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西德勒真实纪录片(扎西德勒永远的圣城)

西安到拉萨的火车上,一路的摇摇晃晃,确是一个漫长的旅途。抵达兰州站时不少游客都下车走动观望,大概是车厢里太闷了。五月份的西北,五点多的傍晚,太阳丝毫没有要落下的意思,尽可能的多撒点余晖暖着略显荒凉的土地。对兰州的印象都来自于民谣,听着都费烟的民谣。宋胖子在《董小姐》中唱到“陌生的人,请给我一支兰州”。陌生的人啊,能给我支火就不错啦。低苦艾乐队在《兰州 兰州》最后一句里用方言唱到“嘿,兰州到喽”。对我们这种过客倒是没什么代入感,该是拨动了不少游子归乡的心弦,破碎了多少异乡人的挂念。下次若是我目的地在这座淌不完黄河水向东流的兰州,若不把兰州喝醉,也定当点一支兰州。火车继续前行着,西北的落日是那样的缓慢,仿佛一直跟着我们走,如同那牛羊一般,慵懒的吃着稍显贫瘠的草。车窗外的视野异常开阔,落日缓慢,牛羊缓慢,火车也缓慢,滴答的时间,前行的距离,漫不经心的思绪。却又似定格的画面,走远,定格,又走远~

扎西德勒真实纪录片(扎西德勒永远的圣城)(1)

夜间不见车窗外的灯火,也无望天上的繁星。同车厢的大爷大妈早已上铺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准备在美梦中度过这世界屋脊。说来也是能折腾,一群香港广东的大爷大妈,本该穿着沙滩裤带着墨镜在三亚的海滩上晒晒太阳吹吹海风。竟一个个精神抖擞的跃跃欲试雪域高原的“暖阳柔风”。我倒不太担心他们的身体状况,毕竟心里状况已到达最佳,怀着那份对“布达拉宫”的期许。扎西德勒!但愿不要在医院的病床上左右都睡着自己同行的伙伴,还不忘寒暄两句,你怎么也在这?我本不应在这?幸好我还能在这。在这有生之年,在这!和我换床铺的那个小伙子很是干练,穿着短袖,背着大包,操着广东普通话,一个人,从起点站要去往终点站。人这一生,大抵就是一辆由起点开往终点的火车。一辈子当中,肯定有过从某个站上车之后,便不曾在这个站下车;同样的,也会有过在某个站下车后,再也没从那上过车。既然每个车站都有可能是终点站,心底应该少掉许多牵挂,反正时间到了,都得上车离开,要不就下车走人。

扎西德勒真实纪录片(扎西德勒永远的圣城)(2)

途径那曲时,大家都下车感受了下,海拔四千多米的风吹得瑟瑟发抖,都还不忘拍照留念。火车继续前行着,缓缓地,缓缓的多起了人烟,多起了房屋,缓缓的驶进了拉萨站,这趟行程的终点站。反而在摇晃了三十多个小时后略显平淡,连公交车都是摇摇晃晃。远远可见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稍见孤单,除此之外,没有与之附和的建筑物,因为它是拉萨城区最高的建筑物。一眼可望全拉萨,一眼可见的布达拉宫,如此圣城已在眼前,内心却愈发平静。公交车上挤满了背着背包拖着旅行箱的游客,戴着口罩也遮挡不了高原红的孩童,手持转经轮头戴红绳的老者。他们早已见怪不怪我们这些匆忙的旅客,我们却好奇的打量着他们。公交停了站,站在靠前的我准备从前门下车,想着车厢人多也方便些,不料挡在我前面带着孩子的大姐转过头来说了句我听不懂的藏语,我无法忘却她那满脸斥责的表情,竟让我有些不知所措,我成了那个背负着“不文明”标签的外来游客了啊。

扎西德勒真实纪录片(扎西德勒永远的圣城)(3)

