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出资10万送毛岸英去苏联(张学良出资10万送毛岸英去苏联)

张学良出资10万送毛岸英去苏联(张学良出资10万送毛岸英去苏联)(1)

少帅张学良

2001年10月14日20时50分,少帅张学良在美国夏威夷逝世,享年101岁。消息传来,我国政府立即向张学良亲属发去唁电:

“张学良先生是伟大的爱国者。六十五年前,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张学良将军和杨虎城将军以爱国的赤诚之心,秉持抗日救亡的民族大义,毅然发动西安事变,联共抗日,为结束十年内战、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实行全民族抗战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堪称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此后,张学良先生的卓越功勋和爱国风范,彪炳青史,为世人景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永远怀念张学良先生。”

长久以来,人们对张学良的评价褒贬不一。可是,张学良有一件事却让毛泽东很感激,曾豪赠10万元法郎送毛岸英、毛岸英两兄弟去苏联。1994年,东北一名史学家拜访张学良,期间谈到了资助毛岸英兄弟去苏联的这件事。

张学良说:“真没想到当年我会为毛泽东做了一件好事。那时我只听信了董牧师的话,他说有三个孤儿想到苏联去求学,缺少经费,我并不知道董牧师所说父母早不在世上的那两个孤儿,竟会是毛泽东的儿子!

张学良的言语中透露出对自己当年善举的欣慰,这件事鲜为人知,但确实发生了。那么,这里面又有着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呢?这一切要从杨开慧烈士说起。

1930年10月24日深夜,杨开慧在长沙板仓家中被抓捕。一同被捕的还有8岁的毛岸英、保姆陈玉英。11月14日,杨开慧在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被杀害,年仅29岁。杨开慧牺牲后,毛岸英和陈玉英经过营救得以出狱。

张学良出资10万送毛岸英去苏联(张学良出资10万送毛岸英去苏联)(2)

杨开慧烈士

毛岸英出狱后,很快就被到舅舅杨开智家中,跟外祖母、7岁弟弟毛岸青、不到1岁三弟毛岸龙一起生活。自从来到舅舅家后,杨开智家屋前屋后时常有一些不速之客探头探脑。杨开智很清楚,敌人这是在施行“放小鱼,钓大鱼”的毒计,希望毛泽东等人前来看望,进而一网打尽。

1931年1月初,恰逢春节期间,那些盯梢之人明显来的少了。突然一天傍晚,杨家来了一个陌生人。此人一来到家中,便从怀中拿出一个包裹得很严实的纸包,递给杨开智和妻子李崇德就离开了。杨开智紧张地走进里屋,在油灯下拆开纸包,原来毛泽东二弟毛泽民写的信。

毛泽民当时在上海党中央工作,得知嫂子杨开慧牺牲后,深知三个侄子在长沙乡下生活非常危险,随时可能有性命之忧。毛泽民得到党组织同意后,亲自写信,让杨开智等人将毛岸英三兄弟按照信上注明的时间、见面地点以及接头方法尽快送到上海,由党组织保护三人的安全。

杨开智和母亲向振熙决定,让李崇德负责将毛岸英三兄弟送往上海。李崇德早年加入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她继续秘密从事革命活动。为了安全考虑,他们将毛岸英改名为杨永福,毛岸青改名杨永寿,毛岸龙改名杨永泰,同时要求他们改口喊李崇德妈妈。

动身出发那一天,杨开智把三个侄子带到杨开慧墓前,让他们跟母亲道别。9岁的毛岸英没想到,直到19年后才再次回到这里。

张学良出资10万送毛岸英去苏联(张学良出资10万送毛岸英去苏联)(3)

左起:杨瑛、杨开智、李常德 中:向振熙(即杨老太太)

