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读不懂王二小应该移出课本吗(小学生读不懂王二小应该移出课本)

近些年来,为何适应社会的发展,相关教育部门对教材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革,很多人也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一位安徽的教育工作者在2013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直言《王二小》不该列入小学一年级教材。

他给出的理由是对于王二小将敌人带到八路军的埋伏圈,敌人恼羞成怒,杀害了王二小这样的故事情节,是让小学生直面王二小的牺牲,实在是有些残忍。

小学生读不懂王二小应该移出课本吗(小学生读不懂王二小应该移出课本)(1)

而且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距离现在已经70多年,显然不是孩子们熟悉的时代背景,其中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词汇,比如 “儿童团”“放哨”“八路军”“扫荡”等词汇,让学生难于理解。

该作者还认为,在和平年代,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未免太狭隘,容易造成“仇恨教育”,对学生现实生活产生不了积极的意义,因此,他认为《王二小》应该被移出教材。

实际上,这样的声音并非孤立的,还有学者认为,让一个孩子去为八路军放哨,最后被日军杀害,是“不人道的”,而且不利于中日友好的国际关系。

除此之外,还有人质疑王二小事迹的真实性,认为王小二是一个传说中的英雄形象。

这当然是无稽之谈,所以,首先我们应该搞清楚,王小二究竟是谁?他到底值不值得歌颂?

许多人对王二小的印象,是源于一首叫作《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抗战经典少儿歌曲。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日报》刊登了这首歌曲,感人肺腑的歌词“牛二还在山上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

质朴的歌词,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塑造了一位将日寇引入我军包围圈而牺牲的英雄少年,歌曲从此被广泛传唱,感动了几代人。

由于歌词比较简短,人们也一直好奇,历史上到底有没有王二小这个人?

小学生读不懂王二小应该移出课本吗(小学生读不懂王二小应该移出课本)(2)

在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史学工作者的挖掘和深究,大家发现了至少四位“王二小”的少年英雄。

原型一,河北顺平县“王二小”王璞

王璞生活在一个抗日家庭,他父亲很早就加入了共产党,王璞自小就参加了儿童团,经常带领小伙伴们站岗、放哨,并给八路军送信。

在王璞11岁那年,就被选为野场村儿童团团长。

1943年5月,侵华日军出动重兵对河北顺平县一带进行全面大扫荡,在5月7日包围了野场村,包括年仅14岁的王璞在内的100多名村民被带到一块田地里。

日军让他们说出八路军存放物资的地点,小王璞冲敌人喊道:“我们村小,什么也没有。”

敌人立刻把他从人群中拖了出来,让他指认八路军和村干部,小王璞并不配合,日军恼羞成怒,把刀架到他的脖子上,对其进行恐吓,小王璞并不畏惧死亡,反而用洪亮的声音大喊道:“老子就是死也不当汉奸。”

群众也为小王璞的精神所感动,118位村民无一人投降,穷凶极恶的日军侵略者用机枪向人群扫射,包括王璞在内的118名村民,这就是惨绝人寰的“野场惨案”。

小学生读不懂王二小应该移出课本吗(小学生读不懂王二小应该移出课本)(3)

王璞后来被授予“抗日小英雄”的称号,由于他本身姓王,又是儿童团团长,所以很多人都认为他是“王二小”。

原型二,河北行唐县“王二小”张六子

张六子是河北行唐县上方村人,在当地成立儿童团的时候,他是第一个报名参加儿童团的孩子。

1943年2月7日清晨,日本侵略军包围了上方村,妄图将我驻扎在这里的八路军、后方机关一网打尽,并把藏在这里的粮食抢走。

14岁的儿童团成员张六子积极帮助部队和群众转移,自己却被日军捉住了。

当时日军以为从一个小孩子口里得知八路军的去向是很容易的事情,便采取恫吓的方式询问:“干部们是谁?都藏到哪里去了?”

张六子歪着脑袋说:“什么是干部?”

敌人知道张六子不肯说实话,就用枪托把他狠狠地打了一下说:“八路军和公粮窖在哪里?不说就打死你!”

面对敌人的恐吓,张六子直接回答说:“不知道!”

敌人于是将张六子五花大绑到一棵树上,然后对其进行严刑拷打,甚至点着柴火来烧张六子,面对敌人一遍一遍地拷问,张六子只一口咬定三个字“不知道!”

