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的变迁(中华简史-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907年—979年)共存在了72年,总共有15个国家

五代

后梁(907年—923年)16年

后梁(907年——923年),是五代的第一个朝代。唐天祐四年(907年)四月,梁王朱晃(本名朱温,唐帝赐名朱全忠)受唐哀帝李柷禅让,称帝建国,国号大梁,为与南朝梁(萧梁)相区别史称后梁,唐朝正式覆灭,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定都开封(今河南开封),后迁都洛阳。

梁太祖朱晃原为黄巢部将,助黄巢攻占两京,后因黄巢将败,投降唐朝,被封为宣武军节度使,镇守汴州(今河南开封),于文德元年(889年)灭强敌秦宗权,占据中原,而后又东征山东诸地,称霸中原。于天祐元年(904年)挟唐昭宗迁都洛阳,后弑杀唐昭宗,控制中央。最终于天祐四年(907年)四月受唐哀帝禅让而即位,建立后梁。朱晃最后在乾化二年(912年)六月被子朱友珪所杀,朱友珪随即又被弟弟朱友贞推翻,后梁经此内乱日趋没落,最终于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十月亡于宿敌唐庄宗李存勖之手。后梁疆域是五代中最小的,北部约以黄河为界,东至大海,南抵秦岭淮河,西至关中,但疆界不稳,战乱频繁。

五代十国的变迁(中华简史-五代十国)(1)

后唐(923年—936年)13年

后唐(923年—936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由沙陀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定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传二世四帝,历时一十四年。

896年河东节度使李克用被封晋王,从此割据河东。907年朱全忠篡唐,建立后梁,晋国成为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并视梁朝为闰朝,仍奉唐朝正朔。 908年李克用去世,子李存勖即晋王位。923年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称帝,改元同光,沿用“唐”国号,升魏州为东京兴唐府。同年底李存勖灭后梁,定都洛阳,史称后唐;925年灭前蜀王衍;928年南平高从诲内附;930年南楚马希声内附;936年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为代价,借辽兵攻入洛阳,称帝建立后晋,后唐灭亡。

后唐疆域广阔,主要控制着中国北方地区,东接海滨,西括陇右、川蜀,北带长城,包括幽云十六州,南越江汉。925年至933年,南方诸国除南吴、南汉外皆奉后唐正朔。930年,后唐控制国土到达极盛;有今豫、鲁、晋、冀、湘、渝诸省,陕、川、鄂之大部,宁、甘、黔各一部分,以及苏、皖淮北等地。

后唐是五代十国时期统治疆域最广的朝代。“五代领域,无盛于此者”。“时梁晋吴蜀四分天下,后唐以一灭二,天下四分已得三分”。

五代十国的变迁(中华简史-五代十国)(2)

后晋(936年—947年)11年

后晋(936——947)是五代第三个政权,从后唐清泰三年(936年,契丹天显十一年)十一月石敬瑭受契丹册封为帝,到契丹于后晋开运四年(947年,契丹会同十年)灭后晋,一共经历了两帝,12年,初定都洛阳,后迁都开封。

清泰三年(公元936年)夏,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认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父,并以幽云十六州为代价,在契丹扶持下于太原登基称帝,国号为晋,史称后晋。不久攻入洛阳,灭后唐,石敬瑭割地称儿的做法受到许多人的反对,包括他自己过去的亲信。这也为后来后晋的灭亡埋下了隐患。石敬瑭死时,立侄石重贵为继承人。登基后,石重贵决定渐渐脱离对契丹的依附,他首先宣称对耶律德光称孙,但不称臣。天福九年(944年,契丹会同七年)契丹伐晋,双方在澶州(今河南濮阳南)交战,互有胜负。开运二年(945年,契丹会同八年)契丹再次南征,石重贵亲征,再次打败契丹。开运四年(947年,契丹会同十年),契丹第三次南下,后晋重臣杜重威降契丹,这样后晋的主力就丧失了。石重贵被迫投降,全家被俘虏到契丹。后晋覆灭。后晋亡后,河东节度使北平王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

