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特级教师教学实录(统编版离骚创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屈原的生平思想,了解“楚辞体”特征和《离骚》历史地位;反复诵读,背诵诗歌。

2.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节选部分表现的诗人洁身自好、坚持正道的高尚节操;理解诗歌的艺术技巧。

3.审美鉴赏与创造:反复诵读,鉴赏重点句子,理解并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屈原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背诵;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洁身自好、坚持正道的高尚节操。

2.诗中的生僻字词;理解抒情主人公形象和诗中独特的比喻艺术,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教学方法】

诵读法、体悟法、点拨讨论法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材与学情分析】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作品,与《诗经》并驾齐驱,其浪漫抒情的表现手法及其所体现的屈原之忧国忧民的政治情怀对学生学习后面的古代诗词都有较大的铺垫作用。《离骚》是我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篇幅长不说,诗句也很长。这还不算,《离骚》里面还出现了大量的楚国方言,还有楚国特有的物产,加之辞藻瑰丽,充满神话想象,大量运用象征手法,会让人产生一种畏惧感。

高一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太好,主要表现在对语文学科重视不够,学习习惯不佳,缺少生活积淀和审美意识,对文本品味鉴赏的自觉性不够。《离骚》距离今天年代久远,语言变化很大,这就造成了我们当代人读《离骚》这样一种隔膜,学生在背诵、理解上会面临困难,很多学生会怕学《离骚》。但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扛鼎之作,《离骚》值得每个学生学习和传承。由于高中生思维活跃,对美好理想的事物有天然的憧憬,因此在学生预习充分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克服学生学习的畏难情绪,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我们初中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在诗句“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风骚”指什么?

离骚特级教师教学实录(统编版离骚创意教学设计)(1)

离骚特级教师教学实录(统编版离骚创意教学设计)(2)

明确:“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而“骚”则是《楚辞》中的《离骚》。两部作品,一北一南,象征着整个华夏民族的文化,在我国文学史上各领风骚数千年。《离骚》中的诗句虽然有的生涩难懂,但它离今天的我们并不遥远,那些华丽而优美的词句,成为汉语中最美的花朵,幻化出许多我们常用的成语,例如“美人迟暮”、“斑驳陆离”、“瞻前顾后”以及“九死不悔”等等。今天,让我们试着去读懂两千多年前的《离骚》,去理解屈原心中那些无边的寂寞与忧伤。

离骚特级教师教学实录(统编版离骚创意教学设计)(3)

二、目标展示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屈原的生平思想,了解“楚辞体”特征和《离骚》历史地位;反复诵读,背诵诗歌。

2.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节选部分表现的诗人洁身自好、坚持正道的高尚节操;理解诗歌的艺术技巧。

3.审美鉴赏与创造:反复诵读,鉴赏重点句子,理解并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屈原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知识链接

1、上个世纪的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曾说:“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梁启超何以对楚辞给予如此之高的评价呢?

离骚特级教师教学实录(统编版离骚创意教学设计)(4)

离骚特级教师教学实录(统编版离骚创意教学设计)(5)

2、屈原为什么将这个诗歌取名为《离骚》?

离骚特级教师教学实录(统编版离骚创意教学设计)(6)

3、屈原是何许人也?怎会如此忧愁呢?

离骚特级教师教学实录(统编版离骚创意教学设计)(7)

三、吟咏楚韵

离骚特级教师教学实录(统编版离骚创意教学设计)(8)

(一)自读课文,体会楚韵。

1.《离骚》和《氓》相比,除了句式不一样之外,最显著的标志是什么?我们应该怎么来读?

明确:楚辞体最显著的标志是语气助词“兮”,能体现楚地特色。多用于韵文的句末或句中,表示停顿或感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正所谓“兮韵悠扬,适当拖长”。读的时候要用舒缓的声音读,适当拉长,以体现其咏叹味,体现抒情诗的特点。让学生比较“州民中,我爱你”和“州民中,我爱你啊”。体会“兮”的韵味。

2、节奏该怎么划分?

