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脱贫致富新方法(蝗虫飞上餐桌)

农户脱贫致富新方法(蝗虫飞上餐桌)(1)

↑蝗虫特写。新华社记者杨欣摄

剪去翅膀,清水洗净,起锅烧油,油温滚烫时入锅炸至颜色由褐变红,再辅以调料入味,随后起锅装盘,一道酥脆可口的油炸蝗虫就做好了。

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群众历来有吃蝗虫的传统。“每年收玉米的时候,我们这里的村民都会去捉野生蝗虫,一些村民能卖几千块钱哩。”黔东南州黄平县万丰村村支书袁金华说。

炸好的蝗虫外壳酥脆,内里软绵,富含蛋白质。对于来到苗岭侗乡的游客来说,这是一道很具有地方特色的菜肴;而在袁金华眼中,蹦蹦跳跳的蝗虫不仅是一道美食,还是脱贫致富的新产业。

蝗虫生存温度在25到45摄氏度之间,由于气候原因,野生蝗虫每年最多只能捕捉两批。为了提高产量,头脑灵活的袁金华开始琢磨利用大棚规模化养殖蝗虫。

农户脱贫致富新方法(蝗虫飞上餐桌)(2)

↑大棚里,蝗虫铺满地。新华社记者郑明鸿摄

袁金华算了一笔账:一个90平方米的大棚一年能养四茬蝗虫,大约400斤,按市价每斤40元计算,一个大棚每年毛收入16000元,利润约六七千元,一亩地一年净利润超过3万元,亩产值高于其他传统产业。

2018年,万丰村争取到110.8万元扶贫资金,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蝗虫养殖合作社,每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以财政扶贫资金2万元入股,逐年递增分红比例。“项目共覆盖了贫困户56户175人。”袁金华说。

目前,万丰村共搭建了80个大棚,部分采光好的大棚用来养殖蝗虫,剩下的则用来种植蝗虫的口粮——墨西哥玉米草。

产业和规模有了,袁金华开始琢磨怎么把蝗虫卖出去。他不断到周边县市的餐馆让人免费品尝、介绍烹饪方法,这道地方特色美食端上了越来越多的餐桌,一项新的扶贫产业也渐渐发展起来。

农户脱贫致富新方法(蝗虫飞上餐桌)(3)

↑炸好后的蝗虫外壳酥脆,内里绵软。新华社记者郑明鸿摄

村民黄寿银是养殖基地的技术员,原本在广东务工的他,听说家乡发展起了红火的蝗虫养殖产业,决定回村就业。

“去年6月份到现在一共收了四茬蝗虫,总收入有50多万元。”袁金华说。合作社将拿出一部分收入给贫困户分红,“每户每年增加收入1000元左右,分红比例是逐年增加的,以后还会更多。”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