后晋盛时疆域约为今河南、山东两省,山西、陕西的大部,河北、宁夏、湖北、江苏、安徽的一部分。

五代十国的变迁(中华简史-五代十国)(3)

后汉(947年—950年)3年

后汉(947年~950年),五代十国时期由刘暠(本名刘知远)建立的王朝,都城东京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

后唐覆灭后,石敬瑭建立后晋,任命刘知远为河东节度使。后晋开运四年(947年,契丹会同十年),契丹灭后晋后占据中原,但因契丹兵在中原烧杀抢掠,大失民心,只好北撤。是年二月,刘知远抓住时机,在太原称帝,仍用晋高祖石敬瑭年号,称天福十二年;是年六月,始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后攻克并定都于汴州。

次年(948年,辽天禄二年)正月,刘知远改年号乾祐,改名刘暠,但却于当月病逝,刘暠的次子刘承祐嗣位,即汉隐帝。乾祐三年(950年,辽天禄四年)李守贞等藩镇发生叛乱,汉隐帝命郭威征讨,但汉隐帝猜忌郭威,欲杀之,郭威不得已反叛,汉隐帝为溃军所杀,后汉就此灭亡。

五代十国的变迁(中华简史-五代十国)(4)

后周(951年—960年)9年

后周(951年—960年),中国五代时期中原最后一个王朝,从951年后周太祖郭威灭后汉建国,定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至960年北宋建立,共计历经三帝,享国10年。

郭威在后汉隐帝刘承祐时奉命平定藩镇叛乱,后起兵反叛,夺取皇位,建立后周。郭威登基后减免徭役,整顿军纪,打击腐败,为后周之后的征战打下基础。954年郭威死,其养子柴荣即位。柴荣在高平之战中成功抵御北汉的进攻,稳定了政权。随后通过对禁军的改革,加强了军队的战斗力。从955年到958年他三次南伐南唐,迫使南唐取消帝号,割让长江以北地区。959年柴荣北伐辽朝,收复三州三关。不久柴荣驾崩,其幼子柴宗训登基。960年,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后周灭亡。

后周的统治范围包括今中国河南、山东、山西南部、河北中南部、陕西中部、甘肃东部、湖北北部以及长江以北的江苏、安徽地区。

五代十国的变迁(中华简史-五代十国)(5)

十国

南吴(902年—937年)35年

南吴(902年-937年)是五代时十国之一,为杨行密所建,简称“吴”,亦称杨吴,弘农,淮南。杨吴的统治地区包括今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一部分。

天复二年(902年),杨行密被封为吴王 。建都广陵(即扬州),杨吴被称江都府 。杨行密注意招集流亡,奖励农桑,使江淮一带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吴天祚三年(937年),徐温养子宰相徐知诰废杨溥,建立南唐。吴国共历4主,30年。

五代十国的变迁(中华简史-五代十国)(6)

前蜀(907年—925年)18年

前蜀(907年-925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由王建建立的封建割据政权,十国之一。前蜀疆域辽阔,东控荆襄,南通南诏,西达维州(今四川理县),北过秦州(今甘肃天水),占领了今天四川、湖北、陕西以及甘肃大部,贵州全部以及云南部分地区,方圆数千里。历二主,共十八年。

前蜀盛时疆域大致在今四川大部、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历二帝,共十八年。前蜀建立后,少有大规模战争,社会生产基本上能正常进行,但王建统治时赋税很繁重。王衍继位后奢侈荒淫,营建宫殿,巡游诸郡,耗费大量财力,加重人民的负担。太后、太妃卖官鬻爵,臣僚也贿赂成风,政治十分腐败。

公元925年,后唐庄宗李存勖发兵攻打前蜀,王衍投降,前蜀覆灭。

五代十国的变迁(中华简史-五代十国)(7)

