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文物商店(即墨博物馆镇馆之宝)

《妙法莲华经》又叫《法华经》,是大乘佛教初期经典之一,是佛祖释迦牟尼佛晚年在印度王舍城灵鷲山说经整理而成,是佛教精华著作之一,历代版本存世很多。

在即墨黄氏家庙准提庵中,曾藏有一部《妙法莲华经》,也就是平时所说的“法华经”,这部经书在1951年收入即墨文物管理部门。

即墨文物商店(即墨博物馆镇馆之宝)(1)

《妙法莲华经》是一部手写佛经,共七卷,卷轴装,六万余字,是国家一级文物,被誉为“国宝”和“稀世珍品”。这部经卷是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四川果州西充县抱戴里何子芝一家,为供养其亡母杨氏而修造的,明朝时,做过一次增补修缮。辗转流传至即墨,被准提庵收藏供奉。

即墨文物商店(即墨博物馆镇馆之宝)(2)

北宋金银书《妙法莲华经》共7卷,28品。全经均用宋代精制磁青纸书写,每张纸纵高30.5~31厘米,横宽51~52厘米,每卷用纸16.5~25张不等。各卷卷前均有金银泥绘制的经变画,每幅画用纸3张。部分经纸有银丝栏,框高22.5~23厘米。

即墨文物商店(即墨博物馆镇馆之宝)(3)

经文系用金银泥书写,楷书。经文书写工整,文字结构严谨,为宋代书法艺术精品。每纸书写26~33行,每行16~20字不等。凡经名及菩萨、如来、世尊诸佛名皆为金书,其余为银书。每卷经文开端的右上角书经名及序次,下书“后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第七卷卷尾有银书“庆历四年太岁甲申十二月戊子朔五日壬辰弟子何子芝造此经一部谨记”的题记。后又有金书“大明洪熙元年孟秋吉旦善人葛福诚重修补造毕”题记。

各卷卷前图画,一般包括护法神像、经变画、供养人像、如来说法图等部分。各幅画面均有文字榜题。经变画的榜题以简练的文字说明画的内容,各卷经变画内容与该卷各品经文内容相应。

即墨文物商店(即墨博物馆镇馆之宝)(4)

供养人像上方有题记,各卷略有不同。如第五卷以金银泥绘二女供养人肖像,上方金书题记:“果州西充县抱戴里弟子何子芝与同寿女弟子陈氏、长男文用、次男文祚、小男文一同造此经,愿长保安吉,供养亡过母亲杨氏。”如来说法图皆如来居中,并绘梵王、帝释、天王、菩萨、比丘弟子等。其中,如来、梵王、天王、菩萨为金面,余为银面。除第一卷外,各卷经文均按护法神像、经变画、供养人像、如来说法图、经变画、经文顺序接排。护法神像、如来说法图后所续一纸,以八宝杂花为地,间绘宝匣、宝龛各一,并有“大乘法宝”、“皇帝万万岁”、“仁宗御赞”牌记各一。

全部经卷俱经装裱,为卷轴装。包首用黄色及淡青色云纹绫,宽26~27厘米不等,内面为金色樗蒲纹印花绢,宽9~10厘米。各卷经首纸横宽26~27厘米,经尾纸横宽43~59厘米。木轴,平头。全部经卷以细白麻纸裱背。

即墨文物商店(即墨博物馆镇馆之宝)(5)

收藏这部佛经,即墨博物馆收藏六卷,即第一、二、三、四、五、七卷;第六卷收藏于胶州市博物馆。这部经卷为何由四川流传至山东即墨亦尚待考证。其收入文物管理部门的时间为1951年。同年,胶州专署派员到即墨调走文物32大箱,金银书《妙法莲华经》第六卷亦在其中。

即墨文物商店(即墨博物馆镇馆之宝)(6)

鉴定1986年8月上旬,著名文物鉴定专家史树青和刘光启于青岛讲学时,对该经进行了初步鉴定,共同认为:北宋时用金银写经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次空前发现,书写经文的磁青纸是宋代特制的名纸,这是今日能见到的最早、最精的制品,因而确认该经为一件国宝。应县博物馆和青岛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要求,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于1987年3月26日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行了北宋金银书画《妙法莲华经》鉴赏会。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启功、副主任委员史树青、刘巨成等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鉴赏。

鉴定结论为:《妙法莲华经》又称《法华经》,是大乘派佛教经典。这部金银书画作品,不但是研究北宋时期四川绘画和书法的代表作,对研究中国美术史、宗教史都具有重要价值,系稀世珍宝,为国家一级文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