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时记忆的神经机制(长期记忆如何形成)

1,长期记忆如何形成?今日《自然》挑战半个多世纪前的谜题

来源:学术经纬

长时记忆的神经机制(长期记忆如何形成)(1)

接触到新环境后,表达Fos基因(红色)的海马神经元并没有集中在一起,而是分散在各处

长期记忆是怎么形成的呢?12月10日,哈佛医学院的科学家们尝试回答了半个多世纪前的这一谜题,研究结果发表在顶尖学术期刊《自然》上。

科学家们提出这样一个模型:当接触到新鲜事物后,海马体内的一小簇神经元会同时表达Fox,激活Scg2基因,产生相应的神经肽。在接受到中间神经元发送过来的指令后,这些神经元会形成一个协调的环路。“当海马体的神经元被激活后,它们无需事先以特殊形式相连。中间神经元有非常广泛的轴突分支,可以同时连接多个细胞并传递信号。这可能是这些分离的神经元连接在一起,编码记忆的方式。” 本文通讯作者Greenberg教授补充说道。

阅读链接:

长期记忆如何形成?今日《自然》挑战半个多世纪前的谜题

2,Cell Stem Cell:意外!自由基对大脑有益,竟可促进神经干细胞产生新的神经细胞

来源:细胞

长时记忆的神经机制(长期记忆如何形成)(2)

活性氧分子,也被称为“自由基”,通常被认为是有害的。然而,如今事实证明,它们控制着对大脑的适应能力非常重要的细胞过程。来自德国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心(DZNE)和德累斯顿大学再生治疗中心(CRTD)的研究人员于2020年12月3日在线在Cell Stem Cell期刊上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论文标题为“ROS Dynamics Delineate Functional States of Hippocampal Neural Stem Cells and Link to Their Activity-Dependent Exit from Quiescence”。

该团队能够在小鼠身上证实,与成年神经细胞相比,神经干细胞含有大量的自由基。研究表明,自由基浓度的增加会使得神经干细胞做好分裂的准备。

阅读链接:

Cell Stem Cell:意外!自由基对大脑有益,竟可促进神经干细胞产生新的神经细胞

3,华人学者Science子刊令人惊讶的发现:单眼治疗,恢复双眼视力

来源:生物通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影响特定类型的视网膜细胞,即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这种疾病会导致视神经变性,迅速使双眼视力恶化。在疾病发作的几周内,大多数患者的视力会下降到法律上认为是失明的水平。

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将基因治疗载体注射到LHON患者的一只眼睛中,可显著改善两只眼睛的视力。在这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III期临床试验中,国际团队在剑桥大学的Patrick Yu-Wai-Man博士等人的领导下,利用名为线粒体靶向的技术,成功治疗了37名患有LHON的患者。经过进一步的试验,这种治疗方法也许可以帮助全世界成千上万的人重获新生。发现公布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上,研究表明,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有78%的两只眼睛的视力都有明显改善。

阅读链接:

华人学者Science子刊令人惊讶的发现:单眼治疗,恢复双眼视力

4,精神分裂症伴发抑郁患者的大脑结构异常

来源:张向阳研究组

长时记忆的神经机制(长期记忆如何形成)(3)

精神分裂症伴发抑郁患者的异常大脑结构(淡紫色为异常的峡部扣带回)

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张向阳研究组的魏高峡副研究员等科研人员采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对照组成员进行了基于表面的形态学测量以及抑郁症状的评估。研究成果已发表于Human Brain Mapping,题目为“Structural abnormalities of cingulate cortex in patients with first-episode drug-naïve schizophrenia comorbid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

研究结果发现,伴发抑郁患者在左侧扣带回峡部表面积以及同一脑区的灰质体积上出现显著增大,且这些异常增大的脑区能够预测其临床的抑郁症状。该结果提示,扣带回的结构异常现象可能是精神分裂症伴发抑郁症状的重要神经生物学标记,对于精神分裂症伴发抑郁疾病的独立诊断识别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阅读链接:

