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石守信的故事(轶事典故明朝丞相郭朴)

"郭阁老"真名叫郭朴(1511年5月14日~1593年6月17日),字质夫,世称东野先生,乡人呼为"郭阁老",河南安阳人。明代嘉靖十四年(1533年)考中进士。嘉靖四十年(1561年)冬,郭朴任吏部尚书。四十二年三月,离职回籍守父丧。四十四年四月,明世宗召郭朴回京任职。郭朴因守制(3年)未终,不愿赴任。但明世宗念其做官廉正,特欲用之,未准其请,他只好再次离家出任吏部尚书。

宋朝石守信的故事(轶事典故明朝丞相郭朴)(1)

四十五年(1566年)三月,郭朴升任武英殿大学士,与高拱(河南省新郑人)同时入阁,时内阁首辅为徐阶。是年十二月,明世宗驾崩,明穆宗即位。徐阶在草拟遗诏的时候,未同高拱、郭朴商议,遂引起高、郭二人不满,隔阂日深。隆庆元年(1567年)五月,高拱愤而致仕。九月,郭朴也致仕回籍。告老还乡后,回到故乡安阳隐居于安阳东郊,过着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他曾赋诗咏怀:"茅厦三间蔽日,槿篱四面遮风。几上一编农谱,壁间几幅耕图。"这就是他晚年的真实写照,根本不像一个曾位居宰相的人。 万历二十一年五月十八日,郭朴卒,享年83岁。赠太傅,谥文简。有《文简公集》。翌年十一月二日葬于韩陵之阳

宋朝石守信的故事(轶事典故明朝丞相郭朴)(2)

星斗月移,岁月悠悠。如今,修葺一新的郭朴祠再现了当初的古色古香。流传民间流传的郭阁老轶事依然在古都安阳轻声地传唱。下面就是流传甚广的一段轶事典故:

卖棒槌的穷兄弟

那是1566年 初秋的一天,郭朴趁回乡探亲的机会,微服私访,独自一人来到安阳的凤凰岭 (南岗)上。乡间的土路上正走着,忽听背后有人急声叫道:"老哥!老哥!"郭朴回头一看,只见一个中年人推着满满一小车棒槌,正使劲往坡上推。见郭朴回过头来,他上气不接下气地求告着说:"老哥,帮帮忙,帮咱推推车吧!"郭朴快步上前,帮他推上了坡。郭朴在朝中听腻了那些唯唯诺诺的奉承话。今天,突如其来有人喊他"老哥",觉得怪新鲜,很多年以来,没人喊他一声"大哥"了。郭朴非常高兴,对推小车的说:"好,好,好,我就认了你这个穷兄弟。"谈话间,知道推小车的是卖棒槌的,就问他:"这些棒槌都是你自个做的么?" 卖棒槌的回答道:"是自家做哩,推到会上去卖,多谢这位老哥了。"郭朴说:"我既然认你作了兄弟,就跟亲兄弟一个样儿,有啥好谢的。这样吧,过几天到八月十五,你给我送一车棒槌来,能办到吧?''推小车的说:"别管了,大哥,到时候一准给你送去。" 原来,八月十五这天是郭阁老的生日,来祝贺的官员自然很多,宾客盈门,一派喜气洋洋。可是,天都晌午了,郭阁老还不让开席。客人们一个个 饥肠辘辘。家里人有些坐不住了,问郭朴咋还不开席呢?郭朴回答:"先别慌,我还有个朋友没来呢,大家再耐心等等吧。" 大家正在纳闷时,有个卖棒槌的被家人拦在门口。家人说:"今天家里有事儿,你要卖棒槌就先到别处去吧,况且,这儿也不是你卖棒槌的地方。"家人说着就撵他走。卖棒槌的说:"有位大哥让我今天送棒槌来。"家人问:"你大哥是谁?"他答不上来,只是口口声声要找"大哥"。家人也着了急:"走,走,走, 你肯定找错了门儿!"卖棒槌的认定不错,急得满头大汗, 家人进去一通报,郭朴亲自出门迎接。他万万也没想到,那天帮他推车的布衣"大哥"竟是大明王朝的阁老郭朴。 走进客厅,郭朴让卖棒槌的和他并肩坐着,客人见状,都猜不透等来的是啥样的人物,这样受抬举。片刻,有个当地的大乡绅问:"请问阁老,这是您的啥亲戚?"郭阁老说:"他是我的一个穷兄弟,是卖棒槌的,今儿个是来向我祝寿的,顺便也给大家送棒槌来,送给每人一对棒槌,作为见面礼。他家里穷,日子过得很艰难,还要养活80多岁的老母。大家随意给他一点回赠,也算个心意吧。"说完,郭朴当面取出十两银子,给了卖棒槌的穷兄弟。这么一来,前来祝贺的官员、乡绅见德高望重的郭阁老这样敬重这位穷兄弟,也都纷纷赠送银子。有三两的,也有五两的,有些没带零碎银两的就慷慨地送了随身携带的珠宝。一会儿,就有了几百两纹银,还有珠宝玉器等贵重物品。 卖棒槌的心里非常感激他这位"大哥",忙又谢了众宾客,告别郭阁老,推车出门去。临别,郭阁老对他说:"好兄弟,回去用这些银两置买些土地,好好种地以养家糊口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