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凡富春江上(李希凡富春江上)

李希凡富春江上(李希凡富春江上)(1)

富阳山水美文系列(22)

富春江上

李希凡

烟雨富春江,似乎和钱塘怒潮相对立,别是一种境界。不知为什么,我在来富春江以前,脑子里有这样一个奇怪的想法,而且在我的想象中,这“烟雨富春江”,一定是晴少阴多,烟雨迷蒙,但却妩媚端庄,静如处子。或许还有些像我喜欢听的古乐曲《春江花月夜》的色调,青山绿水,渲染着淡淡的哀愁......其实,我既无缘欣赏钱塘怒潮,更没来富春江,只是在盛名之下的胡思乱想而已!富春之美,是早已见之于古人的文章与诗画的。南北朝梁代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就曾有过这样的描绘:“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漂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漂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似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这描绘似乎又和我想象中的富春江不尽相同。 中国现代富阳籍大作家郁达夫,也曾用他的热情的诗篇这样歌赞过家乡之美: 家在严陵滩下住,秦时风物晋山川。

碧桃三月花如锦,来往春江有钓船。

解放三十几年来。我虽成两去杭州,只百里之遥,却无缘一识这富春风光。1985年夏,突然接到上海教育出服杜范守纲同志来信,说9月下旬要在浙江千岛湖(亦名新安江水年)召开“中学生文库”出版计划讨论会,邀请撰稿人一定投冗参加。来信还热情地介绍了千岛湖与富春江之美.我因九月中旬有淄博之行,两会交叉,均不得全。主人希望我无论如何要在26日上午赶到桐庐,和大家一起畅游富春江,这是一个十分诱人的建议,9月24日,我赶着从淄博出发,由上海转道杭州,独自上路了。 由杭州去桐庐的公共汽车,26晨准七时开出,很快过了富阳,汽车有时傍山,有时依水,疾驰向前,窗外一片葱绿。面我想依水而过的那长长的河流,该就是富春江了吧?十时许到了桐庐县城,我找到了县旅游局,说明来意。恰好他们正有车去严子陵钓台为千岛湖来客导游,所以等我赶到江边,那些来宾们也在弃车登船。这时已是细雨蒙蒙,远山近水,都隐约在蒙蒙烟雨中,此时此景,大概就是诗人们所激赏的“烟雨富春江”了!但似乎有一点像我未来前想象中的模样。现在正是金风送爽的季节,一江秋水虽然泛着白光,吐着泡沫,却是静静地向东流去。吴均所谓的“急湍似箭,猛浪若奔”的壮观景象,已经看不到了,但这一带的江水似还没有被污染,因而,“水皆漂碧”,倒是的确的......

李希凡富春江上(李希凡富春江上)(2)

图富春路变迁丨拍摄王蓉珍

有人说,杭州的西湖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如一幅溶自然美和人工美于一处的和谐的画卷,那么,“天下独绝”如青罗带般的富春江,却是洛山与水自然美的极致,如一波墨山水模幅,为传统山水画家提供了最好的素材。

六百年前,客居富阳的元代山水画大家黄子久,就曾用三年时间画成了一幅长卷《富春山居图》。全图取景远海、近丘、荒村、疏林,穿插矶夹峰峦。据说它的确接近于过去富阳至桐庐一带山川风光的特征,被画家们誉为“小桥、茅屋、风帆、钓船,恬静淡雅,古意盎然”。然而,富春江又毕竟进入了社会主义的时代,时代变了笔墨也当有变。于是,我们又看到了当代著名国画家叶浅予同志的《富春山居新图》。 叶浅予以古稀之年,从杭州六和塔下钱塘江湖水而上,重游了故乡百里富春,也是用了三年时间画出了这幅《富春山居新图》(31米)的长卷。叶浅予最擅长的本来是中国人物画,而我自己所见最多的,则是他在五、六十年代发表于报刊上的婀娜多姿的舞台速写,那真是具有一种独特的感人的魅力和风格。叶浅予似乎不大画山水,而这幅《富春山居新图》,恐怕也是他仅有的山水长卷了。故乡,何况是这样一个美丽的故乡,且又已不是画家幼时的故乡。叶浅予在《新图》的“题记”中兴奋而感叹地说:“今天的富春江两岸,却是长桥飞架,高坝截流,马达声声,车轮滚滚,黄子久要是活到今天,大概再也唤不起古意盎然的田园幽趣了吧!”

