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度为什么被称为民国奇人(民国第一奇人杨度有多奇)

(说历史的女人——第1345期)

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有所谓的奇人,但好多奇人其实都是有名无实或者徒有虚名的。而民国时有位高人,他博学多才,18岁中举,做过“帝王师”,救过袁世凯和孙中山,而且曾同梁启超、蔡锷和杜月笙等身份各异、主义不同的名流成为至交,堪称民国第一奇人。那么此人究竟是何方高人?他究竟有何历史功绩?最终的归宿如何?本期解读。

杨度为什么被称为民国奇人(民国第一奇人杨度有多奇)(1)

(一)出身虽贫寒,胸有奇志

此人叫杨度,他原名杨承瓒,字皙子;后改名度,别号虎公、虎禅,又号虎禅师、虎头陀、释虎等。虎者,山中之王也。仅从杨度的一系列别号中就可以窥见此人非同一般。杨度于1875年1月10日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姜畲(she)石塘村。中国近代史上,湖南出了很多名人,比如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黄兴、蔡锷、宋教仁等,而杨度也是湖南名人中的佼佼者。

杨度出身比较贫寒,尽管其祖父杨礼堂曾在湘军中任职(官至正四品都司衔),但其父杨懿生却是一个农民,为了谋生还当过吹鼓手。这还不说,杨度10岁时父亲便去世了,他只有和弟弟妹妹一起跟着伯父过活。所以杨度小时候还是过了一些苦日子的。好在伯父也在军中供职,才使杨度还能上得起学,有书可读。

杨度天赋异禀,书读得自然很好,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便考取了秀才。第二年,他18岁时又中了举,似乎仕途光明。但他在接着的会试中却不幸落第。不幸中也有幸,因为他在会试期间恰逢历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他也欣然响应,结识了梁启超等人。自此,他便同梁启超成为挚友,登上了历史舞台。

(二)结交梁启超,鼓吹立宪

杨度会试落地之后,拜著名学者王闿运为师。王闿运学识渊博,曾做过曾国藩的幕僚,门下弟子众多,如后来的戊戌六君子中的杨锐、刘光第,还有齐白石等。但王闿运尤其欣赏杨度,对之尽传其学。杨度也不辜负老师的期望,刻苦努力了三年,学到了王闿运的“绝活”,即为“帝王师”之术。这对杨度的一生影响很大。

后来因为时局的变化,杨度对新学也开始感兴趣。当谭嗣同、熊希龄、梁启超等在长沙办时务学堂时,杨度便去听课。自此,杨度和梁启超等人经常探讨学问,批评时政,纵论天下大事。

1902年,杨度留学日本,又与革命家黄兴结为至交。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能力往往受其朋友圈的影响,杨度跟梁启超、黄兴、谭嗣同这些人物交往,就意味着他本人的不同寻常。此时的杨度思想进步很快,成了一个激进分子。不久就和留日同乡杨笃生等创办爱国刊物《游学译编》,宣扬救国救民的道理;他也不断写文章发表在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上。

不久,杨度为了给《游学译编》筹备经费回国。时来运转,他被推荐入京参加新开的经济特科进士考试,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一等第二名。然而不幸的是,他被除名了。因为当时得第一名的是梁士诒,梁士诒因为戊戌变法等原因,得罪了慈禧太后,所以梁士诒被除名,杨度也受到牵连,且他曾有过攻击朝廷的言论,被弄了个莫须有的罪名,也被除名了;这还不说,他还被怀疑是革命党,不但官没有当成,还受到通缉。

所以杨度只好回家乡避风头。不久,杨度的机遇再次来了。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后名声大震;杨度也大受启发,遂作《湖南少年歌》一文,发表于梁启超的《新民丛报》,文中有几句话写得斗志昂扬:“若道中华国国亡,除非湖南人尽死。尽掷头颅不足痛,丝毫权利人休取!”这在当时大大振奋了民心。杨度凭此文名噪一时,同梁启超并称,时人有杨梁“二人相与,天下之至好也”的赞誉。

杨度为什么被称为民国奇人(民国第一奇人杨度有多奇)(2)

