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黄庭坚(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清平乐黄庭坚?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清平乐黄庭坚(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黄庭坚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的题目叫《村居》,作于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前后,当时作者居住在江西上饶带湖,这首词就是一幅有声有色、栩栩如生的乡村风俗画。

词的内容很简单。“茅檐低小”,茅草屋又矮又小。“溪上青青草”。茅屋附近有一条小溪潺潺流过,溪水两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一共只有九个字,却描画了好几个景:一座小茅屋,一条小溪流,两边青青草……恬淡朴素的乡村生活,这还只是村景,村人呢?马上登场。

“醉里吴音相媚好”,“吴音”,即上饶口音。春秋战国时期,上饶属于吴国,所以称之为吴音。“白发谁家翁”,“翁”,老头儿;“媪”,老太太。一对白头发的老头儿老太太,亲亲热热地坐在一起,舒舒服服地喝了一点小酒,喝得有点醉醺醺的,细细碎碎地说着话,好温馨,好亲热,好恩爱。一个“媚”字很有讲究,老夫老妻幸福的乡村生活,就这样跃然纸上,惹人艳羡不已。

老夫妻喝多啦,拉家常呢,孩子们呢?“大儿锄豆溪东”,大儿子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正在溪水东边的豆田里除草哩,这是家里的核心产业;老二呢,年纪稍微小一些,到地里干农活有点够呛,所以“二儿正织鸡笼”,做做手工活,这是家里的延伸产业;老大、老二都在劳动。

最小的三儿子却啥活也没干,他在干吗呢?“溪头卧剥莲蓬”,一个人躺在溪水边的青草地上,正在那儿剥莲蓬吃。这倒好,老大老二干活,老三却在吃零嘴儿,这不是成了小无赖了么? 应该训斥、上家法!作者也承认他是无赖,但却用了“最喜小儿亡赖”这一句。“亡赖”者,无赖也;亡、无通假。既然是无赖,怎么会是“最喜”呢?难道还有最讨人喜欢的无赖么?当然有。在这里,“亡赖”指的不是游手好闲的泼皮,不是毫无用处的草包,不是蛮横无理的刁民,而是有点儿顽皮、有点儿调皮、有点儿天真、有点儿蛮不讲理的小可爱、小讨厌,谁让咱家老三还小呢?他哪儿懂得干农活呀?只懂得玩耍、吃零嘴儿,就是这个小无赖、小可爱,偏偏成了乡村生活最温馨、最有趣的一幕。

你看,乡村生活多幸福:老夫老妻秀恩爱,老大、老二勤劳作,老三玩得最开心--这就是乡村生活的节奏。这首词字数不多,可是仅“溪”字就重复出现了三次:“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溪头卧剥莲蓬”,可见这条溪水就是全家人的生活内容、生活重心,连续三次使用“溪”字,也使得全词画面布局紧凑,不会流于散点,具有结构性的功能。

说到“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这种老大、老二做事,老三却在休闲的叙述结构,并非辛弃疾的

创造,汉代早已有之。比如汉乐府《长安有狭斜行》:“大子二千石,中子孝廉郎。小子无官职,衣冠仕洛阳。”老大、老二分别有二千石、孝廉郎等官职、待遇,只有小儿子没有一官半职;他们的老婆也是如此:“大妇织绮纻,中妇织流黄。小妇无所为,挟琴上高堂。”大嫂、二嫂都在纺织,只有最小的媳妇在高堂上弹琴。与此类似的还有《相逢行》:“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小妇无所为,挟瑟上高堂。”

这种独特的叙述方式,当然是一种文学话语模式,但它展示的其实也是一张一弛的生活之道。紧张的、严谨的劳动生活,宽松的、轻快的休闲生活,从来都是幸福生活的两个方面。这首词里的农家三子,也许是生活的真实,也许只是文学的真实,也许是这两者的结合,总之,重要的在于,辛弃疾用这种独特的方式为我们展示出生动有趣、温馨安逸的乡村生活,并极大地拓展了苏轼创制的乡村词格局,对古代乡村词题材、古代词史的发展影响深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