《富春山居新图》,就展列在桐君山临江的“江天极目”阁内。这幅画并未完全排除传统的山水美学,有关人物、房屋等细小形象,仍不着色,以便它们在色彩缤纷中突出。山区秋林,用了大片朱砂,这是画家从五代人的《枫林群鹿图》中得到的启示。关于春夏秋冬的季节变换,彼此如何衔接,画家自云,他是运用了敦煌壁画的方法,借山、借雨、借雪来分割画面......但是,《山居新图》所给予我们的感受,的确又不再是小桥、茅屋、风帆、钓船的恬静淡雅的境界。万籁无声似有声,当我们看到画面上高坝截流的电站,飞架的长桥和依山傍水公路上的滚滚车轮,岸边高耸的烟囱和楼房,江上升起袅袅烟缕的汽轮。我们听到了画外的喧闹之声。再加上那色彩缤纷的秋林的渲染,我总觉得这画的意境,和烟雨富春江并不和谐。却似是秀丽的山川普照在灿烂的阳光之下,妩媚中透算着雄浑。这当然是画家的胸中丘壑,同时也是时代激变在画家笔墨中的反映。

李希凡富春江上(李希凡富春江上)(3)

图富春路变迁丨拍摄王蓉珍

绵绵的雨幕,虽已把富春江两岸都模糊在蒙蒙烟雨中,但游艇上的乘客们,却仍兴致勃勃地指点着雨中的江山,寻觅着两岸的美景。“钱塘江尽桐庐县,水碧山青画不如。”富春江畔的桐庐县名闻遐迩,瑶琳仙境,严子陵钓台、桐君山、阆苑石景、白云源风景,在这里连成一线,真是一幅有山、有水、有洞、有石、有瀑的天然画卷,可惜时间有限,又是雨天,难以得窥全貌。我们的游艇正在驶向严子陵钓台。

钓台坐落在“清丽奇绝,锦峰绣岭”的富春山腰,山顶有一片空旷的土地,据说那里曾是严子陵的故庐遗址,其旁有四十余亩,是为“严陵田”。遗憾的是我们的游艇到岸时,大雨如注,许多年纪大的人难以登山,当然,现在钓台名胜其是在山下的“严先生祠”。“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严子陵和这钓台的掌故,对于我来说,也是如雷贯耳的了。虽然祠堂的长廊里碑石林立,颂词名句传世者不少,无非都是赞扬严子陵不仕刘秀,垂钓江滨,是为贤者。所谓“云苍苍,江水决决,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但此时此景使我体会最深的,还是今人沙孟海先生为东钓合新建石亭所题植联的第一句:“登钓台而望神怡心旷”。这是因为到了钓台的,的确视野开阔。由于富春江电站的建成,虽然已不再能看到中流鼓棹,帆飞若驶的壮观景象,但是,万顷碧波映照中的“锦峰绣岭”,却依然是“清丽奇绝”,醉人心目。严子陵选中了这个地方作“钓台”以“观鱼”,也是够惬意的了,这大概也是有些人追慕前贤,心向往之的原因之一吧!可我却在想,历史总是要前进的,人类的丰功伟业,又永远不会是隐逸所能建树的。