1904年,杨度再次到日本留学,转入日本法政大学,研究各国的宪政。自此他的思想开始全面接受宪政。此时他又结识了当时还是爱国学生的汪精卫,并同留日的蔡锷结为至交。蔡锷在休假日必到杨度家吃饭,二人的友谊被传为美谈。

1905年,杨度被选为留日学生总会干事长,后又被推举为留美、留日学生维护粤汉铁路代表团总代表。他带头请愿,要求废除中美粤汉铁路借款续约,发表《粤汉铁路议》等文,主张中国收回铁路权以维护国家主权。之后,他以总代表的身份回国拜见张之洞,得到张之洞的支持。不久粤汉铁路被清政府收回,杨度居功至伟,自此声望大增。

1906年,在内忧外患之下,清政府终于走上预备立宪的道路。杨度也迎来了他人生的再一次辉煌。当时清政府派出镇国公爱新觉罗·载泽、端方、徐世昌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继而又派熊希龄赴日请杨度和梁启超捉刀起草立宪报告。于是杨度写了《中国宪政大纲应吸收东西各国之所长》和《实行宪政程序》两文,梁启超写了《东西各国宪政之比较》一文。五位大臣将杨度和梁启超的文章加工、润色后,上呈慈禧。是年,清政府根据这个报告下诏预备立宪。

1906年9月1日,清廷正式下诏,确立君主立宪为国策。可以说,清政府能够下决心实现君主立宪制,在当时确实是一种极大的进步。因为赫赫有名的戊戌变法也是这个意图。因此,此次促进清政府立宪,杨度确实是立下“奇功”。

此后,杨度和梁启超抓住时机组织新政党,推动大清政治改革。两人频频会面或通信;与此同时,身怀政治抱负的熊希龄也到了日本,三人在神户进行商讨,把酝酿中的新政党命名为“宪政会”,预设本部于上海,由杨度出任干事长。初步讨论新党的纲领:尊崇皇室,扩张民权;巩固国防,奖励民业;要求善良之宪法,建设有责任之政府。

杨度于1907年又在日本东京自办了《中国新报》,任总编撰,拥有了自己主导的舆论阵地;又与陆鸿逵等人在东京组织“政俗调查会”,并自任会长。

1907年7月,杨度又发起成立了宪政讲习所,后更名为“宪政公会”,他上书清政府召开国会,并确立了公会的宗旨,即“确立君主立宪政体”。在杨度领导下,宪政公会的声势盛极一时。此时30刚出头的杨度可谓踌躇满志、意气风发。

不过在当时的中国,各种思潮和主义都开始走向历史舞台,一不小心,你可以成为领先潮流者,也有可能成为落伍者。而书生意气很重的杨度此时便陷入了极大的争议的漩涡,那便是同袁世凯的瓜葛。

(三)帮助袁世凯,做帝王师

杨度在自己的《中国新报》月刊上宣称“不谈革命,只言宪政”;他还发表了14万字的巨论《金铁主义》等文章,主张成立政党,召开国会,宣传君主立宪,声势日隆。此时中国的报界,杨度的《中国新报》和同盟会的《民报》以及梁启超的《新民丛报》几成三足鼎立之势。

1908年春,袁世凯、张之洞联合保荐杨度,说他“精通宪法,才堪大用”,进京出任宪政编查馆提调,候补四品(因他仅有举人功名)。袁世凯安排他在颐和园向皇亲贵族演说立宪精义,极力主张开设民选议院。

当时,清政府关于“立宪”的文件多出于杨度之手。此时朝廷要搞“法治”了,号召王公大臣都要学法,于是,杨度被委任为高级“讲师”,得以自由出入颐和园,为这些王公大臣们“恶补”法律常识。被当朝权贵们尊为老师,一时间杨度身价倍增。

1911年,清廷成立的“皇族内阁”中,杨度出任统计局局长。袁世凯对杨度有知遇之恩,杨度渐渐被对方“征服”,二人惺惺相惜,私交颇深,关系非同一般。杨度认定袁世凯就是他要找的有资格做帝王的“非常之人”,而他杨度本人就是辅助袁的“帝王师”。当摄政王载沣窥出袁世凯的野心,要杀袁世凯时,杨度竟拒不草诏,冒死相救。这也令袁世凯对之十分感激。

