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的教学要注意什么(开启学生文言文之旅)

摘 要:面对博大精深,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人文精髓的文言文,我们的孩子却望而却步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方面由于小学阶段文言文篇数少,另一方面是教师不够 重视教学方法,导致枯燥单一浮于表面的低效教学针对这一现状,笔者主要从白话文中 铺垫,文言文来接龙,日积月累中拓展三方面来激发学生兴趣;课堂中以读为主,引导学生读出文言之韵,读出文言之意,读出文言之言,读出文言之蕴,开启学生文言文之旅,让孩子品味到绿意葱茏,繁花似锦,充满生机的唯美的文言文世界 ,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小学文言文的教学要注意什么?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文言文的教学要注意什么(开启学生文言文之旅)

小学文言文的教学要注意什么

摘 要:面对博大精深,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人文精髓的文言文,我们的孩子却望而却步!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方面由于小学阶段文言文篇数少,另一方面是教师不够 重视教学方法,导致枯燥单一浮于表面的低效教学。针对这一现状,笔者主要从白话文中 铺垫,文言文来接龙,日积月累中拓展三方面来激发学生兴趣;课堂中以读为主,引导学生读出文言之韵,读出文言之意,读出文言之言,读出文言之蕴,开启学生文言文之旅,让孩子品味到绿意葱茏,繁花似锦,充满生机的唯美的文言文世界。

关键词:文言文 教学策略 拓展 朗读

一、兴之所至,趣之所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要对某种事物感兴趣,就会产生接近这种事物的倾向,并积极参与有关活动。学生之所以看到文言文就害怕,一则因为第一眼望下去,文言文拗口,难读;二则即使字都认识,一遍读下来一头雾水,什么都没懂。这就直接使学生 对文言文产生了某种莫名的压力。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呢?

1.白话文中铺垫

现在我们很多的白话文都是编者根据文言文改编过来的,尤其是学到一些历史故事时,我们可以在学习了白话文后,出示原来的文言文进行对比,孩子 一读就懂,而且常常佩服古人有才,这么多的意思竟然短短几个字就能表达到位,倾诉清楚。如《晏子使楚》一课,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这段文字时,我问学生:“晏子在这里表达齐国人多,用我们现在的成语来说就是什么呢?”学生纷纷回答:“张袂成阴、挥汗如雨、摩肩接踵”。我趁此机会出示了原文:“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一读一比较,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我们的成语就是来自文言文呀,而且文言文表达得简洁又不简约,字少意丰厚呀!学完本文后,有不少学生就提出来要看《晏子使楚》的文言文原文。经过这样的铺垫,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已经被点燃!

2.文言文接龙

孩童时代喜欢的莫过于游戏了,同样的事情如果 披上了游戏的外衣,哪怕就是简单的接龙游戏,学生 也会乐此不疲!于是笔者就在语文课堂上腾出三到五 分钟时间,进行了文言文接龙。刚开始笔者鼓励学生 找些比较熟悉又简单的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学生在介绍这个故事时,特别强调了“有耕者”的“者”的意思,“有耕者”是“有个耕种的人”,那么“者”是“的人”的意思。孩子对“者”进行了拓展:那么“作者”就是——(写作文的人);“舞者”就是——(跳舞的人);“编者”就是——(编撰文稿的人)……找到了规律,孩子们一下子觉得文言文很有趣,迫不及待地想进一步阅读!在后来的文言文接龙中,学生介绍了《自相矛 盾》《鹬蚌相争》……这一个个小文言文故事犹如是 一场场春雨滋润着孩子,也播下了文言文的种子!

3.“日积月累”中拓展

我们小学课本上有很多名言警句,但是很多时候学生只是会背耳熟能详的几句,对于具体的背景或者其中的前因后果还不了解。此时,我们可以还原这几句名言的原文,使其加深对文言文原文的理解。比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日积月累”时,其中有一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在教学时,笔者把岳飞的《满江红》原文分享给学生,学生读后了解到的不仅仅是对现有时间的珍惜,更是看到了一个决心重整山河和对君王忠心耿耿的岳飞。学生更是被他报效朝廷的一片赤诚之心所震撼!

