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女声莎拉布莱曼(天籁之声莎拉.布莱曼)

莎拉·布莱曼,英文姓名:SarahBrightman,1960年8月14日。出生于英国伦敦。在经典音乐剧《歌剧魅影》中担任主角。

形容莎拉·布莱曼的声音用得最多的词汇就是“天籁”。拥有银铃般的嗓音,歌声充满了个人特质,让人充满迷惑与想像,就像航行在海的水手听见萝蕾莱的吟唱般,成为一种方向感的依归,一种心灵折服的美声女神。

美国女声莎拉布莱曼(天籁之声莎拉.布莱曼)(1)

用天国般的声音引领每一双迷惘的耳朵渡过月光清澈的湖滨走入彼岸。梦幻般的空灵之声,在月光洒落时温暖绽放。让我们不禁好奇她的出身以及音乐成长背景。

父亲是位商人,母亲是舞蹈家。莎拉布莱曼的母亲从小就忘女成凤,带着她四处学习芭蕾、歌唱、表演,以及各种比赛,她也因此认识了众多古典作曲家的芭蕾音乐,而父母亲则喜欢听六十年代的重摇滚音乐。因此在两种音乐文化的冲击、交融下,奠下莎拉日后发展跨界音乐的基础。从小就到处比赛的莎拉,十三岁首度以音乐剧“我与亚伯特”登上舞台。二十岁的莎拉参加韦伯音乐剧“猫”的甄选,获得Jamima一角的演出,因此赢得韦伯高度的欣赏,两人更进一步在1984年韦伯生日时正式结婚。

丈夫安德鲁·劳埃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1948年3月22日生于英国伦敦,才华横溢的音乐剧作曲家。1981年,韦伯改编的音乐剧《猫》在英国伦敦的“新伦敦剧院”首演。截至1996年1月《猫》成为伦敦西区和纽约百老汇连续演出场次最多的音乐剧。截至1995年9月,《猫》在全世界的总收入超过20亿美元。

美国女声莎拉布莱曼(天籁之声莎拉.布莱曼)(2)

与韦伯结婚后,在老公强力的音乐支持下,莎拉的演唱事业平步青云,1986年虽然以“歌剧魅影”攀上高峰,但是之后的“爱的观点”却票房不佳,不久后的1990年两人就宣告离婚。

离开韦伯之后,莎拉虽然更为自由但是却顿失强大的表演发展相关资源,她尝试与音乐剧相关的舞台剧、电影演出,但是效果都不好,最后终于才确定发展“歌手”路线。

而此时她的男友,也就是“谜”(Enigma)合唱团的创始团员法兰克彼得森(FrankPeterson),开始担任她的唱片制作人,为她制作了“Dive”“Fly”“Eden”、“TimetoSayGoodbye”等专辑,

其中兼具古典与流行唱法的“TimetoSayGoodbye”,更是为她找到了事业第二春,在1997年全球狂卖两百五十万张,在台销售也超过二十五万张。而“月光女神”、“精选韦伯音乐剧”在台销售量也都超过十万张以上。

美国女声莎拉布莱曼(天籁之声莎拉.布莱曼)(3)

莎拉·布莱曼用她自己独特的声音将艺术歌曲与大众拉近了距离,莎拉·布莱曼就是一个勇于打破音乐分类的先驱之声。她有着极具个人气质的声线——虚幻、空灵、纯净,时而清新,时而高亢,用声音带领她的乐迷逃离烦闷与躁动。

音乐圈要是少了她发声,就像森林里少掉了最会唱歌的那只黄莺,将是乐迷最大的遗憾。在众多美声演唱家中,莎拉.布莱漫无疑是最得天独厚的一位,除了具备天生的纯净无瑕音质外,还具备融合各领域音乐的视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