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友情的名家散文 求友得良终相善

文/谭玉峰

关于友情的名家散文 求友得良终相善(1)

道不远人,大道至简,中国文化三大支柱儒佛道,儒家追求入世、佛家追求出世、道家追求超世,其最高境界分别是“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带着佛家的出世心态,凭着道家的超世眼界,去做儒家入世的事业”。历史上三个最著名的“人生境界”说,与儒佛道三大最高境界遥相呼应,验证了人生最高境界: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

苏轼曾说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无论遇到什么人,他都不恼不怒,不怨不诉,把所有的遇见,当作人生的历练。人情反复,世事崎岖,人世间感情大抵如此。不必怨天尤人,也无需反复咀嚼。帮助我们的人也好,伤害我们的人也罢,若是都看作是渡我们的人,那便是人生最好的修行。

心理学家经过认真研究,总结出了一个观点说,一个人的一生,有两种节奏:一种为生活的节奏,有计划,亦步亦趋,有条不紊;一种为心灵的节奏,不乱方寸,不慕浮华,不随波逐流,内心住着一个沉稳的舵手,再大的风浪也不能奈他何。水不沉淀不澄澈,心不沉淀事难顺。坦然接受命运中的起伏坎坷,是一种内心的成熟,更是一种心态的沉淀。很多时候,现实不会给人选择的余地。与其患得患失,心浮气躁,不如及时整理自己的内心,把一切都当做命运的馈赠,找到其中的乐趣。有人说,沉淀并不一定与年龄、阅历成正比,但一定是在历练中慢慢形成的。人生的路上,缺的从来不是目标,而是点点滴滴的积累。生命因沉淀而厚重,人生因打磨更璀璨。

某个作家曾说:“所有人,起初都只是空心人,所谓自我,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全靠书籍、绘画、音乐、电影里他人的生命体验唤出方向,并用自己的经历去充填,渐渐成为实心人。”

从空心人成长为实心人,是一个沉淀的过程。沉淀自己最好的方式,是向内探求,在自己的闭环逻辑里,经年累月的积累。在独处中增值自己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具备这种能力并不是感觉不到孤独,而是在孤独时也具有生产力。独处的技能,包括规律作息、阅读学习、处理好亲密关系等。如果一个人有丰富的内心生活,那么在独处时依然会感到充实,会觉得孤独是一种享受。其实,独处并不意味着自我封闭,而是一个人最好的增值期。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用一个局外人的眼光,审视自己的内心,慢慢沉淀下来,拥有一种超脱自然的心境。在独处时,我们会放慢脚步,在观察和思考中看清自己要走的路,沉下心来完善自我。在繁忙的生活琐事中,不妨留给自己一些独处的时间,把外界的喧嚣关在门外,将孤独当作自己的朋友。当我们在安静中精进学识,在闲暇时陶冶情操,在孤独中修身养性,就能收获成长。在积极心态中调整自己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抱怨是放大镜,它会放大我们的负面情绪。

与其怨天尤人,不如改变自己。生活给我们每个人的课题,最好的答案就是努力解决问题。逃避、抱怨都不是最好的处理方式,知难而上往往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当你用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时,哪怕结果并不是自己最满意的,你的努力也是伟大的。生活本身就充满了挑战,生活是一种上升的过程,在前进的路上我们可能不会每次都顺风顺水,重要的是可以重新站起来。心态决定行动,支撑一个人最强大的动力,就是良好的心态。用积极的心态去迎接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不管什么样的挫折,什么样的困难,总有雨过天晴的一刻。

对别人做了好事,不必放在心上;受了别人的恩惠,却要牢记在心。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做人要懂得知恩、感恩。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假如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的心,人际关系就会逐渐走向冷淡。懂得感恩、懂得感激,人就会变得善良、宽容、有爱。在人生的旅程中,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别人的帮助,但在接受别人帮助的同时,我们也要心怀善念,学会去感恩、帮助别人。不管现在你是什么身份,是穷还是富,永远不要忘记,那个曾不图回报帮你的人。心怀善念,所遇皆美好;心怀感恩,所遇皆幸福。如果有人问:“人与人交往,为什么相识容易,相处却很难?”看到一个回答:“根本原因在于,有的人总是喜欢以己度人。”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人处事,应学会尊重他人、体谅他人、理解他人。少记人过,多记人好,推己及人,生活才会舒心自在。人和人相处久了,难免产生矛盾。如果心怀怨恨,不仅人际关系遭损害,内心也会受折磨。若想与他人友好交往,不仅需要内在的反省,还要有外在的宽容。既然往事无法挽回,想过舒心的日子,最明智的办法,就是不计前嫌。常言道:“终身让路,不失尺寸。”得理也饶人,做人有分寸。不计较仇恨,不是懦弱和无能,而是智慧和勇气。耿耿于怀,只会让心里的苦变得更苦;苦苦纠缠,只会让生活的难变得更难。记住别人的好,叫感恩;忘记别人的不好,叫宽容。既往不咎,学会自我和解,释放心灵的痛苦,生活才会有欢笑。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苏轼一生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王侯墨客,论天下事;有山野农夫,品烟火味。人情反复间,有人赞他、助他,有人谤他、毁他。但无论与谁相逢同行,对苏轼来说,都是生命中一场自我修行。苏轼与好友黄庭坚、佛印交往时,发生过一件逸闻趣事。有一天晚上,苏轼备好佳肴,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游船离岸,苏轼笑着说: 以往聚会佛印都得凑热闹,这次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谁知佛印老早打听到消息,事先藏在船舱板底下。凉风送爽,荷香满湖,苏轼兴之所至,便与黄庭坚玩起行酒令,前两句描景,后两句用“哉”字结尾。苏轼先说:浮云拨开,明月出来,天何言哉?天何言哉?黄庭坚不假思索道:莲萍拨开,游鱼出来,得其所哉!得其所哉!这时候,躲藏许久的佛印,早已憋得慌,边爬出来边接道:船板拨开,佛印出来,憋煞人哉!憋煞人哉!苏黄两人吓了一大跳,定睛一瞧,原来是佛印,又回味起他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高山流水的知音之情,不外乎就是他们三人的关系写照。苏轼与黄庭坚曾‍‍‍‍‍‍‍‍‍‍‍‍‍‍‍‍‍‍‍在京城一起待过三年,朝夕相伴讲道论艺,日子过得十分快意。即使二人相继离开汴京,天涯苍茫,他们也以诗文酬唱赠答。苏轼离世后,黄庭坚只要身逢胜景,总会不自觉地念叨:可惜东坡不在。苏轼与佛印同样是心神两契,相知相慕。两人都好美食,每逢苏轼举办宴会,佛印常常不请自来,饮酒吟诗之余,互开玩笑。