由于李崇德做了充分准备,这次去上海行程相对比较顺利,2月底他们在上海跟毛泽民碰头了。在周恩来的安排下,准备将毛岸英三兄弟送入我党创办的大同幼稚园生活。

大同幼稚园是周恩来提议创办的。1929年秋,周恩来鉴于我党很多烈士遗孤无人抚养,决定让党的外围组织互济会开设一个儿童福利机构。1930年3月,大同幼稚园成立,地点位于江宁路(原戈登路),次年春迁到南昌路48号(原法租界陶尔菲斯路341号)。

当时大同幼稚园负责人是中共地下党员董健吾,他对外身份是上海圣彼得教堂主持牧师,互济会负责人王弼担任顾问,李立三的妻子李崇善等人参与日常管理。

大同幼稚园当时环境很好,是一座三开间两层小洋楼。周恩来事无巨细,他请宋庆龄和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为幼稚园题词,这样一般警探、特务等人不会随意前来骚扰。据资料,当毛岸英三兄弟进入大同幼稚园时,这里已经收养的不少孩子,比如彭湃的儿子彭阿森、恽代英的儿子恽希仲、蔡和森的女儿蔡转、李立三的女儿李力等。

1931年4月,顾顺章叛变,董健吾身份暴露,不得不躲藏。不久,毛岸龙重病去世(一说失踪)。祸不单行,接着大同幼稚园的工作人员或被抓捕,或隐蔽起来,孩子们因无人看管而流落街头。

毛岸英后来回忆流落上海街头的经历时说:“当时我除了没偷人东西,没给有钱人当干儿子,别的都跟《三毛流浪记》中的三毛一样。睡马路呀,给人拖地板呀,从垃圾箱里找破烂呀,全干了。上海有个外白渡桥,黄包车拉上去很费力,我跟弟弟岸青就在后面帮着推,推上去人家给几个小钱……”

张学良出资10万送毛岸英去苏联(张学良出资10万送毛岸英去苏联)(4)

大同幼稚园里的孩子们

董健吾躲避一段时间后,听说毛岸英、毛岸青流落街头,一番努力寻找后终于将两人找到收养家中。眼看当时上海一片混乱,上学是不可能了,两人就在董健吾家中住了下来。在董健吾儿子董琪寿撰写的《我和毛岸英、毛岸青兄弟》中,描述了两人在他家中生活情况:

“岸英、岸青在我家的几年中,同我们相处,真可说患难与共,相依为命,情同手足,亲密无间。他俩一到我家,父母就严格规定,只准我们叫名字,绝不许连姓带名一起叫。我们心想,大概是大人怕岸英他们被坏人捉去,也就不追问。为了安全起见,没让岸英兄弟上学。”

1935年1月,董健吾接受宋庆龄的委托,带着谋求和谈的密信送往陕北。但是恰逢大雪封山,道路被阻,董健吾求助张学良,后者亲自驾车送他去机场,之后再让自己的飞行员驾驶飞机送他去延安。从此,董健吾和张学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为后来张学良帮助毛岸英等人去苏联埋下了伏笔。

时间到了1936年初,眼看毛岸英、毛岸青渐渐长大,不能再继续不读书了,一个契机出现了。当年6月,董健吾又受宋庆龄的委托,护送美国记者斯诺和医生马海德前往陕北苏区。任务完成后,董健吾本准备立即回上海,结果张学良让他在西安多呆上几日。

一天,张学良请董健吾吃饭,那天张学良吃得很少,董健吾忙问什么原因。原来是赵一荻不小心打碎了一对明代花瓶的一个,而张学良又非常喜欢瓷器。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董健吾向组织汇报,建议为联络感情,可以购买几件瓷器送给张学良,组织上批准了。

张学良出资10万送毛岸英去苏联(张学良出资10万送毛岸英去苏联)(5)

董健吾

当董健吾带着几件瓷器送给张学良后,张学良爱不释手,表示要以重金买下,董健吾坚辞不受。董健吾离开延安时,张学良设宴饯行,席间询问有何要求时,董健吾表达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想法,张学良表示认可。

