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状元醒世歌二十五首(罗状元一首醒世歌)

星稀影疏,乌鹊南飞,有人仙风道骨伫立洲头,看千山垂影,看白露横江,然后叹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于是悟了,再不追问来人归处。

千里奔赴,不误考期,有人鲜衣怒马屈在驿旅宿了半刻,梦春去秋来,荣华享尽,而后忽觉晓,一句“人生之适,亦如是矣”入耳,于是转头回乡,短褐青驹猝然真实。

细雨青岸,微风斜燕,有人漫步于白沙堤之上,三三两两,相与为乐,少顷叹一声“人间有味是清欢”,各自相视一笑,再信步向前。

你总不会知道,何时或是何地,有一人或是几人,沉醉或是远离世事纷扰后,随心或沉思时,一声沉吟成句便传唱成了千古智慧。

状元罗洪先,便是如此。

罗洪先,字达夫,是明代的知名学者,因为科举考试状元及第也被世人称为罗状元。它的一曲《醒世歌》征服了世间纷扰与世世事无常,时至今日还在警醒着世人。

罗状元醒世歌二十五首(罗状元一首醒世歌)(1)

罗状元

要无烦恼要无愁,本分随缘莫强求

说起“随缘”二字,这早已不是什么语出惊人的佛言禅语。生活中常常有人在求而不得,或是实在没把握得到时,带着浓浓的惋惜长叹一声, “随缘吧”,“且看吧”,“无所谓吧”。说是放下,可无限的忧愁和失落却未曾随着这一声发泄式的慨叹减少半分。

于是便有人说,人的欲望从来都是无穷尽无休止的,只要有一处不满足,那失望和痛苦便会像黄河水中扎眼的泥沙滚滚而来。无忧、快乐,一切积极的情绪因子从来只是一个终极象征,人便在一个概率最大的区间内向正无穷无限靠近,从不代表解脱。

在这个概念上,随缘的意义便在于将渺茫的“无穷尽”意识化为有穷尽的终点。将中间的千险万难、千山万水虚化为无。

不强求,便没有达不到“非要不可”时的绝望与痛苦。消极情绪纵然是免不了的,可当叹口气便能消亡的不快比之痛哭几日不得解脱的难过时,孰优孰劣便显而易见了

接着便有人说,如此一来,岂不是“佛系”?

罗状元醒世歌二十五首(罗状元一首醒世歌)(2)

佛系

笔者相信,每位屏幕前的你都对该词再熟悉不过。可试想一下,佛系一词的源头在何处,其定义又是什么呢?此刻,便很难再有人说的清道理。

其实,“佛系”一词本没有是非对错之分的,只不过有些人凭着二分法的观点将一个中性的词走到了极端,而这些人又占据了大多数,就像“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彷佛间“做的人多了,这词也便有了它自己的褒贬之意。”

其实不然,不论“佛系”究竟算不算在“随缘”的管辖范围内,“随缘”都有着它自己的一套行为哲学。

正像罗状元所说的:

“荣辱纷纷满眼前,不如安分且随缘”是一种不为功名利禄所困的淡然;

“平生衣食随缘过,才得清闲便是仙”说的是一种生活简单的平实心安;

“一日三餐充饱腹,但休休时且休休”说的是一种不斤斤计较的宽容品性;

“万事天来莫强求,何须苦苦用计谋”说的是一种不偷奸耍滑、滥用心机的朴实正值。

生活中总有一些事情无关紧要,总有一些事情强求不来,那么在“尽人事”之后,不妨听罗状元一句,“知天命”吧。生活的惊喜说不定会不期而遇呢。

罗状元醒世歌二十五首(罗状元一首醒世歌)(3)

随缘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

中国的社会从成型以来,就与氏族、宗族有着脱不开的联系。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更是加深了父父子子的关系连接。

延续至今天,“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养儿防老”等思想依旧成为着家庭伦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于是,便有了为了一套学区房而债台高筑的父母,有了四处奔走为孩子求个好学校的爹妈,甚至还有孩子在毕业后也要靠着父母送礼托关系才能找到的收入来源,结婚后还要靠着老人来带孩子维持正常生活秩序。

我们暂且不评判这些孩子的对错,单着眼于父母,便发现中国的父母相比于外国,在子女身上的投入着实是太多了。

不得不说,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的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每一个人都是站在父辈的基础上向上走的,历代财富、知识、见识等的叠加,让社会成员整体成长的速度更快。

但,如此,对于父母真的是公平的吗?