处世,让一步为高;待人,宽一分是福。活着,让自己高兴;做人,让别人舒服,是一个人真正的教养。世上没有完美的人,遇事互相包容,彼此理解,才能各自安好。正所谓:“看人短,天下无人可交;看人长,世间一切都可为师。”多记人好,少念人过,将心比心,你就会发现,人生路会越走越宽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活到一定年纪,也许朋友会越来越多,但能开怀畅饮的终究是寥寥几个。人生如逆旅,知交零落是常态。倘若有一两知己,陪你山一程,水一程,请且行且珍惜。嘉佑六年,苏轼上任签书凤翔府判官,长官为陈希亮。那时,苏轼名满京师,锋芒毕露,陈希亮为人刚劲,不留情面,两人共事时多有摩擦。因为苏轼是科制出身,有一位吏役便尊称他为“苏贤良”,这算是平常小事。但陈希亮勃然大怒,骂道:“府判官就是府判官,有什么贤良不贤良的。”那吏役便受罚挨了板子,这让苏轼十分难堪。不仅如此,苏轼写的公事公文,他会毫不客气地涂抹删改,自负才高八斗的苏轼,大为恼火。可陈希亮真的是在刁难苏轼吗?其实,他之所以不假辞色,是要矫治苏轼的傲慢之气。后来苏轼也体谅到他的用心良苦,作《陈公弼传》时,特地感激了他的一番苦心。人世本凉薄,各人各自扫门前雪。未经世事时,有人为你指点迷津,有人为你搭桥铺路,这大抵就是人生最大的幸事。北宋画家文同是苏轼的西蜀老乡。苏轼任通判杭州时,常心直口快地针砭时弊,并一一作诗词寄给文同。文同在咏《方庵》中借机说道:“愿君见听便如此,鼠蝎四面人恐伤”,让苏轼在官场不要过分标新立异,容易遭暗算。苏轼因为不得志,在《戏子由》一诗中宣泄不满。文同又和诗一首加以劝导,“君子道远不计程,死而后己方成名”。言辞谆谆,语重心长。《说文解字》里说:“诤友,止也,止其失也。”意思是,真正的好友,会劝你免犯过失。

曾国藩在家训中总结了“八交九不交”的处友原则,其中就有不交落井下石者、不交徳薄者。苏轼一生颠簸不定,有部分原因就是遇人不淑。苏轼和沈括原本是翰林院的同事,平时一起办公事,一起谈论诗文,感情颇为深厚。王安石权势正盛之时,热衷利禄的沈括有心依附。后来,在投机钻营下,他一路升迁。有一次,沈括作为钦差大臣,去杭州巡查时,看望苏轼。他假意与苏轼热络,一会儿畅叙同窗情谊,一会儿交换彼此的政治意见。要离开时,他请求苏轼把最近写的诗手抄一份给他,想留为纪念。苏轼不疑有他,挥墨相赠。回京后,沈括搜刮恶毒之词,对每一首诗词都加以笺注,穷尽心思曲解附会,上告朝廷。这为后来的“乌台诗案”埋下伏笔。

孟郊在《求友》里写道,“求友须在良,得良终相善。求友若非良,非良中道变。”与品行低下的人相交,关系往往难以长久,他们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权相交,权失则弃。张璪与苏轼是同年进士,曾在凤翔共事过两年。张璪知道苏轼非池中物,有朝一日可能飞黄腾达,于是刻意结交苏轼,处处对他照顾有加。因此,张璪返回汴京时,苏轼倾心写了一篇《稼说》祝福他。在京都,张璪借着新法的东风,官场上左右逢源。乌台诗案事发时,张璪以知谏院的身份参与案件审理。密友含冤入狱,按理说张璪应该奔走相救,可他却想凭这次案件捞取功劳,以期官运亨通。所以,他烧掉《稼说》,推波助澜,欲置苏轼于死地。甚至有官员劝皇帝宽恕苏轼时,张璪当着面把他骂了个狗血淋头,生怕苏轼不死。苏轼自从看清张璪的真面目后,便与他断交。人总得经历一些变故,才能看懂一些感情。有一些人把利益置于感情之上,对于这样的人,最好的态度就是敬而远之。

壹点号当代散文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