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经典漫画童年(丰子恺自述涂鸦启蒙)

丰子恺经典漫画童年(丰子恺自述涂鸦启蒙)(1)

01.导读

光绪年间的《点石斋画报》,是中国最早的旬刊画报,由一批受西方透视法影响的中国画家执笔,为传播西方文明而生。

由于缺乏照片,《点石斋画报》里介绍的外国发明几乎全靠想象画出来——

比如要画美国研究出的“飞船”,就让水里的轮船插上翅膀飞上天;

比如不知道摩天大楼的“起落机”,也就是电梯是怎么回事,就照着井口打水的辘轳杜撰。

丰子恺经典漫画童年(丰子恺自述涂鸦启蒙)(2)

总之,维新运动时期的中国漫画,刚刚从时事风俗画里脱胎出来,还没有自成一派的格调。

中国现代漫画真正的开端,还得从丰子恺谈起。

这位子恺先生素来有“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名号,他是文艺通才,创作的散文我们从小学读到中学;他是最早把西方文艺理论引进中国的学者,在新文化运动刚开始的时候就出版了《艺术概论》、《音乐入门》等作品。

但他最广为人知的身份,还是一代漫画大师,真正让中国漫画自立门户。

丰子恺经典漫画童年(丰子恺自述涂鸦启蒙)(3)

《丰子恺自述》这本书按照时间顺序,选取了三十五篇子恺先生的自述散文,勾勒出一代艺术大师的人生轨迹。

书中丰子恺自称没有专业学过画画,笔力不足才简单画个漫画了事。这当然是谦虚的说法了,没有谁简单几笔就能成一派宗师。

然而子恺先生为什么不画国画、不画西洋画,偏偏画漫画?所谓“中国现代漫画的开端”,究竟开端在哪儿呢?

02.童年“试水”与少年子恺的烦恼

丰子恺1898年出生在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他的父亲是整个镇子唯一的举人,也是清朝最后一批举人。考了十年才中,还没来得及做官,科举竟废了。

黄粱一梦后,他的父亲就在当地谋了教职,日常除了教书就是抽鸦片,五六年后便郁郁而终。

因为父亲的缘故,丰子恺从小被乡亲叫做“少爷”,但家里七个孩子全靠母亲经营染坊店过日子,生活还是很清苦的。

丰子恺经典漫画童年(丰子恺自述涂鸦启蒙)(4)

父亲去世时丰子恺刚刚读私塾,这个时期可以算作他绘画生涯的开端。丰子恺喜欢用家里染坊店的颜料,蒙着书中插画画小人图,很能找到趣味。

他玩笑说,如果有人给他作传,倒是可以把他写成“绘画神童”,说子恺七岁擅丹青,同学竞欲求画、为此大打出手。先生命他做孔子像,他挥毫立就,先生羞惭曰教不了他!

实际上,丹青他是他蒙图描的,因为比书上鲜艳好看,同学就愿意拿小玩意和他换,发生口角纯粹是少年意气使然,说不上是他才华出众的缘故。

可先生迁怒了他这个始作俑者,考他对照小孔子像画个大的出来,这可把他难倒了。

幸好他大姐想出一个法子:用方格纸蒙着孔子、照比例放大画,这才让丰子恺笔下诞生了一个艳丽的大孔子。

丰子恺经典漫画童年(丰子恺自述涂鸦启蒙)(5)

虽说真真假假,丰子恺“小画家”的名号还是在乡间传开了,以至于店里的老妈子也撺掇丰子恺给她画像,说死了以后挂在灵前沾光。

这可难倒了丰子恺,他只描过画,从没有创造过画,再加上老妈子没照片,难不成把纸蒙她脸上去?

这又是大姐给丰子恺出主意,随意借来一张妇人的照片当模本,只要丰子恺把下巴画尖一点、配上老妈子常戴的耳坠就成了。

结果老妈子拿到画后连声说:“像!真像!”从此亲戚邻居都来找丰子恺画像,直到二十多年后还有人寄照片给他。

丰子恺经典漫画童年(丰子恺自述涂鸦启蒙)(6)

读完私塾和小学,年满十六岁的丰子恺顺应母亲“好就业”的想法,考进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他自己对当老师是一点兴趣没有,不过不影响他头两年考第一。

可越往后教育学的内容越多,丰子恺就产生了职业生涯的苦恼。就在这时,一位对丰子恺一生至关重要的人物出现了,那就是——李叔同先生

03.与“指路人”相逢和对前途的担忧

说到李叔同先生,不得不提到他那一大串头衔。

比如,他是中国话剧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他最早把西方乐理传入中国,他是中国油画的鼻祖,他还是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是中国近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高僧。