点拨:《离骚》以七言为主,杂言为辅,应读三个或四个节拍,通常规律为:实词一拍;虚词(包括“以”“而”等连词、“之”等助词、“謇”等句首语气词)一拍;“兮”字一拍。如: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二)示范朗读,把握基调。

1、示范朗读。听录音或教师朗读,轻声跟读,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幽怨、苦闷。

2、学生范读。注意根据感情基调,本诗在诵读时语速要缓慢,音调要低沉些。感情特别强烈之处要重读,如“太息”“九死”“终”“宁”等。最后还要注意停连,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中的 “独”字时要重读并拖长音调,以体现痛苦和无奈。“也”字要轻读拖长,以体现感慨之意。

(三)细读文本,疏通大意。

1、默读研习,疏通文意。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本大意,标识难解之处。

2、合作释疑,教师点拨。学生先分组讨论、交流,解决疑惑;教师巡视作必要点拨。

点拨:尽管注释很详细,但一些地方如果按注释去理解就会过于肤浅,如道路、进退等,下列知识可在点拨学生时适当穿插,增加对屈原的认识。

(1)掩涕:涕,眼泪。掩面拭泪。“哭”有三种境界:“号”“哭”和“泣”。这个“泣”字更能够体现屈原的贵族形象。

(2)民多艰:屈原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战国。孟子所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正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秦、楚两国持续了十多年的争霸战,楚国接连败北,生灵涂炭。加之楚国内政不修,以子兰、靳尚为代表的贵族阶层腐朽堕落,老百姓苦不堪言。

(3)余:由于《离骚》是屈原带有自传性质的抒情长诗,诗中屈原自称“朕”、“吾”、“余”都是“我”的意思,诗篇反映的也是屈原真实而强烈的情感经历。

(4)九死:九,数之极也。文言文中,“三、六、九”泛指多。“九死”,数字夸张,极言其为美好理想、为正义事业,义无反顾,至死不渝的决心。

(5)浩荡:即“荒唐”之转音,此处指楚王行为放纵,变化无常,思虑不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人,在使用同一语词表达同一意义时,其语音有可能呈现出某种变异性。这种意义不变而语音有所变易的现象,便是转音。比如“云”为“曰”之转音,“离骚”即“劳商”之转音。

(6)相道、复路:两句里的“道路”既不是屈原现实生活中走的道路,更不是屈原坚持自己人格理想的道,而是指屈原在朝廷事君之“道”。

(7)进、退:古代君子进则从政,兼济天下,退则归隐,独善其身。这两句言己诚欲为陛下尽忠竭力,但不为所用,只好作罢。写尽了诗人“进亦忧,退亦忧”的狼狈情状。“初服”是自我独立人格的象征,“退将复修吾初服”就是重新回到自我的独立人格和修炼自我的高尚情操。

3、效果检测,强化记忆。用多媒体展示文本重点文言词语、句式和翻译等题目,之后学生一起解答,最后教师亮出答案,强化记忆效果。

4、划分层次,概括大意。用序号标出段内层次,精炼概括段落和层次大意。

离骚特级教师教学实录(统编版离骚创意教学设计)(9)

5、探微索隐,加深理解。这篇课文的翻译不难,因为注释非常详细。《离骚》难懂,与屈原的文学表达手法有关,跟屈原的浪漫主义风格有关,一些使用隐喻手法或表达隐晦诗句理解起来就有一定难度。只要还原其本义或引申义,就不难理解了。可通过做如下练习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1)楚声我们已经领略过了,现在来找出楚物,并指出其本义或象征义,看哪一组做得又快又好。

离骚特级教师教学实录(统编版离骚创意教学设计)(10)

点拨:

离骚特级教师教学实录(统编版离骚创意教学设计)(11)

离骚特级教师教学实录(统编版离骚创意教学设计)(12)

离骚特级教师教学实录(统编版离骚创意教学设计)(13)

离骚特级教师教学实录(统编版离骚创意教学设计)(14)

(2)在本诗中,还用到了哪些比喻?找出文中使用了比喻的地方,画出喻体,用“诗人以____比喻____,它们都____ ”的句式,分析本体和喻体在文中的相同点。

明确:绳墨:诗人用木匠画直线用的工具比喻准绳、规则。

离骚特级教师教学实录(统编版离骚创意教学设计)(15)

点拨:

(1)方圜:方喻君子端正,圜通“圆”,喻小人圆滑。这比喻言忠佞不相为谋也。

(2)初服:屈原在《涉江》写到: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在这里诗人借奇服以象征高洁的品质和远大的志向,艺术地塑造了洁白清忠的人格个性形象。蒋骥也说:“与世殊异之服,喻志行之不群也。”

(3)芳、泽:对于教材上的注释,很多学者提出质疑。我倾向这样的解释:“芳”解释为“香草”,比喻高洁的德行,“泽”则解释为“恶草”,比喻小人恶劣的品质或恶浊的社会风气。正如东汉王逸所说的“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这两句话比喻自己与一些奸邪小人清浊杂处,贤愚混杂,惟独我光明纯洁的品质还没有亏损。