南楚(907年—951年)44年

南楚,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十国之一,历史上唯一以湖南为中心建立的政权,史称,以潭州(今长沙)为首都。自907年马殷受封楚王开始,南楚共44年,若从896年马殷割据湖南开始计,为56年。

楚国创建者是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马殷,乾宁三年(896年),马殷至长沙,自为武安留后,唐朝任命他为潭州刺史、判湖南军府事。乾宁四年(897年),唐昭宗任命马殷为武安军节度使。他逐个讨伐消灭了湖南境内的割据势力,统一了湖南。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朱温封马殷为楚王,后唐天成二年(927年)建立楚国,以潭州为都城,改名长沙府。马殷在政治上内靖乱军、外御强藩,使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长兴元年(930年),马殷卒,遗命诸子,兄弟相继,马希声随即继位,希声奢侈无度,马希范袭位后在位时间较长,期间出现兄弟内争,马楚政权已经慢慢走下坡路。天福十二年(947年)希范卒,马氏兄弟相继为战,湖南大乱。951年,南唐乘机派大将边镐攻下长沙,南楚亡。

南楚全辖1府1监27州,即29州、府、监。领县106。下设武安、武平、静江等5个节镇,即今湖南全境和广西大部、贵州东部和广东北部。 南楚在建国之初就奉行“上奉天子”的政策,除马希萼向南唐称臣外,其余都承认五代各朝为宗主国。

南楚一方面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发展了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经济。另一方面倡导教育,继承和发展了湘文化。

五代十国的变迁(中华简史-五代十国)(8)

吴越(907年—978年)71年

吴越(Wuyue),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之一,统治者为临安钱氏。由钱镠在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所建,定都杭州。吴越国先后尊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等中原王朝为正朔,并且接受其册封。

在唐亡之前,钱镠忠于唐朝;在朱温篡唐建梁以后,他又向后梁称臣,由是亦从后梁得到了吴越王、诸道兵马都元帅的头衔。后唐灭梁以后,钱镠又向后唐上表称臣,不仅得到了吴越国王、天下兵马都元帅的头衔,而且还得到了玉册金印,以示恩宠。钱镠一面向中朝称臣,一面则自为朝廷。其府署不仅称朝廷、僚属称臣,而且还自立年号,共有天宝、宝大、宝正等三个年号,直到其子钱元瓘继位,才改用中原王朝的年号。同时,他还自行与新罗、渤海等国往来,又给他们行制册、加封爵,俨然中原皇帝。

吴越国自钱镠晚年与南吴通和以后,除两度遣兵入闽国外,并无重大战争。在十国中,吴越国是比较安定的地区。钱镠修筑钱塘江石塘,又置都水营使,主管水利事业,专管治河筑堤,发展了太湖一带的圩田。通过这些措施,境内农业生产获得发展。

吴越强盛时拥有13州疆域,约为现今浙江省全境、江苏省东南部(苏州市)、上海市和福建省东北部(福州市)一带。吴越国历三代五王,至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钱弘俶“纳土归宋”,立国七十二年。从唐景福二年(893年)钱镠为镇海军节度使算起,至灭亡前后存八十六年。

五代十国的变迁(中华简史-五代十国)(9)

闽国(909年—945年)36年

闽(909年—945年),五代十国之一,先后定都于长乐府(今福建福州)、建州(今福建建瓯)。统治区域与今福建省大致相当。

909年,王审知被后梁封为闽王。后唐同光三年(925年),王审知去世,其长子王延翰继位。后唐天成二年(927年),王审知次子王延钧杀死王延翰夺位,并于长兴四年(933年)称帝,建都长乐府(福州),年号龙启,之后闽国政变内乱不断。闽天德三年(945年),南唐于闽国内乱时出兵将其攻灭。

五代十国的变迁(中华简史-五代十国)(10)

南汉(917年—971年)55年

南汉,是五代十国之一。位于现今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历四帝,国祚五十五年。 [1] 追溯至唐天祐二年刘隐正式担任清海节度使算起,刘氏政权历五主,存在长达67年。 [2] 是岭南历史上继南越国后建立的第二个地方割据政权。