研究 | 精神分裂症伴发抑郁患者的大脑结构异常

5,为何不建议用抗精神病药治疗失眠?——失眠的循证学药物治疗一览

来源:医脉通精神科

一项发表于精神科顶级期刊《世界精神病学》的综述中,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的研究者通过回顾近年来的新证据,围绕失眠的循证学管理展开了讨论。

作者指出,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中,很多药物针对失眠的疗效得到了验证,但也有一些常用药物在至少一项研究中结果为阴性。本文对所有相关药物(苯二氮䓬类药物、「Z药」、褪黑素受体激动剂、选择性组胺H1受体拮抗剂、食欲素拮抗剂、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抗惊厥药、非选择性抗组胺药)的疗效及安全性证据进行回顾,以指导临床决策。

阅读链接:

为何不建议用抗精神病药治疗失眠?——失眠的循证学药物治疗一览 | 文献述评

6,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性别差异

来源:医脉通精神科

对于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而言,女性患者通常被认为比男性拥有更好的治疗结局,表现为住院时间更少、自杀率更低,更少触犯法律,且能与家人和朋友保持更友好的关系。这种明显的优势是否可以归因于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应答的性别差异?

为探讨这一课题,来自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研究者检索了近十年的定性和定量文献并撰写综述,分别从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应答的性别差异、药物不良反应的性别差异以及药理学机制三方面进行了评论和总结。本项综述发表于Neuropharmacology。

阅读链接: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性别差异 | 引“精”聚“点” · 第 15 期

7,双相情感障碍I型和II型的精神病理学结构

来源:大话精神

长时记忆的神经机制(长期记忆如何形成)(4)

图注:使用精神病理学维度模型将双相II与双相I疾病进行区分。实线表示与双相II更显著相关的因素,虚线表示与双相I型障碍更相关的因素。数字表示β系数。

双相情感障碍(BPs)表现出多样性的病程和不同的症状表现。目前的DSM分类学似乎没有捕捉到生物学上同质的BP亚型,DSM只将双相I型(BP-I)和II型(BP-II)定义为BP亚型,这两种诊断仅根据躁狂发作的严重程度加以区分。DSM确实提出了BP的说明符,例如混合特征、快速循环特征、抑郁特征等。

本研究旨在确定BP精神病理学维度,研究人员还调查了这些维度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与BP-I和BP-II的不同关联,并纳入了包括BP共病、长期病程和DSM中建议的指标的变量等。研究测量了BPs患者的症状、病程和共病情况,并将其作为终生特征输入到因子分析中。最后确定了6个表型维度。

阅读链接:

双相情感障碍I型和II型的精神病理学结构

8,临床治愈抑郁症患者脑突显网络功能连接变化的追踪研究

来源:中华精神科杂志

本研究探讨抑郁症患者达临床治愈后突显网络功能连接的变化。方法:选取22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和17例临床治愈抑郁症患者(临床治愈组)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扫描,抑郁症患者在临床治愈基线期以及治愈6个月时分别进行扫描,对rs-fMRI数据进行常规预处理,利用独立成分分析(ICA)提取突显网络,采用t检验比较基线期、治愈6个月临床治愈组与对照组的突显网络功能连接差异,并对结果进行AlphaSim校正。

结果表明,抑郁症患者达临床治愈后突显网络功能连接水平在6个月中并不稳定,基线期临床治愈抑郁症患者突显网络仍存在功能连接异常的脑区,而临床治愈6个月未见突显网络功能连接异常脑区。

阅读链接:

【抑郁障碍】临床治愈抑郁症患者脑突显网络功能连接变化的追踪研究

前文阅读

1,脑科学日报:为何修复大脑损伤这么难?严重营养不良的神经性厌食

2,脑科学日报:影响人类面部形成的遗传因素;对外表不满?小心抑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