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县旧州镇过岭头节(岭头节将到之际)

旧时,灵山县每年有10多个传统节日,至今大多数的节日不仅保留,而且过得比过去健 康、热闹,显得更有生气。

灵山县旧州镇过岭头节(岭头节将到之际)(1)

春 节

正月初一至十五为春节。从农历十二月最后一日晚上零时起,视为交春岁之时,各家燃放鞭炮以示庆贺,谓之送 旧迎新。90年代开始,人民生活提高了,燃放鞭炮、烟花几乎绵延到天明。 正月初一日,是一年之大节,俗称大年初一。这天一大早,妇女拿着纸钱、线香抢先到 河边或井边挑回新水,以示吉利接福;还到别人地里拔几蔸葱蒜叫“偷青”,以图吉利和孩 子“聪明”。有的地方,男的则拿着一把锹到田间行一行,象征人勤春早,预祝今年丰收。 到了“半朝”时候,全家人一起吃糖水汤圆。大年初一这天,兄弟、叔伯、婶母、姐妹、亲朋好友相见,必笑脸相迎,互相祝贺、拜 年,“恭喜发财”、 “一年胜过一年”的恭贺声不断;同时小孩抢着给长辈贺岁,长辈非 常高兴,并对儿孙辈说: “快高快大”、 “聪明伶俐”,还送给利市钱,灵山县人俗称 “沙牯钱”。 这天禁忌粗言俗语,禁忌做不吉祥的事和妄说令人不愉快的话。同时禁忌杀牲,一般以 素食为主,或煎大粽,炒粉利,或吃年卅晚余下的菜。 初二这天,? 大阉鸡,菜肴异常丰盛。虽已分炊之兄弟子侄,此时也会合席欢聚。这天 有些新婚夫妇回娘家拜年,其余亲戚在初四或初六来拜年,非常热闹。初一、初二一般不扫 地,初三日打扫清洁,将所清理的垃圾和扫帚送到村边路旁烧掉,俗称“送穷鬼”。

春节期间,还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一般有舞狮、舞龙、舞白鹤;有的地方还演大 戏、唱春牛;还有打球、拔河、赛跑、放电影等。通过这些活动,使欢庆气氛更为浓厚,节 日更为热闹。由于春节时间较长,农家男主人一般修整犁耙, “一年之计在于春”,考虑 何时浸种、种作物、管理果树。

灵山县旧州镇过岭头节(岭头节将到之际)(2)

元宵节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这天前后,本地民俗有“挂灯”习惯。旧时,生男孩才“挂灯”, 生女孩不能“挂灯”,还要为人家搭“灯棚”,希望来年得生“贵子”。挂灯当天,饮挂灯 酒,以示庆祝。这种重男轻女的陋习,现在已不存在了。元宵习惯上吃汤圆、杀鸡宰鸭,全 家人高高兴兴再吃一餐。元宵一过,春节已尽,人们又精力旺盛地投入到各自的工作中去。

春社日 农历二月初二为春社日,传说是土地公(社公)的生日,旧时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的节日。这天各家凑钱在社坛宰猪供社神,祭祀土地公,名曰“祭社”、“许福”。祭毕聚 餐,吃毕分社肉。 在聚餐酒席上,有的地方由值年的“主头”总结一年来村禁公约的执行情况,并由大家 修改新一年的村禁公约,以及讨论本村应兴应革的事宜。80年代,这项内容已被基层组织主 持制订的村规民约所代替。

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日,旧时县内有的地方家家户户用枫叶染糯米煮饭,叫乌米饭,有的还做 成黑、红、黄、紫、白等五色糯米饭,用以宴请和分送亲友,吃起来有一股香味。是日还以 枫叶插在大门的两旁,以图吉利。 三月三这天,县内不少地方扫墓,不一定在清明节。这个节日,县内壮族人民过得比较 隆重。

灵山县旧州镇过岭头节(岭头节将到之际)(3)

