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妃吃过几次荔枝(杨贵妃吃个荔枝)

杨贵妃吃过几次荔枝(杨贵妃吃个荔枝)(1)

夏天是吃荔枝的好时候。每到吃荔枝的时候,大家恐怕都会不由自主的想起两个关于荔枝的历史典故来,一个是“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杨贵妃(所以有一种荔枝品种就叫“妃子笑”),而另一个就是“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苏东坡了。古时候交通不发达,人们在还没有吃到荔枝的时候,因为这两个人,总会对荔枝产生种种美好的想象。只不过,苏轼无非是荔枝的正面宣传,而杨贵妃则是反面宣传多一些。

有一首批判杨贵妃与荔枝的诗,恰恰也是苏东坡写的,叫做《荔枝叹》,描述的就是当时杨贵妃吃荔枝的情景,诗道:“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关于诗中的这个“惊尘溅血”,苏轼是宋朝人,自然也是没有亲眼见过杨贵妃吃的荔枝是怎么运到长安的,这些应该是他到岭南之后,听到了有关运荔枝的传说后写出来的。既然是传说,那么必定会有感情色彩在里面。到底真实的情况是怎么样,恐怕也无从考证了。

(图)杨玉环吃荔枝,启东烟草公司制

所以,问题来了:既然运荔枝也不是多么困难的事情,而且“惊尘溅血”又明显是臆断,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杨贵妃因为吃个荔枝落下了千古骂名呢?肯定有人会说民不聊生之类,但是大家都知道,专制社会是家天下,再穷也不会穷皇家,估计杨贵妃随便个什么花费,需要的钱也不会比荔枝的差到哪儿去,更何况其他任何朝代的也是。即便是标榜勤俭的宋朝皇帝,宋真宗封禅泰山,花费可要海了去了,这难道不是劳民伤财吗?

只是因为花钱多就要被骂吗?还好唐明皇和杨贵妃只是让人把荔枝从南方运过来,如果贵妃鼓动唐明皇和她一块下岭南呢?恐怕骂声就不只是几句诗了吧?乾隆皇帝六下江南,隋炀帝远巡塞北,为什么就没有留下这么多骂声?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在《过华清宫绝句》留下的名句将荔枝美名传遍古今。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极易变质的荔枝是如何从南国运到长安的。从史料记载中能够找出,古代北方达官贵人一般都吃得到南方的鲜果。杜牧在其《新唐书•杨贵妃传》中说“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不变,已至京师”。其实,不仅杨贵妃爱吃荔枝,唐朝许多皇帝都喜食。故而,当年政fu开辟了从南到北专运荔枝的“荔枝道”。

世人传统对“一骑红尘妃子笑”的解释是,当年没有飞机空运,为让杨贵妃吃上色香味俱全的鲜荔枝,只得派人将刚摘下的荔枝,一个驿站一个驿站地换快马于当日送到京城。因此,杨贵妃看到快马荡起的尘埃,知道是有人送她爱吃的荔枝来了,故喜形于色。

但从常理看,如果这些荔枝产自岭南,岭南距长安千里之遥,再快的马也不可能一日抵达。有人考证认为,杨贵妃所食的鲜荔是采取将带果大树移植的办法送到长安的。史载:“以连根之荔,栽于器中,有楚南至楚北襄阳丹河,运至商州、秦岭不通舟揖之处,而果正熟,乃摘取过岭,飞骑至华清官,则一日可达也”。此外还有一种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荔枝是我国最早采用低温和气调贮藏的果品。《广东新语》记载了一种办法:“藏荔枝法,就树摘完好者,留蒂寸许,蜡封之,乃剪去蒂,复以蜡封剪口,蜜水满浸,经数月,味色不变”。可见,在古时,高层贵族们的某些爱好,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某些技术的发展进步。当然,这种进步,也许是人们不愿看见的。

*作者:林森,字天俊。鱼羊秘史签约作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