拉萨是个不折不扣的日光城,当地的标配是帽子和口罩,外地游客还多了一副墨镜。缺乏这三件套出门是需要勇气的。大昭寺前布满阳光,朝拜的人沿着转经道一圈又一圈,不乏带着俩孩子的妈妈用绳子拴着孩子的腰牵引着,只有一条腿的青年,他们一步三拜,额头紧贴着地面的青石上,一圈又一圈。这样的场景只在电影《冈仁波齐》中见过,冈仁波齐藏族心中的神山。除了少数跪拜的大多是年纪稍长的老者,他们手持佛珠或转经轮,口中念念有词,在大昭寺布满阳光的转经道一圈又一圈。拉萨的街道在人们缓慢的行驶下显得不那么拥挤,北京中路两旁以白色为基调的藏式楼房也显得愈发端庄。拉萨人喜欢和甜茶,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各种茶馆,大的茶馆热闹的座无虚席,寻得一小巷内的茶馆,叫了一壶甜茶。喝起来就像是内地的奶茶一般,可能他们只是喜欢喝茶时聊着家常的那种感觉吧。这座为了迎娶唐朝公主而建的布达拉宫气势非凡,依山而建,大气雄伟。广场上时有白鸽飞起,迎着风掠过五星红旗,旗下站岗的军人英姿挺拔,和布宫一样雄伟。

扎西德勒真实纪录片(扎西德勒永远的圣城)(4)

两天后在东措又见了那位操着广东口音的小伙,他依旧穿着短袖,背着包,五月的拉萨是有着阳光也要穿厚外套的季节,而他依旧穿着短袖,却也丝毫不见得他冷,他的内心是炙热的,炙热的觉得这里不太好玩,准备离开了,初见他的终点站是这里,再见他的起点站又是这里,就此别过,扎西德勒。此时不知道那节车厢里的大爷大妈们如何了,是挂着佛珠手持转经轮一圈又一圈的转着,还是在医院的病床上相互寒暄,又或是一样准备离开了。西藏大学不对外人开放,略有遗憾,旁边一位说自己是文学院的学生说着两句藏语保安就让进去了,留下我们不知趣的悄然离去了。体育学院倒没有那么拘束,三千多米的高原,拉萨小伙打起篮球来丝毫没有不适,而我们走路窦京亮慢些,那种有些许缺氧的感觉会让后脑壳沉重,色拉寺定时举行的辩经吸引着不少游客,在那见了几位外国游客,也是上了年纪的,却也依旧精神。辩经有百人之多,一对一的坐着站着,站着的手舞足蹈像是提问着,坐着的对答如流,虽然一句都听不懂,但他们激烈“争吵”的样子既好笑又严肃,好笑着我们的好笑,严肃着他们的严肃。寺里的宫殿房屋红黄白三色相间的,与蓝天,白云,裸露的山体交相辉映着,我们随手拨动的转经筒被藏族大叔指正不能逆时针转动,又无知了一把,便改正后去转动了几下,却仅仅是转动了。

扎西德勒真实纪录片(扎西德勒永远的圣城)(5)

去往纳木错的路上,在念青唐古拉山偶遇两位来自定远的老乡,他们的摩托车上贴着定远至拉萨的字样,红色的很是醒目,几千公里的路途骑行了十五天,真的是唐古拉山崎岖路上从不缺勇敢,我们相互合影后便离去了,扎西德勒,两位像风一样的男子。路上一直听着一位皮肤黝黑的女子说着他最近在西藏的历程,这是她第二次来纳木错了,当然西藏大部分地方她都去了,她的肤色已经融入了这里。念青唐古拉山终年积雪,常年不化。过去就是藏北湖区,在海拔四千多米的纳木错我们并没有买氧气瓶,虽然也有稍微不适,湖水很冷,还有没化完的积雪,远处的湖面和雪山连成一片,碧蓝和雪白,纯净的心无杂念。如同一块宝镜镶嵌在这藏北草原上。返程途中,在海拔五千多米的那根拉山口稍作停顿,那座纪念碑刻有仓央嘉措的诗“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在此我又不文明了一次,跨过了摆在地面上的摊位那上面摆放着各种佛珠首饰。

扎西德勒真实纪录片(扎西德勒永远的圣城)(6)

这些羞愧一一记着,期待着某年有幸回到拉萨,是不是会像长辈一样提醒着当年的自己,转经筒是要顺时针转的,摆在地上的佛串是不能从上面跨过的,公交车前上后下总不用我再提醒了吧。倒是别忘了当年带走的菩提一共一百零八颗,一一细数着。

有谁看见转山转水转不出自我,看不完的尘世里,看不出辽阔;当你看见转山转水转出了自我,冰川般的心灵里,何止是辽阔~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