张学良又问有何私人要求时,董健吾见他如此诚恳,就说:“我家里有三个小学生,有两个是我抚养的革命子弟,一个是我的儿子。如蒙照顾,望能送他们去苏联读书,当学成后回国效力。”

张学良哈哈大笑,表示一定办到。董健吾回到上海不久,突然一天早上接到张学良老部下李杜的电话,说是张学良已经来到上海,要履行在西安时的承诺。毛岸英、毛岸青两兄弟是毛泽东的儿子,母亲又是杨开慧烈士,董健吾认为此事必须立即汇报党组织,请示如何处理。

很快,组织上同意董健吾前去会见张学良。第二天一早,董健吾应约来到上海西郊哥伦比亚路的一家法国咖啡馆。一进包厢,张学良就跟李杜走了进来。

张学良说:“董先生,很抱歉,这次我是秘密来上海,不便请你吃饭。李杜最近要去苏联考察一番,其实就把当年退到苏联的义勇军重新组织起来,再把他们带回国内。我认为这是一个机会,让李杜把你的3个孩子顺道带去苏联,你看怎么样?”

张学良这一安排,让董健吾很是感动,连连道谢。张学良接着说:“你这3个孩子出国的费用,由我来负责。”随即,张学良将一张10万元法郎支票递给董健吾。需要指出的是,这时张学良还不知道这3个孩子中有两个是毛泽东的儿子。

张学良出资10万送毛岸英去苏联(张学良出资10万送毛岸英去苏联)(6)

晚年张学良

董健吾回去后立即准备,不久,他把14岁的毛岸英、13岁的毛岸青以及儿子董寿祺送到李杜家中。李杜领命后,非常注意3个孩子的生活,还让副官教他们如何适应国外的生活,比如吃西餐。出发的日子快到了,上海地下党组织决定派在上海赤色工会工作的杨承芳,以去苏联学习的名义,跟随李杜一起,护送毛岸英、毛岸青去苏联。

1936年7月,李杜通过各种关系办好了出国手续,一行9人乘船从上海出发,途径香港、孟买等地,于8月初抵达法国马赛。李杜一行一到马赛,便到苏联驻法领事馆办理签证,结果遭到拒绝。

后来李杜才知道,他们的行动被日本情报人员侦测到,向苏联抗议,结果苏联暂时拒绝李杜一行入境。李杜等人在法国滞留的好几月,最后在杨承芳的努力下,联系到了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但苏联只同意毛岸英、毛岸青入境。

恰逢此时,“西安事变”爆发,李杜等人很担心张学良安危,于是就返回到上海。1937年,毛岸英、毛岸青被接到了莫斯科,送到莫斯科西郊的莫尼诺尔第二国际儿童院。毛岸英当时年龄比较大,他担任儿童院中国学生队队长。

当时进入儿童院的中国孩子都是化名进来的,每次听到有人提到毛泽东时,毛岸英总是保持警惕,从不轻易表露自己的真正身份。兄弟两人的异常,被担任国际儿童院副院长的师哲发现,他多次找兄弟两人谈话,过了很长时间两人才表露了自己的真正身份。

张学良出资10万送毛岸英去苏联(张学良出资10万送毛岸英去苏联)(7)

毛岸英和毛岸青

与在国内相比,毛岸英、毛岸英在莫斯科的生活相对比较安全,兄弟逐渐融入到儿童院正常的生活当中。两个儿子在异国他乡,毛泽东很是关心,但是直到1937年11月才恢复书信联系。

繁忙工作之余,毛泽东收到儿子的来信,这让他内心深感慰藉。1938年3月,毛岸英托人将书信和照片带到延安,毛泽东看到后激动的人热泪盈眶,立即复信一封:

“亲爱的岸英、岸青:时常想念你们,知道你们情形尚好,有进步,并接到了你们的照片,十分的欢喜。现因有便,托致此信,也希望你们写信给我,我是盼望你们写信给我,我是盼望你们来信啊!我的情形还好,以后有机会再写信给你们。祝你们健康、愉快与进步!毛泽东三月四日”

