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山中有老虎偏要再向虎山行(路见不平一声吼清河处处有)

明知山中有老虎偏要再向虎山行(路见不平一声吼清河处处有)(1)

明知山中有老虎偏要再向虎山行(路见不平一声吼清河处处有)(2)

记者 郭红玉 通讯员 李玉江 文/图

武松、武大郎、潘金莲这三个人物曾因《金瓶梅》、《水浒传》两部名作而家喻户晓,其形象早已深入人心,然而在清河县,有关他们的传说不止这些。“在我们这一带的传说里,武大郎并不是一个小矮个,潘金莲是一个贤惠的媳妇……”清河是武松武大郎的家乡,在清河县人的口中,流传着诸多有关武松、武大郎、潘金莲等人物的原生态故事。其故事与传说远远超出了《水浒传》、《金瓶梅》的描写和讲述,甚至有不少故事大异于这两部古典小说里的版本。

极具神话色彩的武松出世

先来听听清河人口中极具神话色彩的《武松出世》。相传,北宋年间,清河县城西南十里有个孔宋庄。一天,一位风水先生路过这里,围着村东一片坟地转起圈子来,连叫“好风水”,后又摇头叹息“可惜呀可惜”。村民问其叹息的缘由,风水先生说:“这片坟地位置好,正与天罡相对,你们村应出七位大本领之人,日后必能匡时济世。不过,地处流沙,风水易失,奇人难出世。”村民求助于风水先生,风水先生说:“须在坟地南挖一条三丈三尺三寸长的沟,深三尺,深不可,浅亦不可。”于是村民在风水先生的指点下,很快就挖好了沟。尔后,村民请风水先生进村吃酒。

有一鲁莽汉子,在众人走后故意跳下沟去胡乱挖了几锹,还说:“什么风水,信他作甚。”不料忽有七条大蛇从沟内露出头来,正在往外挣扎,吓得那汉子一路跑回村子去喊人。众人赶到坟地,只见七条巨蛇口吐红舌,眼冒火光,身披金鳞,摇头摆尾,依次从沟内呼啸而出,腾空而去。风水先生一把夺过铁锹,忙往沟里填土,勉强把一条金头小蛇堵回土中,他擦把汗说:“七条好汉已跑了六条,幸喜还有一条,三日内可出世。” 三日后,一户武姓人家生了一子,因已有一位兄长武大郎,所以称武二郎,取名武天罡,他就是日后的打虎英雄武松。

清正廉明、高大英武的武大郎

武大郎和潘金莲在清河人的传说里,是有口皆碑的好人。武大郎本名武植,高大英武。相传,武大郎少年时家境贫寒,为富户放羊,曾做过富家子弟的陪读。武大郎在黄金庄村染坊打工时,得到潘掌柜的赏识,将爱女潘金莲许配与他,并供他读书。后来,武大郎考中进士,做了阳谷知县,在任期间,武大郎清正廉明,率民众修渠引水抗洪涝,在当地有口皆碑,乡民曾敬万民伞。

那为什么武大郎成了今天大众眼中的猥琐男形象?原来是这样的:武大郎少年时陪读的一富家子弟,曾与其结为盟兄弟,因家中房屋被火烧光,无奈到阳谷县投奔武大郎。当时,已是知县的武大郎因忙于政务,慢怠了盟兄弟,盟兄弟在回家时一路编排武大郎的臭报。盟兄弟回到家一看,傻了眼,原来武大郎早派人回清河帮他修建了家园。盟兄弟连忙原路返回涂擦臭报,可是已经晚了,南来北往的民间艺人根据臭报的内容已经以讹传讹,宣传开来,歪曲了武大郎形象,后来还被收编进了《水浒传》,这才造成了千古奇冤。也因此,清河人有清河人的忌讳,据说,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一剧团来清河演出时,在黄金庄演《武松杀嫂》,犯了黄金庄人的忌讳,被村民打跑了。

俯拾皆是的传说代代传

如今,在清河县有关武松和武大郎的传说俯拾皆是,如“武松出世”、“武松井”、“武松大闹东岳庙”、“武松上太行山”……这些故事在清河县世代相传,也被文人编撰成一部部英雄传奇小说,妇孺皆知,广泛流传。 世世代代的清河武氏族人,以其祖先为骄傲,餐前饭后,床前灯下,父辈讲给子辈,母亲讲给孩童;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清河县农村的粉坊、油坊、染坊、豆腐坊等,白天是生产加工地,晚上成了听故事的地方;庙会和集日上的说书场、说书摊;舞台上的清河乱弹、四根弦……前仆后继地传唱着“武老二”的故事。 时至今日,清河人还都会说上两句“闲言碎语不用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家住直隶广府清河县,城东八里孔宋庄……”

除了口耳相传,清河县如今也有很多承载着这些传说的文物古迹、现代建筑。清河县快活林公园的那口武松井,武家那村的武植墓,武松公园内的卧石、三碗轩、武松打虎雕像,还有以武松命名的武松大街、武松打虎雕像、武松武校、武松宾馆、武松酒厂、武松酒楼等等,无不展示着清河人以其为荣,也吸引着更多的人去解读武松与武大郎的传说。

作为第35代传承人的武书常,54岁,是继上一代传承人武双福后的武氏祠堂守墓人。为了更好地担起传承使命,武书常曾辗转山东、山西等地潜心挖掘武松、武大郎的民间传说,并在家乡义务为游客讲解。

传承下来的不仅有故事,还有精神。武松“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给予清河人特有的文化滋养,激励着代代清河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