杨度为什么被称为民国奇人(民国第一奇人杨度有多奇)(3)

终于,武昌起义爆发后,杨度成为袁的幕僚,后又成为其内阁学部大臣。民国政府刚成立,中国形成南北对峙的政局。由于杨度与孙中山、黄兴和袁世凯都有密切关系,所以他便作为袁世凯的代表之一,负责南北调停。

民国三年(1914年),袁世凯解散国会后,杨度任参政院参政;1915年4月,杨度呈送《君宪救国论》,称“中国如不废共和,立君主,则强国无望,富国无望,立宪无望,终归于亡国而已,故以专制之权,行立宪之业,乃圣君英辟建立大功大业之极好机会。”深得袁世凯的赞许,称之为“至理名言”。

是年,杨度与孙毓筠、刘师培、严复等人共同组织筹安会,任理事长,主张君主立宪,为袁世凯称帝鼓吹。袁世凯对其恩宠有加,并亲自赐匾题字,称他为“旷代逸才”。1914年袁世凯颁布《中华民国约法》,1915年12月称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史称“洪宪帝制”。

但此时,民主共和已经是民心所向,故洪宪帝制一出台,便遭到全国上下的一致唾骂声讨。辅佐老袁称帝的杨度也在家乡被骂为汉奸。而此时,他的挚友梁启超则顺应时代潮流,主张共和,支持蔡锷发起护国运动,把矛头直接对准袁世凯和杨度。梁称杨度为“下贱无耻、蠕蠕而动的嬖人”(嬖人指皇帝宠幸的妃子和臣子)。

在全国的大势之下,做了83天皇帝的袁大头不得不宣布退位,最后郁闷而死。他临死前大呼:“杨度误我!”

但杨度还是磊磊胸怀,为老袁写下如此挽联:

共和误中国,中国不误共和,千载而还,再评此狱;

明公负洪宪,洪宪不负明公,九原可作,三复斯言。

杨度对袁世凯可谓忠心耿耿了。不过这也表明了他的君主立宪的政治立场。

后来国学大师章太炎论洪宪帝制失败之关键,有所谓三个人反对三个人的论断,其中首先就是梁启超反对杨度;黎元洪继任民国总统后,也发布了惩办帝制祸首的命令,杨度名列第一。可见杨度在袁世凯称帝中所起的作用之大。

袁世凯死后,杨度的帝王师之梦终结,他心灰意冷,踲入空门,在天津、青岛外国租界闭门学佛。他在佛学中重新思考人生、反省过去。以“虎禅师”为名写了不少论佛的文章。

经过一番反思,杨度终于有所醒悟。感到君主制已不可能再在中国立足了。1917年,张勋发动兵变,试图复辟,清廷邀请杨度入京,为复辟助力,杨度则断然拒绝,他声称:“度伤心绝望,更无救国之方。从此披发入山,不愿再闻世事。”

自此,杨度闭门学佛参禅。杨度可谓一个智者,学佛也很有一套,他认为禅的基本精神就是无我,提出了“无我主义”的“新佛教论”,名震佛界。

(四)帮助孙中山,不毁誓言

杨度这人其实很像他的挚友梁启超。梁启超也是在社会的进程中,不断纠正自己,从主张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他的政治思想和学术思想一直在更新变化。这在有些人看来是一种不坚定,没有操守,朝三暮四。但从另一方面看,这也许是他的聪明智慧之处。因为一个人的思想不可能开始就成型,他肯定受时代潮流的影响,关键在于他是不是逆时代潮流而动。当然时代潮流也未必就是真理。

杨度也是如此。这表现在他同孙中山先生的交往上。杨度当年在日本时就结识了孙中山,二人即成为至交(其实黄兴就是杨度介绍给孙中山认识的,孙黄二人的合作,杨度也是出了力的)。他们经常在一起谈论中国的革命问题,“聚议三日夜不歇,满汉中外,靡不备论;革保利弊,畅言无隐。”不过当时杨度坚决主张“君主立宪”,不赞成孙中山的革命思想。