这封信是目前能够找到的,毛泽东给两个儿子最早的一封家书。信中毛泽东舐犊情深跃然纸上,读后令人潸然泪下。当得知毛岸英进步很快,先后学会了俄语、英语和法语,还在业余时间担任了少先队大队长、儿童院的团支部书记和儿童院所在的列宁区区团委委员等职务,毛泽东越发骄傲。

骄傲之余,毛泽东对儿子们要求愈发严格。1941年1月31日,毛泽东在给儿子的信中先对儿子取得成绩给予表扬,“你们长进了,很欢喜的。岸英文理通顺,字也写得不坏,有进取的志气,是很好的。”

随即话锋一转,“惟有一事向你们建议,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政治是要谈的,但目前以潜心多习自然科学为宜,社会科学辅之。将来可倒置过来,以社会科学为主,自然科学为辅。总之注意科学,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人家恭维你抬举你,这有一样好处,就是鼓励你上进;但有一样坏处,就是易长自满之气,得意忘形,有不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危险。

张学良出资10万送毛岸英去苏联(张学良出资10万送毛岸英去苏联)(8)

毛泽东和毛岸英

毛岸英在苏联学习生活了近10年时间,他一直渴望尽快回到父亲身边。1945年12月底,毛岸英终于回到了延安。回到延安那一天,毛泽东抱病来到机场迎接,看到当年分别还是8岁的小孩,如今已经23岁大小伙,毛泽东很欣慰。

直到朝鲜战争爆发前,毛岸英一直在毛泽东身边生活。新中国成立后,毛岸英在北京机器总厂工作,职务是担任党总支副书记,毛泽东非常支持儿子下基层。别看毛岸英头衔是副书记,其实跟普通员工差不多,他一边钻研工厂管理,一边走到工人中间,跟大家一起干活。

据当年工友回忆,“他没有一点架子(其实当时很少人知道毛岸英的真正身份),一边跟工人干活,一边说一些革命的道理。脏活累活抢着干,工人师傅都很喜欢他,但大家只知道他姓毛,是陕北来的,根本不知道是毛主席的儿子。”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战火很快烧到了鸭绿江边,我国的领土主权问题遭到严重威胁。不久,我国政府做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毛岸英不愿在工厂里继续工作了,他立即向毛泽东、党中央提交了参加志愿军的申请书。

作为长子,对于这个请求,毛泽东内心有一丝矛盾,可儿子心意已决。10月7日,毛泽东在中南海菊香书屋为挂帅出征的彭德怀送行,在毛岸英的不断请求下,毛泽东和彭德怀同意了他的请求。毛岸英入朝后,在志愿军司令部担任机要秘书兼任俄语翻译。

张学良出资10万送毛岸英去苏联(张学良出资10万送毛岸英去苏联)(9)

彭德怀和毛泽东

然而,仅仅一个多月,毛岸英就牺牲了。1950年11月25日,毛岸英在朝鲜大榆洞因敌机偷袭牺牲,年仅28岁。毛岸英牺牲前,周恩来在获知美军战机已经来到大榆洞上空侦查,他立即致电志愿军司令部注意安全,可惜悲剧还是发生了。

毛岸英牺牲当天,彭德怀一天没有吃饭,傍晚他决定将这件事报告中央军委。一份很短的电文,彭德怀足足写了一个多小时:

“军委并高(岗)、贺(晋年):我们今日7时已进入防空洞,毛岸英同三个参谋在房子内。11时敌机4架经过时,他们4人已出来。敌机过后,他们4人返回房子内,忽又来敌机4架,投下近百枚燃烧弹,命中房子,当时有两名参谋跑出,毛岸英及高瑞欣未及跑出被烧死,其他无损失。志司 25日16时”

