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努力不会有收获的例子(不经过积少成多的积累)
积少成多,聚沙成塔
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没有一点一滴的积累,怎么会有巨大的成功呢?这就是“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道理。
“积少成多”出自《战国策·秦策四·或为六国说秦》,意思是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才会由少变多,由弱变强。多用于知识、学问、财富等方面。近义词有:积水成渊、积土成山、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日积月累等。
除此之外,这个成语还出现在《汉书·董仲舒传》中,上面说:“聚少成多,积小致巨”。
由于秦朝和六国的历史,这几天我们一直在说,朋友们有些厌倦了,今天我们就换一下口味,来聊一聊董仲舒吧!
董仲舒
董仲舒是广川(今河北枣强)人,是西汉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经学家。以研究《公羊春秋》出名。
他自幼天资聪颖,从小就喜欢读书学习,用功起来常常忘记吃饭睡觉。他的父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为了给他营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就给他盖了一座花园。搜罗奇花异草,奇山异石,春来百花齐放,鸟语花香;冬来白雪皑皑,梅开松拔,一年四季,风景不同。
可董仲舒却看都不看一眼,只顾埋头读书。任由小伙伴们在园子里追逐打闹、奔走嬉戏。
一晃三年过去了,邻居家的孩子都把园子里的每一个角落玩熟了,董仲舒却一次也没有去欣赏过,每日畅游在诗书的海洋里,流连忘返。
就连中秋佳节这样的节日,家人们都在园子里赏花赏月,他却不见踪影。原来他在和先生谈古论今,什么都忘记了。
教书育人
靠着这股钻研的劲儿,董仲舒读遍百家经典,博采众家之长,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学问家。
他三十岁时,招收了大批学生,传授学问。可他却在课堂上挂上帷幔,隔着帷幔给大家讲课,所以他的学生跟了他许多年,却并不知道他长什么样子。
由于他广招门生,宣扬儒家经典,为汉朝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成功引起了汉景帝的注意,汉景帝就授予他博士的官职,专门负责传授学问。
等到汉武帝即位,他在给汉武帝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从而开启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家统治局面,为儒家思想的普及奠定了基础。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除此之外,汉武帝还设置“五经博士”的官职,修订儒家经典,传授儒家学问。同时还设置太学,办学校,为后来的管办学校和科举考试奠定了基础。
一切看起来似乎都很好,可老天就是爱捉弄人。
公元前135年,皇帝祭祖的长陵高园殿和辽东高庙发生火灾,董仲舒认为这是宣扬天人感应的好机会,就在家里写了一篇《灾异之记》,打算交给皇上,提示他注意德行。
可却被主父偃偷偷交给皇上,认为此书在讥讽朝政,暗喻皇上德行不够,其他人也认为他“愚不可及”。汉武帝大怒,差点儿判了他死罪,好在最后赦免了他,但是却罢了他的官。董仲舒只得干回老本行,继续教书育人。
告老还乡
直到公元前125年,公孙弘又把他推荐给胶西王刘端做相国,胶西王刘端是个凶残无比、蛮不讲理的人,给他做相国的人,没有一个落得好下场,不是被他杀掉就是被他毒死。
董仲舒整日提心吊胆,战战兢兢,几年之后,借口自己身体不好,告老还乡了。
晚年的董仲舒专心教书,一心做学问,整理了《春秋决狱》一书。
公元前104年,董仲舒在家中病死,葬于长安西郊。
现在是个物欲横飞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没有耐心,变得急躁,巴不得一夜暴富。
这是不明白“日积月累”的道理呀,不明白应该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才是硬道理。
参考资料:《中华成语大词典》《战国策·秦策四·或为六国说秦》《汉书·董仲舒传》《全历史·董仲舒传》
声明:配图来源于网络,与本文无关。如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