不久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力邀杨度参加,但被他拒绝了。杨度坚持君主立宪救国的道路,他表示:“吾主君主立宪,吾事成,愿先生助我;先生号召民族革命,先生成,度当尽弃其主张,以助先生。努力国事,斯在今日,勿相妨也。”哥们,咱们还是各行其道吧,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不过杨度还是名如其人,十分大度,他跟孙中山承诺,咱们尽管各弄各的,但兄弟情义还在。若有一天,大哥弄成事了,小弟事败了,我放下我的主张去帮你;反之,小弟赢了,大哥也要助我啊!事是事,兄弟是兄弟。

果然义气。后来君主立宪失败后,杨度便放下自己的政治主张,逐渐转向民主共和。并且,后来他还真帮助或者说是救了孙中山一次。

1922年,陈炯明叛乱,炮轰总统府。孙中山陷入困局。杨度仗剑而出。他出任孙中山特使,施展了自己的纵横之术,游说曹锟,制止了军阀吴佩孚对陈炯明的援助(当时的曹锟和吴佩孚可是中国权势很大的人物),致使陈炯明陷入孤立,帮助孙中山度过了政治危机。为此,孙中山大赞杨度:“杨度可人,能履行政治家诺言”。

杨度也于当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国民党。孙中山特电告全党,称杨度“此次来归,志坚金石,幸勿以往见疑”。此后杨度在山东张宗昌那里策应过北伐,张宗昌对杨度也言听计从。

但3年之后,孙中山去世。国民党陷入乱局。老蒋和汪精卫开始迫害共产党,于是,杨度再次发生了思想上的转变。

(五)结交杜月笙,支持革命

杨度被人津津乐道的还有,他晚年同当时的上海滩青帮大佬杜月笙的交往。

杨度曾在上海通过孙中山认识了李大钊,开始和一些共产党员的交往,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后来他寓居上海,佯以卖字画为生,成为杜月笙门下“清客”,为共产党提供过不少情报。在1927年时,还设法营救过李大钊、成舍我等革命人士。

1928年,杨度加入中国互济会,捐助过一笔不菲的经费。1929年秋,杨度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由潘汉年介绍,伍豪(周恩来)批准,秘密入党。曾有人讥讽他是个政治投机分子,他驳道:“方今白色恐怖,云何投机?”

晚年的杨度同杜月笙成为至交,他认为杜月笙是侠而儒的人物:“予初闻杜君名,意为其人必武健壮烈,意气甚盛;及与之交,则谦抑山下,恂恂如儒者,不矜其善,不伐其能。人向往之,其德量使然也。”

1931年6月,杜月笙在浦东的家祠落成,杨度写了一篇《杜氏家祠记》作为贺礼。杜月笙也十分敬重杨度,对他的生活也十分关心,知他有鸦片瘾,特嘱人预备一副烟具,一张烟榻,好让他烟瘾犯时享用。

杨度晚年根据孙中山生前的建议,准备撰写《中国通史》,看来此人在学术上也十分了得。但他虽做了许多准备,并写好了大纲,终因身体原因,并没有完成这个任务。

杨度晚年积劳成疾,又有肺病、胃病,于1931年9月17日病逝于上海,享年56岁,也算是英年早逝。当时周恩来、潘汉年等前往吊唁。

杨度为什么被称为民国奇人(民国第一奇人杨度有多奇)(4)

​杨度一生虽短,但也足够轰轰烈烈了,真正能称为一个奇人。他结交了梁启超、蔡锷、孙中山、袁世凯甚至是杜月笙等人,其思想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再到共产主义,经过一系列蜕变,不要讥笑他“主义”不正,自始至终,他是走在为国为民的道路上的。民国奇人杨度的一生应该肯定。

(文/说历史的女人·冰岛啖冰)

参考资料:《杨度传》《杨度:民国第一奇人》《杨度:“君宪国师”的哀歌》《杨度宪政主张的正途与歧变》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