清明节 县内的清明节,过去和现在都很重视。 旧时,同村同姓的人在这天用“公偿田”的积蓄,不够的各家又再凑钱,杀猪、杀鹅、 杀鸡,煮糯米饭,蒸发糕。带着纸钱、线香、腊烛、鞭炮,担着鸡、鹅、糯米饭、发糕、饼 食等,几十人乃至百人,男男女女、老老幼幼去祭拜祖坟,谓之拜山、扫山或扫墓。到了墓 地之后,先铲除周围杂草,整好坟墓,然后拿出东西祭拜。一般先小孩祭拜,继而妇女,后 到男人,最后燃放鞭炮。 集中拜了最老的祖山之后,再分成几队去拜其它祖山。分散去拜的一般都较远,所以拜 完之后肚子也饿了,往往就在坟前,各人拿出自备的小刀,割“白切肉”沾盐来吃,还吃甜、 咸糯米饭和发糕,别有一番情趣。此时如果有陌生人经过,也叫他一起吃,不分彼此,已成 习惯。要是附近的小孩来,还分给他们糯米饭、发糕。你不分给他们,他们往往高唱滚瓜烂 熟的歌谣: “拜山不分球(球,是“团”之意,即揉成一团的糯米饭),转脚倒坟头。”小 孩天真烂漫,得了一团糯米饭,又有发糕等,便高高兴兴地走了,真乃野趣横生!

解放前,县内某些地方有“联宗拜山”(联宗祭祖)的现象。解放后几近绝迹,但现在有 些地方又死灰复燃了。这种同姓同宗的联宗拜山,人们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坟地,弊端多,害 处大,有时为了坟场地界,为了砍一棵树,往往造成纠纷,处理不当,甚至会发生冲突、械 斗。解放后,中共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领导都率领干部职工、学校师生,在清明节前后去扫 烈士墓、瞻仰烈士纪念碑、凭吊烈士、默哀和献花圈,表示继承烈士的遗志。

四月八

农历四月初八日,一般吃糯米糍粑。这天为俗佛节,相传是敷佑冯三界神诞日。冯三界 曾嘱:“是日百草可食,唯风吹不动者不能食耳。”(其实是日并不是百草可食)。是日,灵 山县人多采金银花、青艾等煮熟捣烂,掺上糯米粉、糖做成糍粑来吃。传说吃了这种糍粑, 能去疾病,健身体。此日又说是牛魔王的生日,称“牛节”,因此这天农家一般不役牛、打 牛、喝斥牛,有的还给牛吃粥水和精饲料,以此给牛做生日。

五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五月节,又叫端午节、端阳节。这天各家以菖蒲、艾叶、大丹花等插于 大门左右,还以雄黄、艾叶浸酒,洒于房屋内外,以祛邪除病,驱蛇除虫,有的人家还以菖 蒲、艾叶等烧水洗身,以驱除疾病和解暑,还给小孩挂上香包。

五月节,除加菜过节外,本地最大的特点是包灰水粽(又称凉粽)来吃。先在山上选些寄 生茶,烧成灰,用清水过滤成碱水,再将碱水浸泡糯米,以甜竹叶或观音竹叶包裹煮熟,成 为直径约一寸、长约六七寸的长条的灰水粽。吃时解开粽叶,但见色黄透明,用蜜糖或白糖、 黄糖分别煮成糖油淋食,其味道嫩滑可口,是很好的解暑食品。

六月六

农历六月初六为天祈节,又为花林圣母神日。有的地方在这天宰猪、牛、鸡以祭神,宴 请宾客,以预祝五谷丰登。这个节日瑶族过得比较隆重。民间还有“六月六晒衣服”的习惯, 在这天将衣服、书籍放在阳光下曝晒,以消灭病菌和蠹虫。

七月七

农历七月初七为“七夕”之日,是流传民间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会之期。城镇中的妇 女惯于在这天结拜姐妹,老人则在晚上向青年、小孩讲述牛郎织女纯朴动人的爱情故事。

过去两地分居的夫妇,曾美其名为“牛郎织女”,意为不能天天相守在一起,要在节假 日才能团聚。80年代后,县内非常关心夫妇两地分居的问题,尽量把两地分居的夫妇调近。 所以,青年人无须担心结婚后再有“牛郎织女”的新故事。

