汆白肉历史故事(原来隐身在长江旁边)

宜宾李庄幽长的古街里,隐匿着不少名吃,大而薄的片片白肉蘸上秘制的酱汁,每一口都是一个赞。

原来这白肉鼻祖居然隐身于此。

汆白肉历史故事(原来隐身在长江旁边)(1)

1

到达宜宾南溪古镇那天,已近黄昏。

晚饭后,与接待我们的当地朋友聊天,原本决定采访宜宾燃面的计划被友人否了。

他们说:来宜宾,燃面可以不吃,但是李庄不能不去。

一念灭,一念兴,那就把宜宾剩下的时间全都交给李庄吧。

在南溪长江边的那晚,寒冷与疲劳让我们几乎一夜辗转难眠。一心念叨着希望李庄古镇之行能有意外的惊喜。

2

听闻李庄有三绝:一花,二黄,三白。一花指花生;二黄指黄辣丁,黄粑;三白指白糕,白酒和白肉。

下车后,顺着小街走走停停,街面两旁店铺林立。刚进入古镇便买了包花生边走边吃,花生小而紧实,极香。

汆白肉历史故事(原来隐身在长江旁边)(2)

在街口看到一家店“古镇第一家杨黄粑”。店门口的煤炉上,蒸笼正滋滋冒着热气,弥漫着黄粑特有的香气,墙壁边一排小桌,整齐麻溜摆满了密封好的黄耙。周边几家店面也是做黄耙的,顶多有人小声招呼,并无高声吆喝的店主。

李庄还算含蓄!

汆白肉历史故事(原来隐身在长江旁边)(3)

古镇里头基本上家家酿酒,户户飘香。除了老街巷、四合院外,小小李庄古镇上,至今还保留着好几家老酒厂、老酒窖。

宜宾地区酿酒历史悠久,蜚声海内外的中国名酒“五粮液”就出产于此,造酒业在这里十分普及和兴盛。这些老酒厂虽历经几百年沧桑,但仍保留着醇厚的传统酿酒工艺原貌。

除了白酒,李庄“三白”中的白糕和白肉亦是随处可见。

白糕是李庄传统小吃,小小李庄镇至少几十家卖白糕的店铺。然而,白糕好做,做好却难,想要真正香糯绵软、入口化渣,不是易事。

走过景区各式的白糕店铺,我见到一家白糕的老作坊,店主姓唐,今天已经80多岁了,专注做白糕几十年,不请工人、不传徒弟,单靠着双手,满足于最原始朴素的手工和口味。

最值得大书一笔的,自然就是白肉了。入古街,能看到街巷到处挂着“正宗李庄白肉”招牌。各店家厨师们或支摊门口,或摆设于屋檐下,厨师们左手轻轻平按肉团,右手握刀以水平角度轻轻分层切片。

汆白肉历史故事(原来隐身在长江旁边)(4)

手起刀落之间,一片片薄如纸张的肉片码放齐整于案板。夸张点说,在阳光下透过白肉看报纸绝对不是忽悠。

看过超市里用电刨切羊肉卷,牛肉卷,跟李庄的手工切法比较起来,实在是不足挂齿。

据说刀工好的师傅,1000克猪肉能切出50多片,神奇吧!

忽然想起,先前在成都与宜宾街头四处可见标有“李庄白肉”招牌的大小饭店。现在看来,今天我们是要吃到这正宗的、大名鼎鼎的李庄白肉了。

汆白肉历史故事(原来隐身在长江旁边)(5)

3

走进街口一家“古镇一白”,一屁股扎了进去,点了白肉,坐等美味。

不过5分钟左右,白肉飘然仙至,标准的平底碟子。盘面上整齐叠放N片白肉,肥瘦均匀,并无分离,刀口细腻,片的相当平整,单看着已是种享受。

用筷子轻轻捻起一片,白肉如长方形纸片般垂了下来,光滑通透,夹到酱料里头蘸了蘸,送到唇边,一股蒜蓉夹杂着海椒的味道扑鼻而来。清香爽口、肥而不腻、咀嚼化渣、回味无穷。

忍不住,大口朵颐,有一种感觉叫着滑溜!