二、“读”占鳌头,别有洞天

文言文跟现代文相比,更有韵律感,更有节奏美, 加上特有的神韵,而且篇幅都不长,所以特别适合朗 读。

1.读出文言之韵

文言文语言精练,具有音韵美和节奏美,读起来 琅琅上口。所以古人称读书为‘吟”“咏”。我们要引导学生读好文言文,首先就是要引导学生读出文言之韵。那么该怎么读呢?笔者认为首先要读准字音,尤其关注通假字、生僻字的正确读音,比如:《两小儿辩日》中“孰为汝多知乎”,这里的“知”不是读成现在的“zhi”第一声,应读为第四声,因为它是通假字,通“智”,是“智慧”的意思。其次是引导学生正确断 句,就是要注意文言文句子中的合理停顿。例如:《杨氏之子》中的“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学生在原始状态下的朗读,几乎都是读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因为“家禽”在我们现代文中就是一个常用的词语。但这样的停顿就是破坏了这句文言文的味道和意思,显然学生对这句话理解错了。我们教师就是要抓住这些易错的停顿进行断句,并引导学生反复读,感受其中的韵味。当然,我们在引导学生读的过程中,借助摇头晃脑等肢体语言,可以使其更有味,更有韵。

2.读出文言之义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学现代文是如此,对于文言文来说,反复朗读就显得更为重要,古文不朗读几乎就体会不到它的妙处。例如《伯牙绝弦》中,“伯牙善古琴,钟子期善听。”我就让学生自由读,说说你了解到了有关伯牙和钟子期的什么情况?学生一读就了解到了伯牙善于弹奏古琴,而钟子期善于听。于是 笔者紧接着提问:那大家再去读读文章,找找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伯牙善古琴,钟子期善听”?学生再次读文章,感悟到是“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两句。这两句又是文章的重点,接下来笔者引导孩子们:“读着读着,你觉得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心中浮现了怎样的高山?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深深感悟到了“峨峨兮若泰山”的意思。用同样的方法,感悟到了“洋洋兮若江河”的意思。在一次次的想象读中,学生已经自然而然理解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带着孩子们一次次不同形式的读,读着读着,其实已经引着孩子徜徉在文言文之意中了!

3.读出文言之言

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是“言意兼得”,所以“得意”只能说是完成了阅读教学的一半任务,另一半“得言”同样重要。现代文如此,文言文亦如此。例如在教学《杨氏之子》揭题读题后,就问学生:这是谁家的孩子?学生脱口而出“就是姓杨家的儿子。”师:“姓杨家的儿子用古文说就是——”学生齐答:“杨氏之 子!”在这一正一反的问答读中,学生已经领悟了其中的语言表达形式。接着我追问:“如果你姓张,就可以称呼为——”学生:“张氏之子”;“如果你姓王,就可以称呼为——”学生:“王氏之子”。学生感悟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后,让同学互相用这种方式称呼一下。在一次次不同的称呼中,学生不仅感悟了其中的语言形式,还学以致用。又如课文第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在学生初读后,问:“杨氏之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从哪儿知道的?”孩子们摇头晃脑再读,就恍然大悟:“聪明!从‘甚聪慧’中知道。”接着让学生也用这样的方式来夸夸自己班中的同学,有的说:“中国马氏子十二岁,甚帅气!”“嘉兴黄氏之女十三岁,甚勤奋!”……从孩子们的朗读回答的重音中,已经明显感受到了他们已经“得言”了。

4.读出文言之蕴

人教版小学阶段共安排了四篇文言文,虽然短小精炼,但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要学生感悟到其中的“内涵”,需要我们教师慢慢引导,引导他们去细细品读。如《两小儿辩日》一文,故事内容简单明了,学生借助注释一读就懂。但本文中真正的内涵却要好好读,好好品。在学生读懂其中之意后,追问学生:文中两小儿笑曰中的“笑”是什么意思?你认为该不该笑呢?学生开始了新一轮的品读了。经过反复品读后,有的学生认为是“讥笑、嘲笑”的意思;有的认为就是善意友好的笑。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笑?就在这反复品读,发表见解的过程中,他们已经感悟到了文章的内涵:两个小孩善于思辨、敢于挑战权威;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谦虚精神!

(上海外国语大学秀洲外国语学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