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博物馆景点(汉字博物世界周末去哪)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
是中国文化基本载体也是核心载体,
是中华文化的最大国学。
汉字的产生
是从“自然到人,又回到自然”的认知过程。
其诞生演变过程
是一部活的中华文明演进史,
是一部活的认知人文历史、自然科技的史书。
汉字本身,不单只是一个个“字”;
其“字”内本身,
是人文,是历史;是科技,是博物。
汉字博物
在给孩子一种全新的汉字思维视角
以孩子参与其中的角度
“如何看?怎么想?”
进而,
“如何理解?怎样记忆?”
一而贯通“字”在思维在其间—
在“自然园区、博物馆”里的自然博物中,
以“汉字物联,知识万通”模式
搭建起自然博物与“人文历史、科学探知”
全语文素养的桥梁
汉字博物——
与“农”一同走进中国农业博物馆
一同寻觅藏在农业博物馆中的“字”在
一同探寻藏在农事“字”在博物的人文历史、科技发展
▲
农业文明的开端标志是什么?
▲
这是什么时期的农具?做什么用的?
“农耕五祖”
传说中的“农耕五祖”,发明中华民族的原始农业,
开启中华农业文明,他们是谁?
“农“,记录着原始农业文明信息
民以食为天,“农”为天下之本。
我们自称“炎黄子孙”,正是“炎帝”教会先民植谷,
那为何号称他为“神农氏”?
我们常说“薅羊毛”,又说“薅草”,
怎么个“薅”草法呢?“薅”草总得有个什么工具吧——
还有“辱”“耨”等
▲
这些器具与“农”有什么关系?
这一切可以在“农(農)”中找到答案,
“农(農)”字里记录有最初原始农业文明——
那么,“农(農)”中记录着什么文明信息呢?
而其中的“辰”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从“农“到“耕”——
农业文明进入夏商周的“协田耦耕”模式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常把“耕耘”组词,但何谓“耕”?何谓“耘”?
为什么“耘”与“锄”可以组词“耘锄”?
这一些字含有“耒”,“耒”是什么?
“耕”中有“井”,代表着什么?
▲
这“耦耕”是什么农耕模式,代表什么时期的农业文明?
从“农“到“耕”,再到“犁”——
农业文明进入春秋战国的“牛耕铁犁”模式
“犁”的发明,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可说“耕”地,也可说“犁”地,
“耕”和“犁”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
“耕”与“犁”有什么关系?
从“耕”到“犁”地
藏有农业文明及农具发展的人文历史、科技知识
▲
这与“犁”有什么关系?
农具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
中国的农具发展与农业文明是同步产生的,
至今已有上万年的历史,
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
在材质上,
由“木石农具”发展为“青铜农具”,
再进而发展为“铁制农具”。
▲
这是什么时期的农具?
在功能上,
从原始的“掘挖、脱粒”发展为
“整地、播种、中耕、灌溉、收获、加工及收藏”等多种农具
▲
这些农具用在哪道工序?
在动力上,
由“人力”发展为“畜力、水力”,
由简单发展为复杂。
按照农业生产过程,来认识一下
不同农业文明时期、不同工序用途的农具——
农、耕、犁、耘、锄、镰、磨——
今日人们所看到的这一个个看似简单而独立的“字”,
其实记录着不同时期的农业文明信息,
它们承载着人文历史,它们承载着科技发展
▲
这是什么时期的农具?
▲
这是什么?
欲探个究竟——
不妨一起到农业博物馆上一堂博物实践课。
了解农耕文明起源,学习古人思维……
配有“汉字博物指导手册”
走进农博馆
看什么?怎么看?如何理解?
有“汉字博物指导手册”一同陪伴指导——
还将去哪博物?提前预告
汉字博物之旅—将走进哪些自然园区、博物馆
时间:
2021年7月31日
下午1:00-3:00
集合地点:
中国农业博物馆2号馆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馆)大厅
适合年龄:
6岁以上亲子家庭
了解更多
文物是一个民族悠久文化的物质载体,
博物馆蕴藏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
让文物成为孩子们的教科书,
让博物馆成为孩子们第二课堂,
对于促进青少年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大幅提升语文素养。
如何让你的孩子成为一名“汉字博物少年”
了解详情,请关注本号,私信留言“513”
我是@汉字谷主,欢迎关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