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剌子模王朝版图(花剌子模残影留念)

​当撒马尔罕被围攻的时候,花剌子模首领摩诃末苏丹正在仓皇逃窜:哲别、速不台和脱忽察儿组成先头部队,像三支脱弦的利箭,一直追逐着摩诃末苏丹的身影。

在这种背景下,摩诃末苏丹重新构建防线的希望落空,只得不断地奔逃。

花剌子模王朝版图(花剌子模残影留念)(1)

先头部队是怎样追逐摩诃末苏丹的?没有任何史料对此进行详细描述,但我们完全可以猜到。

首先,先头部队肯定会不停地判断摩诃末苏丹的行军路线,然后利用蒙古铁骑的机动性,想办法绕到摩诃末苏丹的前面堵截。在这种背景下,摩诃末苏丹只能不停地更换行进目标。

其次,如果无法判断摩诃末苏丹的行军路线,先头部队就会根据现有地形布置口袋阵,比如说利用蒙古铁骑的高机动性,制造“围三阙一”的空间,逼着摩诃末苏丹朝先头部队预想的方向奔逃。

在这个过程中,先头部队不可避免地要与沿途各村镇打交道,但他们通常没有太多时间攻城略地,因为他们必须死死盯住最有威胁的摩诃末苏丹。

在这种背景下,只要沿途村镇愿意表示臣服,先头部队就会接受,而不会向之前那样就如何投降问题讨价还价。

比如说,当铁木真大军来到之后,你想不让他进城是肯定不行的,铁木真会十分生气,继而攻城,然后屠城。

但在面对先头部队的时候,当沿途村镇表示不愿意让他们进城时,先头部队也不会强求。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这些沿途村镇不愿帮助摩诃末苏丹呢?

主要原因还在于:这些地方也属于花剌子模的东部地区,刚被花剌子模征服没多久,归属感并不深。再加上摩诃末苏丹正在亡命奔逃,这些实力弱小的村镇有几个胆子,敢在这个节骨眼上跟蒙古人对抗呢?

既不想、又不能,导致摩诃末苏丹根本无法借力打力,但沿途城镇虽然不愿帮助摩诃末苏丹,却也没有帮助蒙古人,所以摩诃末苏丹虽然狼狈,却也暂时安然无恙。

如果事态继续发展下去,摩诃末苏丹很可能被先头部队抓获,因为蒙古铁骑的机动性实在是太强了。但就在摩诃末苏丹走投无路的时候,突然发生了一件事,给他帮了大忙。

花剌子模王朝版图(花剌子模残影留念)(2)

有一个名叫匝[zā]维的城池,大概是因为城内主战派比较多的缘故,所以他们在面对先头部队的示好时无动于衷。

本来呢,先头部队的目标是摩诃末苏丹,你愿意投降当然最好,不愿意投降我也不强求,这笔账我先记着,以后抽出空再来收拾你。

可当先头部队正准备离开的时候,匝维城的守军在城头上又笑又骂,讥讽蒙古人无胆攻城。面对此情此景,先头部队当然忍不了,于是攻城战开始了,经过三天的强攻,匝维城被攻破,满城百姓被屠杀。

这是一件悲惨的事,但如果从蒙古人的角度来看,这种屠城也是很有必要的:匝维城公然抗拒蒙古汗国的好意,还敢当众挑衅。如果先头部队对此没有反应,万一其他城池全部有样学样,蒙古汗国还怎么在江湖上混呢?

万一被摩诃末苏丹看到这种场景,他再振臂一呼,哲别、速不台和脱忽察儿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通过上述理由,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先头部队必然要攻下匝维城,依照蒙古军队的德性,攻下匝维城之后屠城,也是预料之中的事。

但屠杀匝维城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大家对蒙古军队的残暴印象,大多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在此之前,蒙古人屠过讹答剌城,那是因为讹答剌城在海儿汗的率领下坚守半年,蒙古军队恼怒情有可原;

在此之前,蒙古人屠过昔格纳黑城,那是因为昔格纳黑城杀死了蒙古人派出的使者,术赤气不过才决定屠城,也有道理可讲;

在此之前,蒙古人屠过不花剌城内堡,那是因为他们在投降之后出尔反尔,再次夜袭蒙古军队,同样没引起多大反响;

最重要的是,这三次屠城虽然惨烈,却也不太血腥,蒙古人就是把他们聚在一起杀死,整个过程简单而快捷。

但屠匝维城的时候,情形却大不一样。

按照史书的说法,匝维城到处都是鲜血,残肢断臂无人收埋,尸臭四处飘扬,整个城池仿佛成为了人间地狱。

在铁木真这一生中,有过不少次屠城的记载,但从没有哪次屠城的惨烈超过匝维城,这又是为什么呢?

花剌子模王朝版图(花剌子模残影留念)(3)

此时,先头部队已经逐渐远离东部战区,来到了花剌子模的固有领土,抵抗必然会逐渐加深,匝维城被屠杀,除了有他们率先向蒙古军队挑衅的因素之外,“杀鸡儆猴”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从这个角度来看,匝维城被屠杀绝不是什么偶然事件,而是蒙古人需要一个立威的对象。

为什么会选匝维城呢?除了他们不够低调之外,还在于他们不够强大。

如果率先挑衅的是花剌子模旧都玉龙杰赤,先头部队敢攻城吗?显然是不敢的,因为玉龙杰赤非常难打,真要弄僵了,很可能会反胜为败。

但想要立威,又不能选择太弱的目标,否则不但起不到警示的作用,反而会被敌人看低:“原来你只有欺负弱者的本事啊?”

