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鉴老师谈文字改革:每周四天工作制

“压倒性成功”

这个夏天,我们看到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冰岛试行许久的“每周四天工作制”在当地取得了“压倒性成功”(overwhelming success)。

黄鉴老师谈文字改革:每周四天工作制(1)

这项试验于2015年至2019年间进行,参与者每周工作总时间缩短,但所获报酬并未减少。研究发现,员工们的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压力和焦虑感也大幅降低。与此同时,试验中大多数工作场所的工作效率也保持不变,或是还有所提高。

其他一些类似试验如今也正在世界多国进行,但对于这项全新的工作制度,各方的态度还不尽一致。

你理解的“四天工作制”,是“做四休三”吗?

“四天工作制”其实在很多国家很早就有不同形式的展开。

以法国为例,早在1997年,法国由于失业率居高不下,政府从1998年开始推行每周35小时工作制。有资料显示,实施新工时制的第一年,法国就因压缩工时创造了10.5万个就业机会。

法国也是全球缩短工时最积极的国家

1919年4月29日,8小时工作制在法国被强制实行;

1936年6月21日,当时执政的法国左翼“人民阵线”政府通过了世界上第一个强制带薪年假和每周40小时(5天)工作制的法规;

1998年,法国议会通过新的工作制法案,规定实行每周35小时工作制,即每周工作4天半,这也被一些人俗称为“准4天工作制”。

刚才跟冰岛有关的消息,其实根据《每日邮报》,虽然这项试验被称为“每周四天工作制”,但事实上大多数员工并没有休一整天的假,取而代之的是,他们将每周的工作总时间从原来的40小时降到了35或36小时,这相当于节省出了一个工作日。为降低每周工作总时间,他们主要是通过取消不必要的会议缩短茶歇时间以及将部分工作转移至线上,来实现让办公场所提前关门并下班这一目标。

这样看来,“四天工作制”也不完全是“做四休三”。

“远程办公可以,四天工作制也可以”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多少工作计划,随着远程办公的展开,一切还是逐渐恢复了正常。有些人认为,远程办公也挺好,减少了通勤时间,工作一样完成了,既然如此,四天完成之前五天的工作肯定也可以。

黄鉴老师谈文字改革:每周四天工作制(2)

理想总是很丰满。

不提公司对人员管理的需要,对于大部分正处于“996”“大小周”的员工来说,他们也许并不乐意“四天工作制”。

因为薪资往往和工作时长挂钩,“当盘子里没有吃的东西时,那么多假期对我们又有什么用呢?”

休息日的发展

1.我国古代公务员的休息日

我国公务人员最早的休息日出现在周朝,官员在春秋两次祭祀活动时不办公。

西汉时期,休假制度开始走向正轨。官员的假期有如下几种:

一是节假日,元日、腊日、夏至、冬至等重要节日;

二是例行假,即休沐制。根据《汉律》:“吏员五日一休沐。”;

三是奖赏制,即予告制,有功的官员带薪休假;

四是请假制,特殊情况可呈请休假;

五是赐告制,即病假,生病可休假,假期长短由皇帝决定;

六是宁告制,即丧假,父母死亡后奔丧的假日。

黄鉴老师谈文字改革:每周四天工作制(3)

唐朝,节假日增多,传统节日体系定型。如元日、冬至休假七天,寒食、清明休息四天,中秋、夏至及腊月各三天等。例行假由汉代的五日变为十日,叫“旬休”。政治性纪念日出现,皇帝的生辰、忌日。在沿袭汉代部分休假制度的同时,出现了旅游假和销假制度。

宋朝休假制度更加系统和规范,假期更多,一年放假时间超过全年的三分之一。

元朝,“旬休”制度保留,但各类公共假日急剧减少。

明朝,大部分传统假期都被取消,只有元旦、冬至、元宵三节休假,且官员们的例行假调整为一月一休

清朝对明朝的休假制度稍作调整,将明代三节休假时间集中,每年年末的十二月十九到二十二至新一年的正月十九到二十二为假期,这段时间称为“封印”。

2.我国古代普通劳动人民的休息日

对于我国古代的大多数农民而言,官员有的公共假期与他们无关。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春季到秋季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非农闲时节中的一些重要节日,如端午、中秋等,农民们会暂时休息,去参加节日活动。农闲时节,农民们也有必须要做的事,修葺房屋、砍柴囤粮;参加官府组织的活动、服徭役等。