小学生读不懂王二小应该移出课本吗(小学生读不懂王二小应该移出课本)(4)

敌人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用石头砸向他的脑袋,小英雄张六子英勇就义,年仅14岁,人们把他称作“行唐县的王二小”。

原型三,河北涞源县“王二小”王禾

河北涞源县上庄村的王禾自小就是一个孤儿,一直以讨饭为生,后来听说插箭岭南边靠近抗日根据地,到这里能吃上饭,他便逃荒来到了这里。

在与抗日军民的接触中,小小年纪的王禾逐渐懂得了抗日的道理,并参加了抗日儿童团。

王禾经常放着牛在山坡上为八路军站岗放哨,抽空还给八路军割草、送军鞋、送信,为抗日做了许多工作 。

1942年秋,日军到涞源县“扫荡”,在山口迷了路,敌人见王禾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禾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战斗打响后,敌人才知道上了当,气急败坏之下,就将刺刀刺向王禾的胸膛。

八路军全歼此股日寇后,发现王禾还活着,大家立刻把王禾和两名受伤的八路军战士一起送到刘家庄,因伤重无治,牺牲了。王禾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刘家庄的山坡上。

时任涞源县青年救助会干部张士奎同志得到这个消息后,立马报道给了边区青救会,《晋察冀日报》上发表了这条消息。

原型四,河北平山县“王二小”闫富华

闫富华出生于河北平山县滚龙沟村,滚龙沟地区沟壑纵横,十分隐蔽,曾是党中央的后方机关《晋察冀日报》社和新华电台的驻地。

小学生读不懂王二小应该移出课本吗(小学生读不懂王二小应该移出课本)(5)

抗日儿童团

闫富华是该村抗日儿童团团长,平时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八路军站岗放哨并送信,对于报社人员都住在哪一家,儿童团成员都是知道的。

1941年9月16日,日寇向《晋察冀日报》编辑部和印刷厂所在的滚龙沟发动突然袭击,在走到村子附近的时候,遇到正在放哨的闫富华,敌人便逼问他八路军在什么地方,并让他带路。

闫富华之所以没有逃跑,是因为他知道当时负责保卫报社的战士们就在附近设伏,为给报社同志和村里老百姓的转移争取时间,王二小就在山里兜圈子,最后才将敌人带到二道泉山顶,当他想拉起一个日寇一块跳崖时,被另一个日寇用刺刀从后背刺死,摔落悬崖……

在四个版本中,涞源县的王禾与平山县的闫富华事迹较为相近,并且有诸多史料和实际物品证明。

到底哪一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王二小”呢?

《歌唱二小放牛郎》的词作者方冰面对坊间的疑问,在1995年写过一篇名为“《歌唱二小放牛郎》故事歌曲的产生”一文,在文章中,方冰表明王二小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他们都叫“王二小”。

在1941年日军的“扫荡”,持续了将近半年的时间,在反扫荡中,冀中的老百姓为了对付敌人,保护自己,发明了一种“消息树”,把树种在山头上,当树是立着的时候就说明一切正常,当消息树倒下的时候,就说明有敌情了,村里的人要赶快转移。

小学生读不懂王二小应该移出课本吗(小学生读不懂王二小应该移出课本)(6)

负责看护消息树的,通常都是村子里放牧的小孩,他们大多都加入了儿童团,帮助八路军传递消息。

儿童团主要是在全国各地的党组织和青救会的指导下成立的,现在的孩子可能会对儿童团产生陌生,实际上儿童团就是后来的少先队,愿意为党和人民贡献自己力量的少年儿童可以加入儿童团,负担站岗、放哨、送信等力所能及的任务。

在日军冀中“扫荡”的背景下,儿童团展开了“五不运动”:不给敌人带路、不给敌人送信、不吃敌人的糖、不念敌人的书、不告诉敌人藏粮的地方。

那些说着要把《王二小》移出课本的人口口声声说着,战争与儿童无关,把儿童带入到战争中来是不人道的,那么发起侵略战争,肆意杀害儿童,又是人道的吗?

在亡国灭种的反侵略战争中,不论男女老幼,只要不愿意做亡国奴的人,都应竭尽所能来保家卫国,“王二小”们在做的就是这样的事情,因为他们年纪小,并且承担了和成年人一样的重担,所以他们身上的英雄色彩更为浓厚。

在敌后工作的方冰和李劫夫打算写一个故事歌来歌颂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英雄。

方冰便根据儿童团为保护根据地,与日军周旋的事迹,写下了《歌唱二小放牛郎》的词,李劫夫不久后谱好了曲。

这首少儿歌曲立刻传播开来,对敌后的对敌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方冰之所以将故事歌中的主人公取名为“王二小”,是因为当时北方很多农村将第二个儿子统称为“二小”,而“王”姓是大姓,更具有普遍性。

小学生读不懂王二小应该移出课本吗(小学生读不懂王二小应该移出课本)(7)

方冰是希望“王二小”的名字,让更多人有代入感,事实证明,这种创作手法是成功的。

但是我们应该知道的是,每一个“王二小”都是真实存在的,不能因为歌曲创作以谁为原型,就去否定其他“王二小”的存在。

将每一个“王二小”的故事讲述出来,才是迫切的,这样的工作,其实一直有人在做,“王二小”原型之一闫富华的战友史林山,在2015年9月4日在央视开学第一课讲台上,含泪向全国小朋友讲述了“王二小”的故事。

史林山是闫富华小英雄牺牲时的目击者,在闫富华牺牲后,他就一直向别人传送他的事迹。

当时闫富华只有13岁,史林山12岁,因闫富华在家中排名第二,大家都叫他二小,闫富华家里很穷,在村子里吃百家饭,经常到史林山家吃饭,因此史林山叫他二哥。

在鬼子扫荡期间,闫富华与史林山负责巡逻,在出事那天,闫富华与史林山看到山上的消息树倒了,知道是鬼子快要进村了。

闫富华就对史林山说:“五祥,你赶紧去报社报信。”

史林山问道:“二哥,那你怎么办?”