这位李先生当时未显山露水,正在第一师范担任丰子恺的图画课老师。

别人的课堂都要学生看黑板、捧教材,画笔都碰不到一次,李先生却成为全国推行人体写生的第一人,发馒头给学生当橡皮擦使,还把丰子恺私下里观察的细节搬到课堂上讲。

丰子恺经典漫画童年(丰子恺自述涂鸦启蒙)(7)

这让丰子恺深感如鱼得水,觉得再也没有像李先生这样凡事认真、为人庄重,又才艺双绝的人。

他毅然决定:抛开一切功课投身西洋画,其他课业的成绩自此一落千丈。照李先生的说法,他“在其他学生里从来没见过进步这么快的”,照丰子恺自己的说法,是毕业就要失业了。

五年师范读完后,丰子恺和同学吴梦非、刘质平,联合创办了上海专科师范学校

大家注意,这是全中国第一所艺术专科师范学校,然而在1927年的夏天,郁郁寡欢的丰子恺只觉得对不起母亲、对不起学生、也对不起自己。

在丰子恺看来,自己满打满算,只跟李叔同先生学过两年西洋画技巧,自学了几本日本明治年间讲西洋画理论的教材,这样不合格的老师如何敢教学生?

教了两年课后,二十三岁,刚结了婚的丰子恺,就向亲友借走两千大洋,到日本进修画画去了。

丰子恺经典漫画童年(丰子恺自述涂鸦启蒙)(8)

04.不伦不类的日本游学与人生转折点

在东京洋画研究会学画的这段时间,丰子恺发现自己立志忠实的写实派画法,早在上个世纪就被西方人走到头了,这让他不由陷入了深深地迷茫。

就在漫画生涯的生死关头,他偶然拜读了竹久梦二、这位有“浪漫的代名词”之称的日本画家的作品。

竹久梦二那打通了纯粹艺术与实用美术边界的“小小毛笔画”,忽然让丰子恺豁然开朗:既然西方画家在写实手法上已经登峰造极,为什么不让东方的诗意来增添情趣呢?

回国之后,丰子恺一边在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教美术,一边借鉴竹久梦二的画法,创作起自己的小小毛笔画。

比如那在桥头柳树旁望着河水的《一江春水向东流》、比如那守在窗前遥看客船的《过尽千帆皆不是》,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丰子恺经典漫画童年(丰子恺自述涂鸦启蒙)(9)

不得不提,当时和丰子恺一块在春晖中学教书的,是全中国最重要的文艺界名流。包括奠定了丰子恺散文风格的夏丏尊,美学大师朱光潜,还有二十出头刚刚毕业的朱自清。

刚开始创作漫画的时候,丰子恺还不确定自己这到底算不算画。

可左边是朱光潜夸他“造境着笔都不求奇特古怪,却于平实中寓深永之致。”右边是朱自清说那“一幅幅漫画就如一首首带核的小诗歌。”

有了身边人的赏识,丰子恺的创作越来越大胆起来。

丰子恺经典漫画童年(丰子恺自述涂鸦启蒙)(10)

回国后第三年,他的画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首次发表。这幅画很简单:桌上一个茶壶三个杯,竹帘外是细如弯钩的新月。

从意境上,是毛笔勾勒的国画意境;技法上,是西洋透视、写生技巧,可以算做是“毛笔速写”。

很快,这幅作品就引起《文学周报》的主编郑振铎的注意。郑振铎当时正协同叶圣陶、茅盾、周作人发起文学研究会,意欲把世界文艺理论引进中国。

郑振铎是第一个把丰子恺的作品叫做“漫画”的人,在此之前,连丰子恺都想不到他会成为中国漫画第一人。

05.从文弱书生到为人父母

在《漫画创作二十年》里面,丰子恺把自己的创作分成四个时期,每个阶段的漫画主题刚好可以跟人生主题对照起来。

丰子恺经典漫画童年(丰子恺自述涂鸦启蒙)(11)

在第一个阶段,丰子恺用古诗词作题材,这跟他的成长背景有关。

丰子恺是读圣贤书出身,带有明显的文人气质,他把“画的世界”当作“诗的世界”,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丰子恺说,他画的不是历史、不是整首诗的翻译,而是浑然无我的境界,是分割不开的内心感触。

所以别以为他的《无言独上西楼》,是拿长头发的李后主当主角,那是一个现代人背着手在遥望新月,他拿古诗词说事那是“旧瓶装新酒”,观赏者如果用历史考证,就失之古板了。

丰子恺经典漫画童年(丰子恺自述涂鸦启蒙)(12)

