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讨厌楞次定律含义(可怕的五世而斩定律)

孟子的“五世而斩定律”更可怕,几乎每个人都可能受它支配,但也有对策

在《孟子·离娄章句下》这章里,有一句“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亦五世而斩”的话。“泽”就是恩泽、滋养的意思,也含有庇佑、荫庇的含义,成语里讲“泽被苍生”、“福泽子孙”,就是对“泽”的解释。概括地说,就是指一个人创造、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对后世的影响力。

在孟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君子”的概念和现在的人理解的不一样,指的是那些出身高贵、地位崇高的社会上层人士;“小人”则指那些被“君子”所管理、统治、压迫的底层劳动人民和穷苦大众。到了后世,“君子”、“小人”才逐渐转变为分辨人的品行的标签。

被后世誉为“亚圣”的孟子,在历览古今无数兴亡盛衰的事例之后,得出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亦五世而斩”的结论。意思就是说,不论是谁,不论曾经做过什么样的努力和拼搏,创造和积累了无论多么显赫、耀眼的财富,但经历五世之后,就全部烟消云散了。这个“斩”字用得非常贴切,就好比用刀斩断一样,一刀两断、干净利落,丝毫不会拖泥带水,比喻所有人遗留的恩泽到了五世的时候就彻底断绝了。这句话就被人命名为“五世而斩定律”,也有人说这是一句带有魔力的咒语。

在民间,也有类似的俗语在流传,比如众所周知的“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从本质上说,这句俗语几乎是亚圣话语的通俗版,和“五世而斩定律”所表达的思想是一致的,最基本的哲学基调就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盛极而衰”、“乐极生悲”、“否极泰来”的规律,到了佛教这里就是非常形象的“无常观”了。

“五世而斩定律”到“不过三代”的通俗化过程中,为什么会有从“五”到“三”的差异呢?这是因为“亚圣”主要强调的是“泽”,含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双重含义,而民间版的“穷”和“富”则重在对物质财富的强调。这也符合两种财富的属性特征,物质财富是实体化,可测量、估算的,精神财富则是虚幻的,无法进行实质性操作的,但精神财富因为会更加深入到灵魂、思想、品格,是属于文化层面的东西,所以虽然似乎虚无缥缈,但却相比物质财富更加不容易耗散,其影响也就可以更加深远一些。一个很浅显的例子,今天的我们永远无法再看到孟子当年的房屋、车马、服饰,乃至他的肉身,但时隔2000多年之后,我们依然可以学习他的思想,体悟他的智慧,敬仰他的高度。

“五世而斩定律”在现实中的例证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几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会受到这个魔咒版的定律的支配。高高在上的“君子”,卑微劳苦的“小人”,也或者“穷”或者“富”都是相对的,我们每个人都很难逃出这个定律所包括的范畴。即便是君临天下、至高无上,每天被朝臣山呼“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帝王,期望着自己的江山是铁打铜铸、万世不朽,但最终都会走下历史舞台。

最讨厌楞次定律含义(可怕的五世而斩定律)(1)

“五世而斩定律”之所以可怕,是因为它揭示出生生不息的宇宙万象和人间万物的变动规律,从来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不变的,所有的状态都是由此及彼、由彼及此地转换、动荡着。而这个定律最为可怕的地方就在于,它在预言从良好状态向恶劣状态转化方面,几乎是百发百中,例无虚发的,那些地位尊崇、权势熏天、财富累累的门第,几乎没有一个是可以传承过五代的。

当然,使这项定律产生如此奇效的是隐藏得非常深刻的自然规律,变动不息这是其一;其二就是所有的事物,从良性状态转变为恶性状态是容易的,但让这个过程逆反则是非常艰难的。例如一座房子,修建它的时候是何等的费劲,要它倒塌、朽坏却很简单,你可以挖掘让它倒塌,甚至你什么都不需要做,它就自然而然朽坏坍塌了。一颗苹果,变坏是很容易的,但你要让这些业已腐烂的物质重新组合成香甜可口的苹果,则需要更加漫长的时间和艰辛的努力。

自然规律的支配可怕,但对于人世间的事情来说,人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倘若被惠泽的子孙能够认识到这个定律的可怕,心生警惕,积极作为,要打破这项规律当然很难,但至少可以延缓后果的发生。但现实中,那些富贵之家的后世子孙,却几乎都在做着加速这项“五世而斩定律”变现的“努力”。

最讨厌楞次定律含义(可怕的五世而斩定律)(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之家的人,体会不到祖辈创业的艰难,感受不到生活的辛苦,认为所有的馅饼都是天上掉下来的,或者祖宗留给他的,上进心、进取心远比祖辈就糜弱得多;富贵安闲的生活,会滋养出骄奢淫逸等种种习气,而这种种习气,没有一样是可以创造、积累财富的,相反都需要用大量财富的耗散来作为资本。倘若说进取心丧失还不怎么严重,那么骄奢淫逸的习气一旦上身,无论多么庞大的基业、多么深厚的“恩泽”,都会很快荡然无存。

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注重家风传承,家风就是一个家族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思想、理念、品格、规矩,这既是一个家族的文化印记,也是历代宗亲在不断地与天斗、与人斗的历程中,总结出来生存智慧和处世策略,是一种精神集合。而且如果仔细研究那些良好的家风内涵,就会发现,那些家风几乎都可以看作是对治“五世而斩定律”的良药。

(观点与视角原创作品,欢迎读者朋友关注本自媒体号并参与互动;文中配图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