小结:

离骚特级教师教学实录(统编版离骚创意教学设计)(16)

四、披文入情

屈原,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爱国是其思想的核心。他对楚国的爱,像至死不渝的爱情,甚至还超越爱情。但学生对其爱国主义在特殊时代背景下的具体内涵没有深刻认识。由此而进行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只是流于形式,泛泛而谈。刘勰论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情以入文”。情感是宗旨,文字是载体。依据这个思路,可从以下三步来解读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内涵。

(一)悟情

要求学生大声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

1、《离骚》中运用了大量比兴的手法,抒情比较含蓄委婉,那文中有没有直接抒情的句子吗?请找出读一读。

离骚特级教师教学实录(统编版离骚创意教学设计)(17)

2、从以上句子中一些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字词,并分析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

明确:哀、怨、悔。

离骚特级教师教学实录(统编版离骚创意教学设计)(18)

3、你怎么看待屈原对君臣的怨恨之情,是一己私愤吗?

离骚特级教师教学实录(统编版离骚创意教学设计)(19)

4、对于自己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作者是否一味哀怨?(用原文诗句回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之情,以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并对楚国腐败政治和黑恶势力作了揭露和鞭挞。有的人,在理想暂时受到挫折的时候,会选择屈从于现实;有的人却选择坚守理想不放弃。屈原,就是后一种人,坚持真理,献身理想,屈原愿意为理想展开艰难求索,九死不改。

(二)探情

1、“屈原关注民生疾苦;忠君也敢怨君,对恶势力敢于斗争”有什么进步意义?

多媒体展示《离骚》第二节的诗句,使学生对“屈原敢于批判揭露君王过错”的行为有深刻的认识。

离骚特级教师教学实录(统编版离骚创意教学设计)(20)

在封建社会,国家是君王的,其爱国情感的最高表现形式就是“忠君”,屈原关注民众、敢于批判君王之过错,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战国时期,奴隶解放运动如火如荼,身为贵族阶层的屈原并没有一味地站在统治阶级这一方,反而最能够体察民生疾苦,同情下层人民,非常有思想家和政治家的眼界。他的诗文中经常提到“民”的问题。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乎民心”;“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等等。可见,屈原民本意思是极其突出的。我们之所以称屈原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爱国主义诗人,就是因为屈原的情感是建立在“人民”的基础上的。

2、有人认为屈原忠于一个昏君没有什么意义,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这个问题学生探究起来有难度,教师应注重引导点拨,点拨的主要方法是比较阅读。多媒体展示如下内容,并提问:屈原和战国时期的著名士人有什么不同?

离骚特级教师教学实录(统编版离骚创意教学设计)(21)

明确:屈原并没像当时的许多政客抛弃自己的祖国,朝秦暮楚。战国时代忠君爱国不是普适处世原则,没有道德与法律规范。战国时期人才流动极为频繁,名士们待价而沽,仕宦多国,时人也并未否定他们的成就,非议他们的做法。所以屈原在当时也应该也可另觅贤君,有人也劝告屈原说“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意思是何必死守着楚国不肯离开呢?可屈原最终也没有离开。可屈原最终并没有像当时的许多政客抛弃自己的祖国,朝秦暮楚,到其他国家寻求功名富贵。

屈原之所以没有离开,不是不能,不是不敢,而是不忍,是不舍。他不忍心看到千年祖宗基业毁于一旦,不忍心看到淳朴善良的黎民遭受涂炭。在他思想中,最可贵的是无论祖国怎么对他,他都会始终如一地对待国家。在郢都沦陷后,屈原写下著名的《哀郢》,最令人感动的是“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这两句。我相信他纵身跳入汩罗江的那一刻,屈原的目光也一定是朝着郢都的方向。这一跃,也成就了他人格的完整与伟大。屈原可谓是“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屈原两次被流放近二十年,都没有离开过自己的故土。他宁可投水殉志,也不愿离开生他养他培育他成长的故土。下面我们进一步感受屈原的爱国之情。多媒体展示:

离骚特级教师教学实录(统编版离骚创意教学设计)(22)

(三)移情

离骚特级教师教学实录(统编版离骚创意教学设计)(23)

五、课堂小结

离骚特级教师教学实录(统编版离骚创意教学设计)(24)

六、教学反思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