七月十四

农历七月十五日是我国民间的中元节,岭南一带叫“鬼节”。然而相沿至今的中元节, 却是七月十四日,这是为什么呢? 据《大藏经》中的神话传说“目连救母”的故事所缘起, 因而中元节亦称“目连节”。说的是七月十四日前一旬,大开鬼门关,倘有去世满百日之家, 多在旬内焚冥镪、烧纸衣、烧纸船致祭以飧死者。富裕之家,更延佛道打斋醮以超度亡魂, 名曰:“目连斋”,这些都是流传下来的迷信传说和活动。

这天几乎家家户户都吃节,一般宰鸭、榨米粉等。这节过去一般食“晏昼”,故有“冬 朝年夜七月十四晏”之说,虽说是食晏,实际一般到下午三四时才食。食后妇女到田头淋淋 菜,男的去看看田水。到傍晚时,各人再吃一点余下的饭菜。

解放后,烧冥衣、冥鞋的习俗已减少,但食节照旧,因为七月十四日前后,农家收割完 早稻、接着又插完晚造秧,是农家在一年中最忙、最辛苦的一个月,加上此时又是早禾鸭大 量上市,所以各家都食节。

中秋节

俗话说,农历八月十五月儿圆。这时秋高气爽,天高云淡,透过如洗的夜空,会看到一 轮皎洁的明月;有时也会出现“八月十五云遮月”的夜景,也别有一番情趣。

中秋节也叫团圆节,其风俗习惯是吃月饼。古往今来,县内的人总是将八月十五的月亮 同香甜宜人的月饼相提并论。月饼的图案设计也成了人们各种希望的寄托,如嫦娥奔月、喜 鹊登枝、五谷丰登等,是人们希望合家欢乐、团团圆圆、生活象月饼一样甜美。所以过中秋 节,县内各家各户都准备有各式各样的月饼,此外还准备有柚子、雪梨、苹果、香蕉、花生 等,应有尽有。待到“八月十五月亮上了柳梢头”之后,全家人团团围坐,吃果尝饼,品茶 赏月。

岭头节

岭头节又叫“跳岭头”,一般在农历八~九月之间,是县内民间一个节日。这个节日来 客特别多,因为有“跳岭头”(见《文化志》“跳岭头”)看,所以来客中牵男带女,老老幼 幼,非常热闹。

这个节日食物很多,水果有柚子、沙梨、柿子、香蕉等,点心类有榨米粉、炊卷粉;菜 肴有鹅、鸭、鸡,但以牛肉为主。解放前,几户、或十几户人往往联合剥一头牛,然后按份 数分肉。

岭头节有个小吃最为出名, 叫“牛红生”,一般在饮酒、食饭前吃的。它的主料有:牛 肉、牛百叶、牛肚纲等切成丝,牛红切成方块,分量较多,配料有一些绿豆芽、南粉、金菜 等,然后把不同的原料放进开水镬内来烹制,看准火候,待牛红煮到九成熟时,马上舀入一 个钵,上席时牛红刚刚熟,再撒上炒过研碎的花生,吃起来真是味道浓郁而鲜美,脆滑可口, 使人颊齿留香,回味无穷!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过去有“重阳登高”之俗,有闲阶层、文人学士往往三五好 友乘兴登高赏秋,赋诗抒怀。农家则习惯酿甜酒来食。过去有的家庭还吃“重阳节”,而太 平、沙坪一带则在这天进行扫墓。重阳节也叫老人节。

重九登高渐成习惯,不论年龄,也找适合自身的地方去登高。青年力气充足,自然登高 越高越好。不少中小学在重阳这天组织学生登高、郊游。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旅游业蓬勃发展,县内及北海、合 浦、钦州、浦北等地的热心登高者,纷纷乘车来灵山登六峰山、游三海岩。重九前一晚,他 们捷足先登,上山过夜,占据好的位置,以便第二天更好瞭望和活动。重九这天,六峰山上 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人数之多,为一年节气中之最。有鉴于此,中共灵山县委、县人民政 府、城建、公安派出所以及六峰公园的领导和工作人员,都采取非常的措施,以维持游览秩 序和确保游人的安全。