唐朝末年,刘谦任封州(今广东省封开县)刺史,拥兵过万,战舰百余。刘谦死后,刘隐继承父职,逐步统一岭南,进位清海节度使。后进封为南海王。刘隐网罗中原南逃的士人,留置幕府。并新、邕二州,平江东70余寨,又凿禺山扩建广州城,名为新城,城内建双阙。一跃成为岭南强藩。刘隐死后,其弟刘䶮袭封。刘䶮凭借父兄在岭南的基业,于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在番禺(今广东广州)称帝,改广州为兴王府,国号大越。次年十一月,改国号汉,史称南汉,后又更名刘䶮,史称南汉高祖。南汉立国后,参照唐制立国,建三省六部等中央机构,开科取士。以文人和宗室诸王出任节度使,削弱方镇权力、逐步摧毁方镇制度。对外结好邻国,鼓励通商贸易,国势日趋富强。

南汉中宗时期,南汉乘南唐灭楚之机,定宜、连、梧、严、富、昭、柳、龚、象等州,南汉始尽有岭南之地。南汉的行政区划基本继承唐朝的建制。南汉升广州为兴王府,作为国都。在州县稀疏的粤东和粤北,增置1府4州。南汉后期,全境共辖60州、214县。

南汉政权为了科敛重赋并镇压人民的反抗,南汉统治者滥用酷刑,民众不堪其苦。南汉统治者还亲近宦官,使得宦官势力逐渐成长,参预朝政。971年为北宋赵匡胤所灭。

五代十国的变迁(中华简史-五代十国)(11)

南平(924年—963年)39年

南平,又称荆南、北楚,是高季兴所建立的政权,为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之一。南平都城为荆州,辖荆、归(今湖北秭归)、峡(今湖北宜昌)三州。

后梁开平元年(907年),高季兴任荆南节度使。当时,南平所辖的10州为邻道侵夺,只有江陵一城。高季兴到任后,招集流民,民渐复业,又收用一些文武官作辅佐,暗中准备割据。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受后唐封为南平王,建都荆州(今湖北江陵),史称南平或荆南。后唐灭前蜀以后,高季兴得到了归、峡二州。他本欲夺取夔、忠、万等州,终不敌后唐而作罢。

南平虽地狭兵弱,但却是南北的交通要冲,其时南汉、闽、楚皆向后梁称臣,而每年贡奉均假道于南平;因此高季兴便邀留使者,劫其财物,至南汉、闽、楚各称帝后,高氏对南北称帝诸国,上表称臣,以获取赏赐,由是被诸国视为“高赖子”。

南平据有今湖北江陵、公安一带,建都江陵(今湖北荆州)。其子高从诲继立,后经高保融、高保勖,直到第五主高继冲,于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纳地归降。

五代十国的变迁(中华简史-五代十国)(12)

后蜀(934年—966年)31年

后蜀,又称孟蜀,是五代十国之一,孟知祥所建立的政权,定都成都。盛时疆域约为今四川大部、甘肃东南部、陕西西南部、湖北西部。其疆域比前蜀要小,东线和北线最为显著。东由襄阳退至重庆一带,北也由甘陕退到广元。

同光三年(925年),后唐攻灭前蜀。不久,中原大乱,后唐庄宗李存勖被杀,李嗣源夺得帝位。时任西川节度副使的孟知祥训练军队,准备割据蜀地,平定叛乱,整顿吏治,成都始安。中原大乱结束之后,后唐明宗李嗣源授孟知祥为西川节度使。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又封孟知祥为蜀王。次年孟知祥在成都建国称帝,年号明德,国号蜀,史称后蜀。孟知祥之子孟昶颇能励精图治,境内很少发生战争,是五代时期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维持了30多年的安宁和平。

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宋太祖发兵攻伐后蜀,次年(965年)一月,孟昶向宋朝投降,同年去世。乾德四年(966年),北宋将当地所有反抗全部镇压下去。