离开春晖中学后,丰子恺和朱光潜、朱自清、叶圣陶、茅盾等人以改革中国教育为目的,创立了新型艺术学校“立达学园”。

在此期间,他的子女陆续出世,他的创作也随之进入第二阶段——以儿童为题材。

丰子恺很喜欢孩子,他看见虚伪的大人就难受,看见天真烂漫的孩子就很崇拜。

他称赞孩子是“全部公开的真人”,说他“在大人中,从来没有遇见像你们这样肺腑相示的人”,大人的沉默、含蓄、深刻比起孩子都是不自然的、病态的、虚伪的。

丰子恺经典漫画童年(丰子恺自述涂鸦启蒙)(13)

全身心憧憬孩子生活的丰子恺,许多作品都拿孩子做主题。

比如《瞻瞻的车》,画的是他的长子,《阿宝赤膊》是用长女当主角;邻居家的芳芳和萍萍午饭没有着落,他邀请小姑娘和自家孩子一块吃饭玩耍,自己就掏出本子在一旁唰唰速写。

后来子女都成家立业了,胡子一大把的丰子恺回头翻看自己笔下的孩子,还是会觉得心潮澎湃、忍俊不禁。

06.从人间看客到慈悲在心

巴金曾这样评价丰子恺:“我的脑子里有一个‘丰先生’的形象:一个与人无争、无所不爱、一颗纯洁无垢的孩子的心。”

说他与人无争,是因为丰子恺把人生看做三层楼来攀登:“第一层是物质生活,第二层是精神生活,第三层是灵魂生活。”

物质生活是世俗日子,精神生活是艺术家和学者过日子,灵魂生活是大思想家过日子。

照丰子恺的说法,他要超脱物质生活的束缚、稳居在精神生活,还要渴求像老师李叔同一样登堂入室,达到灵魂生活的境界

丰子恺经典漫画童年(丰子恺自述涂鸦启蒙)(14)

说他无所不爱,是因为丰子恺处处替别人考虑。他逃难时被船老大勒索,也自我安慰一番“好歹送到了岸”,遇见茶铺老板趁火打劫也要替他辩护“大家都不容易”。

照他的说法,我们得把生活当做镜子,“你若爱哪里都可爱。你若恨哪里都可恨。你若感恩处处可感恩。”

说他有一颗孩子心,是因为丰子恺把青春看做最可爱的词,“希望它长在人间。”

就算头发全白了,他陪儿子读“二十四桥仍在”读到兴起,还是少年人一样心驰神往,立马买来两张到镇江的车票说走就走。

丰子恺经典漫画童年(丰子恺自述涂鸦启蒙)(15)

然而生活并不总带着笑脸。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年近四十岁的丰子恺拖家带口逃难,几乎跑遍了南方各地,一路接触了社会各层面的人物,目睹老百姓在战争里的生活变迁。

他的绘画也随之发生变化,进入了第三个阶段:用亲眼所见、亲身感受的百姓生活做主题,画笔尽人间的喜怒哀乐。

没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是不配谈“同情”的。跟和平年代创作的漫画相比,丰子恺逃难时的作品明显多了感怀、多了苍凉。

比如《仓皇》这幅画,画的是一家四口逃难,孩子眼里沿途风光动人、花都飞上了天,可背着铺盖的大人就忧愁多了,因为那哪里是飞花,那是炮弹发射时的烟花。

丰子恺经典漫画童年(丰子恺自述涂鸦启蒙)(16)

后期丰子恺的漫画风格日益恬淡,以鼓励人向善为主。

丰子恺三十岁时受已经成为“弘一法师”的李叔同影响皈依佛门,这时他并没有严格执行戒律,不仅在家修行,还不戒酒肉。照丰子恺的说法,他达不到老师的境界,就算想要吃素,“面对口腹之欲,也无可奈何”。

《护生画集》,是丰子恺答应弘一法师弘扬佛法而创作的,它代表了子恺漫画的最后一个阶段。这六册画集丰子恺总共四十六年完成,直到弘一法师逝世三十年后才出版。

这些画的主旨是劝人行善、劝戒杀生,意境上很有 “神在言外、意在笔先”的味道,已经达到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最高境界。

07.回顾

回看丰子恺走上漫画生涯的道路,不禁感慨人生何其奇妙,谁知道此时做的决定、遇到的那个人,是岁月的过客,还是命运的转折?

路总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每一个当下的结果,都是偶然中的必然,也是必然中的偶然;一代大师的出现,既是对时代召唤的回声,也是星火刹那照耀过人间。

俞平伯曾评价丰子恺:“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着人间的情味。”丰子恺的创作是他对人生的总结,作品间的情味正如世事的悲欢。

姜白的树洞,文史哲探险家的聚集地。关注我,如春风拂面,焕然一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