当时中央机要办公室主任叶子龙最先收到这份电报,他立即交给周恩来。周恩来考虑到毛泽东患了感冒,加上一直熬夜关注朝鲜战事,就暂时将这份电报压下来。37天后,即1951年1月2日,周恩来才将这份电报让叶子龙转交给毛泽东。

张学良出资10万送毛岸英去苏联(张学良出资10万送毛岸英去苏联)(10)

杨开慧和毛岸英、毛岸青

当毛泽东看到电报,那一刻时间仿佛停止了。老年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那是一种巨大的悲痛。叶子龙在回忆录中描述了当时的场景:

“周恩来说:‘不要瞒了,总瞒着也不是办法,报告主席吧!’我手拿两封电报走进毛泽东的办公室,他正在沙发上看报纸。我小声叫了一声‘主席’,然后把电报交给他,然后默默地站在那里。毛泽东像平常一样,放下报纸,接过电报看了起来。这时,我感觉空气仿佛凝固了。毛泽东将那份简短的电报看了足足有三四分钟,他的头埋得很深。当他抬起头时,我看到他没有流泪,没有任何表情,但他的脸色非常难看。他向我摆了摆手说:‘战争嘛,总会有牺牲,这没有什么!’”

周恩来作出指示,毛岸英牺牲的消息不宜大范围传播,叶子龙按照总理要求执行了。有一个问题,当时很多志愿军将领、战斗英雄都运回国安葬,毛岸英完全有资格葬入国内志愿军烈士陵园。那么,毛岸英为何最终葬在了朝鲜呢?

这是毛泽东慎重考虑后的结果。毛岸英牺牲后,志愿军司令部先将其葬入大榆洞附近的一处山坡上。1954年12月24日,彭德怀在办公室里审阅志愿军总部送来了的各种电报,其中一份是志愿军总部就重新安葬毛岸英的请示。

此时,黄继光、杨根思、邱少云等战斗英雄的遗体已经运回国安葬,毛岸英理应回国下葬。事实上,毛岸英妻子刘思齐多次向毛泽东提出“迎岸英回家”的请求,结果被毛泽东拒绝了。毛泽东对刘思齐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也应该埋在朝鲜,思齐儿你明白吗?”

张学良出资10万送毛岸英去苏联(张学良出资10万送毛岸英去苏联)(11)

毛岸英墓地

再后来,毛泽东对苏联驻华大使、毛岸英生前好友尤金说:“共产党人死在哪里,就埋在哪里……我的儿子毛岸英死在朝鲜了,有人说把他的尸体运回来。我说,不必,死哪埋哪吧!”

彭德怀自然知道毛泽东的想法,但是中央一直没有就毛岸英重新下葬问题作出最终决定。在看到志愿军总部的请示文件时,彭德怀提笔给周恩来写了一封信:

“总理:昨二十四日赖传珠同志拟一封电稿,将毛岸英同志尸骨运回北京,我意埋在朝鲜,以志司或志愿军司令员名义刊碑,说明其自愿参军和牺牲的经过,不愧为毛泽东的儿子,与其同时牺牲的另一参谋高瑞欣合埋一处。以此教育意义甚好,其他死难烈士家属亦无异议,原电稿已送你处,上述意见未写上。特补告,妥否请考虑。”

周恩来认为彭德怀说的有道理,当时金日成也来电向毛泽东表示慰问,表达了毛岸英也是为了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牺牲的,希望毛岸英能葬在朝鲜。当毛泽东看到彭德怀的信后,立即批示:“同意德怀同志的意见,把岸英的遗骨和成千上万的志愿军烈士一样,掩埋在朝鲜的土地上。

张学良出资10万送毛岸英去苏联(张学良出资10万送毛岸英去苏联)(12)

毛岸英和刘思齐

1958年秋,最后一批志愿军官兵回到国内,这些英勇的战士们胜利完成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使命。谨以此文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岁月静好,有的只是他人替你负重前行。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更应铭记历史,不忘先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