闫富华说:“你别管俺,俺再看看鬼子朝哪个方向走。”

见史林山还不肯动,又补充道:“你报信后和大伙一块跑,不要回来了。”

小学生读不懂王二小应该移出课本吗(小学生读不懂王二小应该移出课本)(8)

史林山将消息传递给报社后,他心里惦记着闫富华,就跑到对面的山崖上,往沟里看。

正好看到闫富华正在山沟里绕弯子,绕来绕去上了二道泉山顶,史林山藏在半山腰一个很浅的山洞里,看见鬼子再打闫富华,闫富华不说话,只是摇头,史林山知道鬼子是在问闫富华村里八路军的下落。

忽然,闫富华俯下身,想把前面的一个鬼子顶下悬崖,被后面的鬼子举起刺刀,一下子把闫富华挑了下去,史林山在洞里远远地看着,不敢哭出声来。

鬼子被闫富华带到这里,没有带路的连回去都费劲,更别提去“扫荡”了,只好垂头丧气地撤退了。

到傍晚时,报社和村里的人才知道闫富华牺牲的消息,在山谷里找到闫富华的遗体,然后给埋了起来。

闫富华的父母得知这个噩耗后悲痛欲绝,他们育有三个孩子,大儿子和三儿子都夭折了,只剩下闫富华这一个二小,却被鬼子杀害了,两口子受不了这样的打击,很快就相继离开人世。

闫富华的牺牲给史林山带来很大的冲击,自此以后,史林山便以闫富华为榜样,后来也成为儿童团团长,继续完成闫富华没有完成的事业。

史林山在此以后,一直守护着闫富华的墓地,每隔一段时间就去墓前看看,跟他的“二哥”说说话,讲革命胜利后,人民都过上了好日子,孩子们都坐在课堂里读书,再也不用上山放牛,再也不会被敌人残害……

小学生读不懂王二小应该移出课本吗(小学生读不懂王二小应该移出课本)(9)

在史林山的推动下,1960年,村里建了一个用来纪念闫富华的史馆。

因为闫富华与王二小的故事极为相似,后来一些史学工作者在寻找“王二小”的原型时,找到了这里,犹豫闫富华的事迹和“王二小”的故事极其相似,很可能是“王二小”的创作原型,因此很快传播开来。

2015年9月3日上午,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9周年大阅兵上,史林山作为抗战老同志乘车方队的一员,乘车徐徐驶过天安门,接受检阅。

当时老人十分激动,他首先想到的就是闫富华,他说“如果二哥活着,参加阅兵的该是他,这份殊荣该给二哥。”

在阅兵现场,史林山看到解放军的先进武器装备,感慨道:“70年前,我们武器装备落后,别说飞机大炮,就是一人一支枪都不够,有的战士只能拿着大刀杀敌。现在我们国家今非昔比,真正强大了,这是一个老兵的骄傲,也是一个民族的骄傲。”

在央视开学第一课讲台上,86岁的史林山说道:“我还活着,二哥已经成了历史,但是二哥是不朽的,二哥永远停留在了13岁,但是他13岁的身躯就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真不知道那些说《王二小》的故事背景久远,因此要把这篇课文从教材中移出,那就真的是忘记历史的行为。

小学生读不懂王二小应该移出课本吗(小学生读不懂王二小应该移出课本)(10)

现在的学生不愁吃,不愁穿,上学放学有人接送,任谁也不能欺负,也都很聪明,怎么就会读不懂一篇课文?

不懂“儿童团”就给他们讲少先队,讲脖子上的红领巾;

不懂“八路军”就给他们讲解放军,讲保家卫国的战士;

什么不懂就讲什么,也许小时候不懂,长大后也会懂,总有一天他们会懂得,他们能够有今日的幸福生活,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像“王二小”这样英雄拿生命换来的。

根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在抗战期间,有资料记载的,光是河北省被日军杀害的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就多达4144人,其中有很多是像“王二小”一样抗日小英雄。

牺牲的小英雄们也是十几岁的年纪,却已经能够保家卫国了出自己的一份力,为什么我们会担心自己的孩子读不懂一篇只有百十来字的课文?

教育改革的目标应当体现出时代的要求,但是首先要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值得欣慰的是,对于这些人士的看法,并没有被教育部门采纳,根据教育部2016年公布的《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中,修订的各版本中,将体现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小英雄王二小》等课文得以保留,爱国永远不应过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