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有收复北方的雄心壮志(却四十年壮志难酬)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有收复北方的雄心壮志(却四十年壮志难酬)(1)

这首《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晚年之作,全词将梦境与现实相交织,北伐抗金, 收复中原的梦想与英雄无用武之地,华发已生壮志难酬的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恍然间一首气势磅礴, 豪气纵横,却又带着尖锐冲突的悲壮之歌跃然笔下。

辛弃疾有收复北方的雄心壮志(却四十年壮志难酬)(2)

我国历来写战争的名句极多,如杜甫的“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边塞诗人王昌龄的“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等等,但相比与辛弃疾而言这些名句更像是旁观式的想象,辛弃疾的词不是用蘸满墨迹的毛笔写就,而是在经历过战争后,用染上鲜血的兵戈刻成。梁衡先生曾在《把栏杆拍遍》评价辛弃疾,认为他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起于行伍,以武事出身,最终以文事立业,成为一代词坛大家的人。

辛弃疾有收复北方的雄心壮志(却四十年壮志难酬)(3)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军在国主完颜亮的带领下再次南侵,结果却在国策上与完颜元宜等人发生了剧烈的冲突,最终被后者杀死于瓜州,金国由此发生内乱。北方的汉人也趁此机会,奋然反抗,而辛弃疾也以此为契机,带领了数千人加入了义军并成为了军中书记。

“.....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

当时有一位名为义端的僧人与辛弃疾同为义军并结为好友,辛弃疾十分相信他,但却被义端背叛,偷走了义军的兵符军印。耿京大怒想要杀辛弃疾泄愤。而辛弃疾却立下了三日之内抓住义端的军令状,结果果然如辛弃疾所说,三日之内杀义端复命。从此耿京也对辛弃疾另眼相看,更加重视辛弃疾的才能。

“.....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匄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晓。”.....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辛弃疾有收复北方的雄心壮志(却四十年壮志难酬)(4)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辛弃疾奉命南下联系南宋朝廷,宋高宗接受了义军的效忠,并授予了耿京天平节度使,辛弃疾为承务郎。但正当辛弃疾北返时,义军却遭到了张安国、邵进的背叛,统帅耿京也被其杀害。辛弃疾得知后果断出击,带领五十余人夜袭了金军大营,趁着金军反应不及,从数万人的军营中擒拿了张安国,并送于南宋。

“.....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

辛弃疾有收复北方的雄心壮志(却四十年壮志难酬)(5)

因为此事辛弃疾名著一时,成为了南北共知的英雄,甚至连宋高宗都为他的壮举感叹不已,《稼轩记》记载:“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而这一年,辛弃疾仅仅二十五岁,此时的辛弃疾壮怀霜雪,认为自己可以大展宏图,但是他没想到的是迎来的却是四十多年的蹉跎。

二.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初来咋到的辛弃疾明显对于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认识不足,虽然不久之后宋孝宗表现出来了北上伐金,光复旧土的雄心,但由于辛弃疾“归正人”的身份,即使辛弃疾卓有能力,却没有得到南宋朝廷真正的认可。因此辛弃疾终其一身官位也止于从四品龙图阁待制,几乎没有进入到权力核心。

隆兴元年(1163年)四月,刚即位的宋孝宗召回主战派代表张浚,并任命李显忠,邵宏渊等人在前线主持北伐。隆兴北伐在前期进展较为顺利,在后期由于李显忠,邵宏渊两人不和,导致生符离之败,南宋主和一派再度占据上风,宋金随达成了隆兴和议。

辛弃疾有收复北方的雄心壮志(却四十年壮志难酬)(6)

在符离之败后,辛弃疾提出了诸如《美芹十论》一系列言之有效的北伐建议,认为朝廷不能因为一次符离之败而动摇收复中原广大地区的意志。

乾道六年(1170年),辛弃疾又上《九议》,文中对金国内部的矛盾做了深刻的剖析,但是人微言轻的辛弃疾并没有引起朝廷的重视,在主和派的当政下,辛弃疾一直辗转于地方之中。

辛弃疾有收复北方的雄心壮志(却四十年壮志难酬)(7)

如“乾道四年,通判健康府”,“乾道六年,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等。而著名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就是写于此时,北伐无望,游子独自徘徊南方,流年如水,壮志成灰。最后英雄作古即使是栏杆拍遍,也无人理会。

