尸首。

再看虞汜、薛珝这头儿

和虞汜、薛珝一块儿出征的苍梧太守陶璜,老爹叫陶基,曾任交州刺史。

应该是在公元270年,陶璜与杨稷交战,失利,退保合浦,阵亡了两位将领。薛珝大怒,斥责陶璜说,你是自己上表要求来讨贼的,第一仗就死了两员大将,这个责任,谁来负?

陶璜说,让我指挥,就得给我指挥权啊!我手里什么权都没有,各军没人听我的,岂能不败?

薛珝见这小子不但不认错,还一肚子意见,就打算撤军。

当夜,陶璜以数百兵袭击董元,抢了一大堆宝物,船载而归。薛珝一看,这小子还真有两下子,于是转怒为喜,让陶璜领交州,为前部督。

陶璜精于谋略,他率军从海道出发,直抵交趾,晋朝的九真太守董元迎击。陶璜手下将领打算出击,陶璜疑心董元布有伏兵,于是安排一支人马,全都手持长戟,远远跟在先头部队后面。双方兵士刚一碰面,董元军就后退,陶璜军追击,董元果然有伏兵杀将出来,陶璜的长戟兵立即迎上去,大破董元。

陶璜又将之前抢得的那些财物,全都送给了扶严地区的山大王梁奇,梁奇率万余人相助陶璜。董元手下有个勇将叫解系,陶璜不晓得从哪把解系的弟弟解象给找来了,让他给解系写信,又让解象乘坐自己的的车驾,吹吹打打、前呼后拥,当着董元等人的面,就跟那儿逛荡。董元一看,解象跟那头儿这么受待见,解系一准儿会叛变。于是,下令诛杀解系。

公元271年,陶璜攻破城池(应该是指九真郡治所,现越南清化市),斩董元。东吴政府任命陶璜为交州刺史。晋朝交趾郡太守杨稷任命手下干部王素接替董元,为九真太守。

之后,薛珝、陶璜率十万大军攻打交趾郡。

衣赐履说:《通鉴》说这哥儿俩率十万大军,恐怕不真。《晋书·地理志》载,平吴后……交州统郡七,县五十三,户二万五千六百。也就是说,交州七个郡加起来,一共二万五千六百户,按每户五人计,人口则十二万八千口。整个交州才十二三万人,薛珝、陶璜从哪搞了十万大军?且不说这地方能不能养得起十万大军,我们刚讲了,孙皓还亲率大军上洛阳去“顺应天意”呢,不可能给薛、陶增兵的。我不知道司马光大爷从哪里抄来的这个数字。

当初,霍弋派杨稷、毛炅等人入交州时,知道这个任务不易完成,专门和这哥儿几个立下誓言,意思是如果你们被人围城,不到百日,你们就降了,那么,你们的家眷也得死;但如果过了百日,救兵还不到,你们投降,我不怪罪你们。此番,杨稷等人守城还没到百日,粮食没了,就向陶璜请降。陶璜的表现很有意思,他一方面不接受投降,另一方面,派人给城里送粮食,让杨稷他们好好守城。陶璜的手下将领都气笑了,说,老大,活雷锋也没你这么干的啊!

陶璜说:

霍弋已经死了,杨稷他们就失了外援,不可能有人前来营救,我们可以等他们守城到了百日,再接受他们投降,这样,他们也就没有罪过,而我却做了一件彰显大义的事,内训百姓,外怀邻国,这样难道不好吗?

杨稷等人粮食又吃光了,救兵果然没到,陶璜于是纳降。

前面儿我们讲了,东吴大都督脩则被晋朝的郁林太守毛炅给杀了,脩则的儿子脩允跟着陶璜南征,脩允请求为父报仇,陶璜不许。但毛炅可不这么想,打算偷袭陶璜,事情泄露,毛炅被抓获。陶璜很恼火,骂道,晋贼!

毛炅厉声道,吴狗!你骂谁是贼?

脩允要为父报仇,亲手剖开毛炅的肚子,说,我看你还能做贼!

毛炅骂道,老子本想杀了孙皓,结果才杀了一个你爹,不过是杀了一条狗而已!

毛炅大骂不止,直到气绝身亡。

至此,薛珝、陶璜等人完全收复了交州。

孙皓投降司马炎:三国故事司马炎与孙皓(4)

【居然只有在游戏里才能找到陶璜的图片】

陶璜将杨稷等送往建业,到了合浦,杨稷病死了。孟干、爨能、李松等到达建业,孙皓打算全部诛杀。有人劝告孙皓,孟干这些人,不过是忠于其职责罢了,最好放过他们,这样对晋朝其他边将是一种感召。孙皓觉得有理,就准备把他们迁徙到临海(浙江省临海市)。孟干等人一直想着逃回北方去,考虑到了海边儿再向北逃,太远了,他们见吴国人喜欢蜀国制作的竹弩,就说自己会做,孙皓就把他们留在了作部(作部大概是以在系囚徒为劳力的工场)。后来,孟干逃回了洛阳,李松、爨能被孙皓杀掉。孟干呈上伐吴之计,司马炎厚加赏赐,任命他为日南郡(越南东河县)太守。

之前,司马炎下诏,任命杨稷为交州刺史,毛炅为交趾太守,印绶还没有送到,杨稷、毛炅已经失败。于是,司马炎追赠杨稷为交州刺史,毛炅、李松、爨能等的儿子,都封为关内侯。

衣赐履说:《华阳国志》记录有不同。说是交趾城中粮食吃尽,饿死的人超过一半,将军王约反叛,吴人才得以入城,抓获杨稷、毛炅等人……(毛炅被剖腹而死)司马炎感恸,诏毛炅长子袭爵,其他三个儿子都为关内侯。

之后,陶璜又平定九真郡的叛乱,征讨当地不服的少数民族。孙皓以陶璜为使持节、都督交州诸军事、前将军、交州牧。后来,孙皓征召陶璜为武昌都督,以合浦太守脩允接替陶璜。交州老百姓痛哭流涕,请求把陶长官留下,于是,陶璜继续干交州牧。孙皓投降晋朝之后,司马炎下诏由陶璜继续担任本职,封宛陵侯,改为冠军将军。

最后讲两个小故事。

陶璜这个人真的是很有谋略。广州刺史滕脩数次讨伐境内南部贼寇,一直搞不掂。陶璜给他出主意说,南边儿这帮家伙,他们的盐和铁,全部靠咱这边儿,您下一道命令,严禁与他们交易,这样,只需两年,他们的那些个铁器,连田都耕不了了,一战即可擒灭。滕脩听从陶璜的意见,果然大破贼寇。

《三国志·吕岱传》裴松之注引王隐《交广记》载,东吴设置广州,任命南阳人滕脩为刺史。有人告诉滕脩,当地的虾须长达一丈。滕脩不信。后来,那个人专门到东海,捕了一头大虾,虾须长达四丈四尺,包装好了,送给滕脩,滕脩这才相信。

虾须长达四丈四尺,不晓得读者中有没有人见过?呵呵。

【图片来自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