五代十国的变迁(中华简史-五代十国)(13)

南唐(937年—975年)38年

南唐(937年—975年),是五代十国时期李昪在江南地区建立的王朝,定都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传三世历一帝二主,享国三十八年,是十国中版图最大的政权。

南吴太和七年(935年),南吴睿帝加封徐知诰为齐王,并将升州、润州等十州之地划归齐国。升元元年(937年)徐知诰建立齐国(徐齐)。同年十月,徐知诰受禅称帝,国号“齐”,改元升元;升元三年(939年)徐知诰恢复李姓,改名为昪,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又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李昪即位后,继续保境安民,在相对安定的条件下,社会生产有所发展。与同时割据诸国相比,南唐地大力强;由于兴科举、建学校,文化也尤为昌盛。

保大三年(945年),南唐乘闽国内乱,出兵灭闽,俘王延政。保大九年(951年),南唐乘南楚内乱,派兵灭楚,马希崇降。但不久,楚国故地被周行逢夺取,南唐未能巩固所占之楚地。中兴元年(958年)李璟去帝号,称国主,并向后周称臣。宋开宝四年(971年)李煜去除“唐”国号,改称“江南国主”,并请求宋廷罢除不直称其姓名的礼遇,被宋太祖批准。 宋开宝八年(975年)宋兵攻占金陵,李煜奉表出降,江南政权正式灭亡。

南唐最盛时幅员三十五个州,大约地跨今江西、安徽、江苏、福建、湖北和湖南等省的一部分。人口约五百多万,为中国南方的经济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

五代十国的变迁(中华简史-五代十国)(14)

北汉(951年—979年)38年

北汉(951年~979年)是五代十国之一,也是十国中最后一个政权。都城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领土为十二州,位置大致在今天的山西省中部和北部。北汉依附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后被北宋所灭。历四帝,共28年。

五代十国的变迁(中华简史-五代十国)(15)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960年)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死,即位的恭帝柴宗训年仅七岁。赵匡胤此时任殿前都点检(禁卫军最高长官)、更兼宋州归德军节度使。

后周显德七年正月(960年)春正月初二日,镇州(今河北正定)和定州(今河北定州)报称北汉和辽国的军队联合南下,攻打后周,声势浩大,请求派兵援助。后周符太后和宰相范质、王溥等执政大臣不辨真假,慌忙令澶州节度使慕容延钊率兵抵御。又命赵匡胤率兵北上御敌,赐于他金带、银器、鞍马、铠甲、器仗数十万。初三日(2月3日),赵匡胤领军出汴梁爱景门,宣徽南院使昝居润安排筵席,朝廷众大臣饯送于郊外。傍晚时,军队行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赵匡胤在其弟赵光义,以及赵普、石守信、王审琦等策划下,鼓动士兵发动兵变,授意为他黄袍加身,反叛后周,改拥赵匡胤为皇帝。而后,赵匡胤率兵回师开封,约束将士,没有烧杀抢掠,“太祖陈桥之变,与众誓约不得惊动都人;入城之日,市不改肆”。赵匡胤陈桥兵变还京,只有京城巡检使韩通仓皇抵抗,但随即就被王彦升所杀。宰相范质率王溥、魏仁浦等人责问赵匡胤,帐前罗彦瓌拔剑厉声:“我辈无主,今日必得天子!”。王溥面如土色,降阶下拜,范质亦拜,匡胤亲自扶起,以优礼待之。

几乎没有任何抵抗,初四当日后周恭帝禅位,赵接任帝位,“太祖将受禅,未有禅文,翰林学士承旨陶糓在旁,出诸怀中而进之,曰:‘已成矣。’”

赵即位后,初五日改国号为宋,改显德七年为建隆元年,定都开封,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王审琦、张光翰、赵彦徽皆得授节度使位号,史称“陈桥兵变”。

此次兵变导致了后周的灭亡和宋帝国的建立,亦标志着五代十国时代的结束。

五代十国的变迁(中华简史-五代十国)(1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