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古原草送别读后感悟 人已远心还在李白梁园吟阅读感受

天宝三载(公元744年),李白被唐玄宗李隆基“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宫廷之后,李白开始东游梁宋(今河南省境内),著名的《梁园吟》即作于这一时期。

“我浮黄河去京关,挂席欲进波连山。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全诗开头的这六句中,诗人不仅交代了自己的大致行踪,而且即刻点出了自己“为客忧思多”,以酒解忧而作此歌,从而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赋得古原草送别读后感悟 人已远心还在李白梁园吟阅读感受(1)

西安大雁塔广场李白雕像

接着李白以阮籍《咏怀》(十六)诗中的徘徊不定、茫然不知所措的感受自况,发出了“路远西归安可得”的感慨。他自知不可能再回长安,便把酒为乐,不再以夷齐之高洁为追求。近而李白更加否定了昔时豪贵信陵君、梁孝王以及名士枚乘、司马相如,认为他们虽然能够彪炳千古却都已经化为尘土,一去不复返。

更何况长安不可归,李白自己根本无法成就像他们那样的功业。因此只能“黄金买醉”、赌酒驰晖。在最后两句“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中,他又写到自己要像谢安一样,高卧东山、待时而起、救济苍生。

赋得古原草送别读后感悟 人已远心还在李白梁园吟阅读感受(2)

安徽大青山李白雕像

此诗写景与议论交错,情景交融,挥洒自如。诗人远离长安后报国无门,选择了饮酒作乐、以酒解忧的生活。尽管如此,他也并未对国家社稷冷眼旁观,而是依旧将这些深藏心底,希望自己将来能够待时而起,辅佐明主,以安黎民。

他无法像信陵君、梁孝王那样出身高贵而大有作为,也无法像枚乘、司马相如那样才华横溢且被重用。所以在诗中李白并不以他们为追求典范,而是向往如谢安一样能够等待时机,东山再起。

赋得古原草送别读后感悟 人已远心还在李白梁园吟阅读感受(3)

江苏连云港李白雕像

《梁园吟》是李白政治抒情诗中的名作,与约作于同一时期的《行路难》三首诗相比,有所不同。《行路难》三首共同体现出李白从“多歧路”的茫然到“不得出”的苦闷再到决意归去的思想转变。在这一组诗中,诗人为自己找到的出路是:归隐江湖,寻仙访道,这是他受道家思想影响的结果。

而《梁园吟》中,诗人虽然不断地以酒解忧,却依然不忘报国,可见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之深。结合诗人后期生平,至德元载(公元766年),正是在他归隐庐山之际,他入幕永王李璘,渴望以此为契机,完成理想抱负。在《赠韦秘书子春》一诗中他表达了“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的观点,重申了“谢公不徒然,起来为苍生”的愿望。他为自己设想出了“终与安社稷,功能去五湖”的归宿。

赋得古原草送别读后感悟 人已远心还在李白梁园吟阅读感受(4)

武汉东湖李白雕像

这样的经历正好印证了李白在《梁园吟》中待时而起的愿望。因此可以看出与《行路难》三首中诗人所表达的归去心愿相比,《梁园吟》中诗人忧愁满怀,黄金买醉却依然希望有朝一日能够东山再起,这样的思想更符合李白的生活实际。

他最终也是走上了这样一条归隐——出仕的道路。虽然没有能够彻底实现抱负,还陷入了王室成员的争斗中,甚至因此获罪、入狱、被流放,直至病逝。但李白“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博大、悠远的情怀却在此诗中体现了出来,读之使人为其感伤。

ps:此文为本人原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