不是么?即使这富春江的钓台,不也有着东西两台的对峙吗?东台有严子陵隐居垂钓的传说;西台则因南来爱国志士谢皋羽痛哭野祭文天祥而闻名。谢皋羽,福建长溪人,在文天祥奋起抗战救国之际,谢曾是他帐下的咨议参军。至元二十年(1283年),文天祥被俘就义,谢皋羽闻讯后,悲恸欲绝,只身逃匿在民间。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他来到了这富春江上的七里滩,登上了孤绝千丈的西钓台。面对碧水青山,想到国破家亡,谢皋羽感慨万端,十分痛苦,就在这里野祭文天祥,面向北哭拜,并以竹如意击石作歌,竹石俱碎,他连续昏倒三次,有名作《登西台恸哭记》。从此,这西钓台又被后人称为谢皋台,而且谢皋羽墓就建在对岸,可惜已在十年动乱中被毁......

体育馆

李希凡富春江上(李希凡富春江上)(4)

午后,雨渐漸地小了,但云层低压,雾水迷蒙,仍然是烟雨富春江。我们上了游艇,驶向归程,导游的同志告诉我还要去芦茨湾兜览一圈。我望着正在离去的谢皋台,不禁浮想联翩。这谢皋羽究竟为什么要挑选钓台来哭祭文天祥呢?这钓台的“高贤”,不管他有什么样的苦衷,其山高水长之誉,不恰恰来自淡泊仕途,自得其乐么!而文天祥广有家财,又和声色很是结缘,但一听元兵南下,却立即尽散家财,在赣州组织义军入卫临安,坚决抵抗,直至后败被俘,拒降、不屈、被害。他在狱中所作的《正气歌》,传诵至今。文天祥如如此执著于家仇国恨,和那钓台高贤相比,当然走的不是一条路。或许正是因为这样,谢皋羽才选择了西台作为他哭祭察文天祥的“遗迹”吧!在我读了严陵钓台大量领词之后,我却更追慕谢皋羽的哭声,这七里泷富春江两岸的古人的足迹,何尝都是垂钓者的脚步!

当游艇接近江南坞时,导游就就過指西岸山脚浓绿丛处的一块石碑告诉我们,那就是子胥渡了。这里江面开阔,石壁危立,渡口对岸的江南坞,树木蓊郁,幽雅清静,已是建德县境内了。传说伍子胥从楚逃亡,曾在此隐居躬耕,并从此渡江到了吴国。

哦,这不又是个执著者的脚步么!伍子胥,并不像文天祥那样的“忠”,故国的昏君楚平王杀了他的全家,他不肯听父命而就戮,反而逃到异国,兴兵伐楚,掘平王墓,鞭尸三百以复仇。到了吴越战争之际,吴王夫差不纳他的忠谏,却赐剑命他自杀。伍子胥临死前冤愤不平,告其舍人曰:“抉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人灭吴也。”夫差闻而大怒,取伍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于江。据《水经注》里讲,伍子胥冤魂不散,从此日夜在江上遨游,而且经常要到钱塘江来,扬起连天的雪浪,使钱塘江潮水常年咆哮翻卷,人们称之为“潮魂”。这个刚烈之魂,既不同于严子陵,又不同于文天祥。

一条大江(分为三段:新安、富春、钱塘)演出了历史人物的种种传说和遭遇,却无法把人们的感情垄断,不过,吞天卷日的呐喊,还是震响在那有所作为的历史风云之中。富春江毕竟是联接钱塘江的......富春江之行,引起我更多遐想的,是谢皋台和子胥渡,而并非严陵祠。

1986年2月1日于京郊

注:原载1935年2月1日《生生月刊》创刊号。

李希凡富春江上(李希凡富春江上)(5)

作者简介

李希凡(1927年12月11日-2018年10月29日),男,生于北京通州,祖籍浙江绍兴,原名李锡范,字畴九。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195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1954年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历任《人民日报》文艺部编辑、评论组长、副主任、常务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全国第二、八届政协委员,全国第四届人大代表,中共十三大、十四大代表。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195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