每年的重阳敬老节,各乡镇村都开展慰问老人活动,弘扬民族美德,值得提倡。

冬 至

农历十一月冬至。那时晚造收割已完、冬种也已基本完成,正是农家比较闲暇的时日, 因此他们要在冬至节好好食一餐。民间有“冬至大过年”的说法,于是在冬至日,家家户户 过节, 有的做糯米汤圆、 糕? ,有的包粽等,至于鸡、鸭、鱼、肉就不在话下了,名曰: “食冬”。

小 年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俗称“小年”。传说这一天灶公上天堂,向玉皇大帝禀报民间诸 事,至除夕方回。

从这天到年卅晚这几天中,许多家庭动土兴工,捡屋修墙,整理火灶,打扫房屋内外, 搞好环境卫生,力求整洁迎新春,所以也叫“扫屋日”。

从小年到除夕,各家的主妇陆续忙于包大粽、做印饼、烙烧饼、做粉利、蒸年糕等,男 主人则要赶圩办年货。

除 夕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为除夕、除岁,俗称年卅晚、年卅夜、年夜等。

当日各家各户贴春联、神位,还在米缸、谷箩、果木、竹林、牛栏、猪栏、鸡舍等贴上 红纸,以示吉利和喜庆。旧时的春联大多是“桃符更新正气驱邪气,春光伊始来年胜去年” 这一类内容;继而是“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 “山舞银蛇梅开北国,原驰骏马春报 南疆”;再而是“布谷鸣春人勤物阜,瑞狮舞彩国富年丰”、 “改革浪潮催四化,开放政 策喜万家”等内容,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歌颂人勤春早发家致富的新篇 章,歌颂改革开放以来人欢马叫的新业绩。横批有“人勤春早”、“大展鸿图”、“发家致 富”、“大好春光”等。还有不少家庭依旧俗贴门神,如贴关羽、张飞、秦琼、尉迟恭等历 史上骁勇善战的武将画像,意在驱邪恶、镇妖魔。

是日,家中有外出工作的,早就忙着乘车、搭船、坐飞机,穿州过省,马不停蹄地赶回 家过年,与家人欢聚一堂,吃年夜团圆饭。

年夜团圆饭,各家都力尽所能,菜肴最为丰盛,各种各样,应有尽有,一来是合家难得 的团圆饭,二来一年将尽应好好酬劳,三是预祝明年行好运。所以年夜这餐,旧时穷人再穷, 也要吃饭,甚至也要吃好。此外,有条件的人家,年夜都准备有鱼,而且菜肴吃不完,以示 一年中收支“有余”。故过去县内有谚云:“穷人望过年”,此话不假。

吃完团圆饭之后,家庭主妇就着手炖大粽,往往在炖十几个小时才熟透。这时主妇就饶 有兴趣地哄逗小孩,说年卅晚半夜“老鼠嫁女”也像人间嫁女一样,老鼠有抬花轿的,有扛 彩旗的,有扛酒肉杠的……热热闹闹,还有吹笛、打鼓的,从屋阶墙边走过,尾咬尾前进, 劝小孩不要早睡,等到半夜看“老鼠嫁女”云云。小孩信以为真,提醒精神准备看“老鼠嫁 女”。一会儿,小孩便追问老鼠嫁女未? 还未回答他却已依偎在母亲怀抱呼呼入睡了。此时 大粽也炖熟了,母亲便抱起小孩回房睡觉。等到第二天年初一,小孩抬头问母亲: “昨夜 老鼠嫁女未? ”母亲还是一本正经地回答: “你早睡着了,老鼠嫁女你看不到了,等今年 年卅晚再看吧! ”母亲们年复一年如此对小孩说,可从来谁也没看见过“老鼠嫁女”。等到 小孩长大了,才知道这是个古老的、有趣的而实际并不存在的传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