匝维城就是那种个头不大不小,叫唤得又最凶,正是完美的立威对象。

面对蒙古鬼子的淫威,当地人自然是敢怒不敢言。于是,先头部队继续向前时,大多数地区纷纷选择给他们交保护费,小部分地区的主事人比较胆小,连拒绝先头部队进城的条件都不敢提。

类似形象常常会产生一种妖异的美感,因为传说中的蒙古鬼子就是凶残邪恶的化身,但当你真向他们交保护费时,他们却满脸笑容,开口闭口把亲善友好挂在嘴上:见到小朋友也要发发零食,见到底层的弱势群体,还会把收上的保护费给他们一些。

类似的形象,难免让当地人感觉,蒙古鬼子实际上比花剌子模国军更亲民,因为花剌子模国军也很少以这种形象出现,相反他们打着保家卫国的旗号,常常干着各种横征暴敛的事,从来都不管百姓的死活。

于是,当地人难免会觉得,蒙古鬼子其实并没有人们传说中的那样邪恶,只要你愿意当良民,他们未必就比花剌子模国军坏,甚至还更好。

基于这种原因,愿意支持摩诃末苏丹的人越来越少。在追击摩诃末苏丹的过程中,先头部队很好地完成了他们的政治工作。

花剌子模王朝版图(花剌子模残影留念)(4)

在此过程中,先头部队通过血腥残酷的手段,让大多数人不敢轻易与蒙古汗国作对;

在此过程中,先头部队给投降的城池发放铁木真的保护文书,让他们更加坚定与蒙古汗国共建王道乐土的决心。

等铁木真率军事主力到来时,相关地区自然会有许多人民群众,自发站出来热烈欢迎伟大的成吉思汗。

但不论怎么说,由于相关地区早已远离蒙古汗国的本土,而且与花剌子模的历史渊源比较深,所以征服它的过程,显然远比征服东部地区要更费力,也更残酷,这是后话。

没有百姓的支持,摩诃末苏丹一行人也失去了方向。

最初,他们还打算向南跑,直接跑到印度建立流亡政权;随后,他们认为应该绝地反击,打败这支追击他们的敌军;最后,他们掉头向西一路狂奔,逃到了里海附近。

摩诃末苏丹病了,他跑不动了。

公元1220年12月,摩诃末苏丹病逝于里海上一个名为额别思宽的小岛上,结束了他错综复杂的一生。

花剌子模王朝版图(花剌子模残影留念)(5)

应该怎样评价这位花剌子模首领呢?

摩诃末苏丹的前半生可谓风光无限,他带领花剌子模强势崛起,从西辽的附属国一跃成为中亚霸主。

从这个角度来说,摩诃末苏丹比起早期的铁木真丝毫不差,甚至犹有过之。

想那铁木真起家之际,还得看义兄札木合与义父王罕的脸色行事。

札木合一不高兴,立刻发动“十三翼之战”,把铁木真打得丢盔卸甲;王罕一不高兴,立刻反戈一击,差点把铁木真打出草原。

在蒙古汗国入侵之前,摩诃末苏丹身上从未发生过这样丢脸的事。可就是这种差别,才导致了两人截然不同的命运。

纵观铁木真的发家史,那真可谓“一步一个坎”,所以铁木真每失败一次,就能更好地集权一次;所以铁木真的部队规模越打越庞大,部队凝聚力也越来越强。

反观摩诃末苏丹,因为崛起过程过于顺利,所以他根本没机会整顿内部。他的母亲一直可以和他分庭抗礼,手握实权的实力派(钦察诸汗)也总是阳奉阴违。

在我写到讹答剌城保卫战的时候,曾盛赞过海儿汗:好汉子,有担当!

但这只是我对海儿汗个人素质与气节的肯定,却不是对他所作所为的赞赏。要不是海儿汗擅杀蒙古商队,也不至于立刻被铁木真找到西征借口。

不管商队是否出事,铁木真都是要西征的,这一点我早已分析过,不再赘述。但在花剌子模融合的关键节点上,早几年或晚几年,情况可能会大不同。

从这个角度来看,要说花剌子模毁在海儿汗一人之手,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海儿汗为什么敢不听摩诃末苏丹的话呢?因为他就是地方实力派之一,他不愿意被摩诃末苏丹用钝刀子放血,于是他直接招惹蒙古汗国这个强敌,希望用“养寇自重”的方式自保。

花剌子模王朝版图(花剌子模残影留念)(6)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铁木真早期崛起得非常顺利,蒙力克、豁儿赤、亦鲁该、忽难和秃格这些元老重臣全部占据重要职位,那将是个什么情景?

当铁木真决定削藩的时候,这些大爷谁会束手就擒?随着事态的发展,肯定会有人学习海儿汗,引一个强敌进来,玩一招“养寇自重”。

到了那个时候,铁木真的命运能比摩诃末苏丹强多少呢?

铁木真的幸运就在于:早期他失败多次,却成功挺了过来,所以他能建立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班底,并逐渐淘汰掉那些元老重臣。

摩诃末苏丹没有这个机会,所以他只能在与铁木真的较量中败北。

花剌子模王朝版图(花剌子模残影留念)(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