“啃老族”、“妈宝男”,从迭代速度十分之快的网络词汇中,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对孩子付出是父辈的责任使然,但若是过度地付出消磨了自身,便是不值得也不值当了。

罗状元醒世歌二十五首(罗状元一首醒世歌)(4)

年老的父母

首先,付出太多会让孩子形成一种习惯,习惯于处在长辈的安排之下处于服从地位。没有主见,选择困难尚且是小事,若是干脆没了自己的个性与喜好,找不到生活中的偏爱,岂不是也失去了快乐的源泉。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变迁,老一辈的观念早就不知不觉的开始与社会产生脱节甚至断层,如此,强加的观念与管控,无异于用陈旧的瓶子装新酒,污了新酒,伤了老瓶,竹篮打水一场空。

其次,与过分的驯服相对的是另一种情况,无限制的逆反。其中的心里逻辑显而易见,即便年幼,孩子也早已是个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独立的视角来审视观察世界。

大方向的指引能够接受,但若是鸡毛蒜皮皆由父母指点,可想而知,孩子的厌烦程度。选择性接受的概率几乎为零,基本在忍受达到一个阈值以后,自此屏蔽,拉黑。无论对错,无论好坏,皆自主朝着与父母期望相反的方向狂奔。而结果,即便不至暗,也难逃连走弯路的未来。

父母之与子女,终将是引路者与被引路的关系,终将是彼此生命中的一个过客。各自的命运轨迹也从来都不该因一方的出现而偏移弯曲。父母,不过是点了生命射线的端点,那,何必强求呢?不若像罗状元说的那般,“儿孙自有儿孙福”吧。

罗状元醒世歌二十五首(罗状元一首醒世歌)(5)

家庭矛盾

衣食无亏便好休 人生世上一蜉蝣

古人云:“知足常乐”,话糙理不糙,“知足”二字可谓是贯穿了各大宗教的教义。在状元罗洪先的醒世歌中,我们也不难发现“知足”二字的身影。

像是“富贵从来未许求,几人骑鹤上扬州”, “富贵欲求求不得,纵然求得待如何”中对物质钱财的漠然;

“要无烦恼要无愁,本分随缘莫强求”,“与其十事九如梦,不若三平两满休”中对世事的淡然;

像是“人间富贵花间露,纸上功名水上沤”,“人心不足蛇吞象,事到头来螂捕蝉”中对功名利禄的无谓。

罗状元醒世歌二十五首(罗状元一首醒世歌)(6)

挫折

遭遇挫折时,或是遇到不幸时,总有人说“生活并不可能十全十美”。话听得多了难免司空见惯,但道理总是如此,再好的事物也总会有它的弊端。

有个寓言故事以幽默的形式展现了这一道理。

明朝金溪人胡九韶,他的家境十分贫困,只得一面教书,一面努力耕作。即便这样也只能是仅仅可以衣食温饱。胡九韶有个习惯,在每天黄昏时,都要到门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谢上天赐给他一天的清福。

妻子笑他说:“我们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么谈得上是清福?”

胡九韶回答说:“我首先很庆幸生在太平盛世,没有战争兵祸。第二又很庆幸我们全家人都能有饭吃,有衣穿,不至于挨饿受冻。第三庆幸的是家里床上没有病人,监狱中没有囚犯,这不是清福是甚么?”

一个反问句道出了胡九韶的乐观坦荡,也道出了他的自信与快乐。说到底,当生活窘迫的现状难以变更时,当生存踽踽的困境无法逃脱时,唯有知足才是成就生活,成就自己的上上之策。

罗状元醒世歌二十五首(罗状元一首醒世歌)(7)

罗洪先

《醒世歌》有言,“人心不足蛇吞象,事到头来螂捕蝉”。说知足,却并不代表不求上进。提知足,不过是想在生活中多添几笔欣然快乐。

当你总认为别人的生活比自己好,自己活得不快乐时,就一定要经常审视自己,时刻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多往好的一面去想,抵御那些想入非非的杂念和诱惑,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事物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看待一个事物,或看待一个人也不要总是抓住他的缺点不放,试着放大他的优点,放着一种鼓励和期待去享受优点。

有些事情我们不可能改变,但是可以改变我们自身的心态。人的贪婪是无穷无尽的,守住自己知足的心理,那便拥有了无尽的快乐。

罗状元醒世歌二十五首(罗状元一首醒世歌)(8)

结语

在罗状元红袍及第,解衣归田的世情变换中,一曲《醒世歌》唱罢了昨夜又今宵。

道理看或是不看,它总归是在那里不离不去;心态转或是不转,生活的坎坷也终究是在那里不增不减。但快乐与忧愁,烦恼与悦然,始终都在自己的把控内,一念之间斗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