商人受官府的管理,开市、休市时间都有规定,除春节的必要休假,大多数节假日反而是更忙碌的时候。

3.民国时期的休息日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采用的公历历法与农历历法并用。

当时的节假日,官方在采用传统节假日作为国家法定假日的基础上,开创了一些节假日,如元旦、国庆、国际妇女节、儿童节、国际劳动节等,节日体系开始和世界接轨,是现代中国节假日体系的雏形。

4.“星期”是怎么来的?

“星期”在我国古代最早指农历七月七,牛郎织女相会之日。

“星期”的含义在我国古代称作“七曜”。我国古代历法把二十八宿按日、月、火、水、木、金、土的次序排列,七日一周,周而复始。

黄鉴老师谈文字改革:每周四天工作制(4)

后来根据国际习惯,把这样连续排列的七天作为工作、学习等作息日期的计算单位,即“星期”。

我们今天说的的“星期制”,是明朝末年,随着基督教一起传入中国的。这一作息制度真正影响中国人的生活,始于开埠后的上海。

1902年,清政府颁布的章程里,明确规定全国中等、高等学堂,一律实行星期制,逢星期天休息。到1906年,“星期制”开始逐步在社会各行各业推行。

5.双休日是怎么来的?

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关于劳动时间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仅在中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提过,将工作时间限定为8至10个小时。

劳动者每个星期要工作六天,休息一天,所有的家务活都放在周日,那时流行这样一个说法:“战斗的星期天,疲劳的星期一。”

黄鉴老师谈文字改革:每周四天工作制(5)

1986年,我国开始着手研究五天工作制的可行性。后经过调查和实验,自1995年5月1日起,实行五天工作制,即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

1995年7月,《劳动法》正式出台,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从此,我国开始了双休日。

“每周四天工作制”在我国可行吗?

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了《休闲绿皮书:2017-2018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绿皮书建议,在我国劳动生产率达到一定水平的前提下,从2030年起,在全国可实行每天工作9小时,每周工作4天(36小时)工作制。

黄鉴老师谈文字改革:每周四天工作制(6)

当然这只是学术层面的建议,而且已经把时间线拖到了十年后。

从当前“996”“大小周”的常态来看,四天工作制的梅林离得太远,八小时工作制和双休日才是挂在眼前的葡萄。

说了那么多,归到一句话——时间就是金钱

所以抓紧时间,我们来看看这个字——

黄鉴老师谈文字改革:每周四天工作制(7)

是不是只知道和太阳有关,但又具体是什么意思?

黄鉴老师谈文字改革:每周四天工作制(8)

甲骨文字形

甲骨文就很容易看出来,上部是“止”,表示“前进”,整个字表示太阳行进。所以这个会意字的本义是“季节”。

隶定下来就是“”这个字,读shí,是“时”的古字。《说文解字》:“时,四时也。”

也许是为了表示时间的易逝,后来给“时”加了一个“寸”,表示“抓住时间”,才有了繁体字“”。古人对时间的理解,直接体现在了造字上。

黄鉴老师谈文字改革:每周四天工作制(9)

繁体字“時”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也要抓紧时间追逐梦想呀~

END

求求了点个赞吧

敝帚字珍

汉字文化博大精深,

我们常用的汉字只有不到3000个;

新华字典收录汉字约8000个;

现在的电脑手机等终端,

可显示汉字约30000个;

2005年的国家标准GB18030-2005,

收录汉字7万多个;

而最新的国际标准10646,

收录汉字9万多个。

汉字再多,

如果不认识、在电脑上打不出来,

这些汉字文化就都丢了。

我们要做的,就是和您一起,

寻找汉字的文化。

欢迎您关注:敝帚字珍

黄鉴老师谈文字改革:每周四天工作制(1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