三.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淳熙七年(1180年)年逾四十的辛弃疾因人弹劾罢官归隐,于是辛弃疾回到了带湖庄园并自号“稼轩居士”,从此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归隐,期间短暂的出仕过一段时间,但很快就重新隐居了。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执掌南宋大权的韩侂胄开始启用被冷藏的主战派官员,辛弃疾也得以任知绍兴府及浙江东路安抚使。当时已经六十四岁的辛弃疾并没有因为体弱多病而拒绝,而是慨然接受了这份任命。并在面见宋宁宗之时上书直言。

据《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记载:“安丰守厉仲方言淮北流民愿归附,会辛弃疾入见,言敌国必乱必亡,愿属元老大臣预为应变计”

辛弃疾有收复北方的雄心壮志(却四十年壮志难酬)(8)

辛弃疾的一番话给予了宋宁宗极大的信心,也直接推动了开禧北伐。但与韩侂胄的急于求成,希望速成的观点不同,辛弃疾认为金国目前虽然外有蒙古崛起,内有节度叛乱,北伐的时机已经具备。但是由于金国本身的军事实力依然强大,北伐依旧需要周密部署,缓缓而图,争取一战而成。但这种老成的方略并没有得到韩侂胄的认可,两人产生了极大的分歧。

开禧元年(1205年),辛弃疾出任军事重镇镇江。并于该地写下了千古流传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在上阕词中辛弃疾用孙权与刘裕的例子,表达了对北伐的美好祝愿,下阕又将韩侂胄主持的开禧北伐与刘义隆的元嘉北伐相比,隐射了韩侂胄似宋文帝,北伐筹备草率,用人不当。表达了自己对于北伐的担忧。最后又将自己比作廉颇,纵然年高依然可以为国建功。

辛弃疾有收复北方的雄心壮志(却四十年壮志难酬)(9)

但是辛弃疾终究还是连最后的机会都没有等到,由于辛弃疾的方略与韩侂胄相左,很快就被降为绍兴知府,远离了前线。而开禧北伐也因为太过仓促大败而回,南宋反而被割让了关外四郡。

韩侂胄为了摆脱战败的颓势,在初步控制局面后又将辛弃疾作为抗金的大旗扛了出来,并任命其为“枢秘都承旨”主持军事。但辛弃疾已经重病缠身,尚未赴任就与世长辞,甚至在死之前都在大呼“杀贼”。

四.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纵观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悲壮的色彩,少年名著,中年蹉跎,老年弥坚,却终究是壮志难酬。《中国通史》评价辛弃疾道:“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然而,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辛弃疾有收复北方的雄心壮志(却四十年壮志难酬)(10)

有人认为辛弃疾一生的污点就是附会了开禧北伐。如清代的李慈铭认为:“稼轩以附会开禧用兵,稍损名节......如闻三呼渡河声矣。”但以我个人的看法,却认为这恰恰是辛弃疾身上最令人崇敬的一点,他从来不是附会北伐,而是在用自己的余生去践行自己的信念。

辛弃疾有收复北方的雄心壮志(却四十年壮志难酬)(11)

于战略上,开禧年间的金国由于受到了铁木真统一蒙古的影响,北方已然不稳。南宋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如果能趁机击败金国,继而在蒙古未完全崛起前制衡其发展,有可能南宋的历史会是另一个样子。

但是历史没有如果,对于抗金收复北方故地,辛弃疾从来都是支持的,即使是在与韩侂胄意见相左后,辛弃疾依旧在做力所能及的努力,甚至弥留之际仍然不忘故土。正如脱脱评价辛弃疾:“古之君子,出处不齐,同归于是而已。”

辛弃疾一生少时,有勇有谋,纵横万军之中生擒敌将而归,可称“气吞万里如虎”;中年时呼吁北伐,致力光复,但“栏杆拍遍,无人会”;临到终老,即使华发已生,疾病缠身,依旧不改初衷,一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烈士暮年,壮心未已。秉正而行,允执厥中或许是辛弃疾一生最好的评价。

文献资料:《宋史-辛弃疾传》《美芹十论》《中国通史》《辛弃疾的军事思想初探》《从辛弃疾对开禧北伐的态度探究其生平》《略谈宋金战争的实质》《宋孝宗朝宋金关系研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