汆白肉历史故事(原来隐身在长江旁边)(6)

4

隔着透明玻璃的操作间,白肉师傅正在片肉。那把片肉刀巨大,大块的熟肉在他的手下,变戏法般的片片分离,大而薄,整片下来,几乎没有破碎的,单是看,就知道,片肉是需要功夫的。

找个空当与师傅聊了起来。

这店已经营30余年,纵然期间老板换过数个,但做的都是白肉生意。在李庄一带也算小有名气了。

师傅名叫余成波,今年不过20岁,却已经有了近三年做白肉的经验。

余师傅说,煮白肉是门学问,白肉选材必须是圈养时间在一年以内,不喂添加剂,皮薄肉嫩,肥瘦比例恰当的品种猪。

取材于猪后腿将臀部去掉第一刀之后的部位,俗称“二刀肉”,每头猪只有三公斤左右。这一部位的肉肥瘦匀称,无泡少筋,成菜后肥瘦不脱离,盘在碟子上甚有美感。

汆白肉历史故事(原来隐身在长江旁边)(7)

余师傅告诉我们:做白肉,一大特色是刀工好,另一特色就是蘸水的独特风味。

他说:“古镇上各家餐馆各有秘诀,蘸料大多自制,万变不离其宗就是大蒜和辣椒为主要原料,辅之以各种泡菜,或者配上一碗豆花。”

李庄白肉因肉片大,要用筷子一圈一圈缠绕,故名裹脚肉。虽然味道鲜美,名字却不甚讲究。

抗战年间,迁驻李庄的文化人陶孟好这一口,每每饱餐后便觉“裹脚肉”甚为不妥,一日食后,建议改称“李庄白肉”,留芬饭店老板欣然接受,从此,李庄白肉名声鹊起。

在李庄吃过白肉,也算没有遗憾了,神奇的是:那顿午餐丰盛的很,满桌子的菜在记忆中都模糊了,唯有李庄白肉的味道一直萦绕舌尖。

汆白肉历史故事(原来隐身在长江旁边)(8)

5

饭罢在古镇漫步。

初春,这江边的小镇还透着一股阴冷的湿气。并不是旅游季节,反而让李庄宁静了许多。

从镇子较宽的马路一直走到奎星路,道路不规则起来,巧胜街,文星街,窄仄起伏着,尽是错综复杂的老腔调。两边的门面店,也都换做了木板门,黑瓦鳞鳞低矮檐,伸手就摸到屋檐。

除了美食,李庄也是一个文化厚重的地方。来李庄的许多人,不单单是为了品尝白肉。同时也是因为这里错综复杂的一段历史。

抗战爆发后,国立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等纷纷迁入李庄,小小的古镇一时间才俊云集。

汆白肉历史故事(原来隐身在长江旁边)(9)

梁思成、林徽因、郭沫若、童第周、美国学者费正清、英国学者李约瑟……各个都是当年的时代精英。据说在当时寄一封国际邮件到这儿,只需写上“中国李庄”四字即可准确无误地送达。

李庄原本是宜宾属下南溪县管辖,抗战期间,迁移至昆明的同济大学,面临日军天天轰炸,时时准备跑警报,于是再次寻找搬迁之地,本来属意南溪县城,可是当地乡绅怕小县城一时涌入10000人的大学,导致物价飞涨,婉言谢绝。而无名小镇李庄乡绅却拍出电报:“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

于是乎,小镇李庄跟同济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在李庄随处可见当年同济大学于此地留下的千丝万缕。

汆白肉历史故事(原来隐身在长江旁边)(10)

同济大学给这个无名小镇打下烙印无可争议。看到街边“同济百货”的招牌,门口摆满了五颜六色的塑料盆、塑料桶,雨伞和高压锅也挤占了重要位置。当年同济的师生是否也从这个铺面买过日用品,却不得而知。

小镇的石板路上,每一处磨损都见证着当年零零总总的故事。而今同济大学的旧址却成了混乱的民居。房屋被隔断分成数个人家,杂乱而充满了生活气息。

一切都物是人非。

6

在李庄四处游逛,大半天的时间很快过去。而我们还抽出时间在长江边的露天茶摊上喝了杯茶。

静止的江边茶摊,简陋的木桌,木凳。

一杯茶,就能泡上大半天的时光。或许还可以不拘小节地把光脚丫子踩到凳子上。夕阳的余晖,透着安适惬意。

忽然领悟,真正的繁荣,并不是高楼大厦和灯红酒绿,而是热火朝天、生机勃勃的生活。李庄古镇是繁荣的,尽管它似乎远远落后于这个时代。

汆白肉历史故事(原来隐身在长江旁边)(11)

李庄没让我们失望,它以最朴真的民俗民风给了我们最大的欢喜。人们说古镇,总爱用“活着的风景”来形容,可是李庄,不仅仅是“活着”,而是“生活着”。

放眼望去,它是那么普普通通的镇子,然而,信步深入,步步惊情。

仿佛过去的日子,在一步一步慢慢倒退回给你看。时光纵使无情,它依然会在某个地方慢下脚步,你的一天,是它的一年。所以,它的模样,仍然是若干年前的模样。

如果,你迷恋老时光,迷恋老味道,李庄是个好去处。

汆白肉历史故事(原来隐身在长江旁边)(12)

文|孙岩岩

编|焦 萌

好食记为头条号签约作者,发布内容均属原创,版权属于河南观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