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女生结束生命)

文:匣子

这两天,在网上刷到一则让人心痛的新闻。

江苏镇江有个17岁的初三女生,在与家人发生争执后,留下一封信离家出走,2天后找到时,已是一具尸体。

(初三女生结束生命)(1)

到底是什么让一位花季少女对生命如此轻视?虽事件还在调查,但从她与家人的争执中,不难窥见,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

家本是最温暖和安全的地方,父母本是最爱孩子的人,可为什么养出来的孩子却离父母越来越远?

心理学家武志红的这句话,或许能给我们启发:

“爱只会导致好的结果,而不是导致伤害,导致伤害的一定不是爱。”

这两年,孩子走极端的情况越来越多,小至离家出走,大到伤人性命,孩子们好像变得越来越“坏”了。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如果爱用错了方式,这个世上不仅多了不幸的父母,也多了许多不幸的孩子。

而以下这三种教育,很容易养出爱走极端的孩子。

1、父母缺位的孩子,很难拥有爱的能力

前段时间,轰动全国的陕西58岁男子埋母案,在网络上激起千层浪。

男子马某因不满老母亲行动不便,整天把家里搞得臭烘烘,便下狠心用车将母亲拉上山,并丢进一个废弃的墓穴内。

要不是3天后,马某的妻子报了警,这位老人家可能就真的被活活饿死在墓中了。

(初三女生结束生命)(2)

许多网友看了新闻后,都在骂:

“禽兽不如,三观尽毁!”

“如此不懂母恩,应接受法律制裁!”

虽说马某的行为的确人神共愤,有违道德伦理。

但随着案情的最新披露,大家才知道,原来母亲王某在马某12岁那年改嫁他乡,带走了弟弟和妹妹,却唯独把他遗弃在了乡下的叔父家。

从此对他不闻不问,反倒是因为摔倒后行动不便,就来到马某家,要求马某为自己养老。

在孩子最需要爱的时候,母亲彻底缺席了。正是少年心里空缺出来的那一块,为如今他的禽兽行径埋下了种子。

虽然,父母缺位的孩子不一定都会这样,但马某的弑母行为,却与母亲的抛弃和缺位行为分不开。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父母虽不至于像王某这样抛弃孩子,彻底离开孩子的童年。但是父母缺位的情况,却很多:

明明有能力抚养,却交给长辈照看;明明有时间陪伴,却宁愿去跟朋友聚会娱乐;明明有精力教导,却硬要丢给培训班……

这些孩子像一叶孤舟,在大千世界里尝尽冷暖,却无人依靠。

这种长时间感受不到爱,不被父母重视的感觉,会让孩子严重缺乏安全感,还会让孩子错误的认为:我不够好,我不值得父母爱。

在不断陷入“父母不爱我”的怀疑后,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变得越来越低,甚至可能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态,把这些负面情绪化成行动,去伤害别人。

缺位的创伤是一生的,如果不能给他好的环境,至少请给他全心全意的爱。

2、控制管教下的孩子,往往更叛逆

最近很火的综艺节目《少年说》里,初一女孩徐嘉唯对妈妈的“告白”让我印象深刻。

她的妈妈用一张寒假日程表,把她每天安排的死死的。

几点吃饭,睡觉,写作业,还有生活细节的方方面面。

饭前洗手,饭后漱口,在家不可以翘腿,抖腿,早起马上叠被子等一堆的生活要求。

(初三女生结束生命)(3)

当她要求妈妈不要对她这样严加控制时,妈妈还坚定的认为自己没有错,这样做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自律品质。

还是主持人看不下去了,说:“自律很好,但是这样的管教跟在孩子身上装了个监控没有什么区别。”

是啊,没体验过自由的人,怎么可能学会自律。没有被尊重过的孩子,如何能学会尊重父母。

这种将孩子当成附属品的控制教育,能控制得了孩子一时,却控制不了孩子一世。

更糟糕的是,在这种控制下,孩子可能会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变得胆小怯懦,直至精神崩溃,要么奋起反抗,变得叛逆,甚至永远的逃离原生家庭。

美国作家珍妮·艾里姆 曾说过:“孩子身上存在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子方法。”

正确的教育观念是要懂得因材施教,不只是一味的满足自己的想法或者面子。

强行控制,缺乏尊重的教育恶果,是以后再多努力都难以弥补的人格缺陷。

3、被溺爱的孩子,很难懂得感恩

多年前,甘肃张掖市一起弑母杀父案,引起世人震惊。

儿子沈某为了骗取父母的意外保险金,加之平时嫌他们唠叨,就起了杀心,将他们骗至自家养殖场,棒杀后,抛尸野外。

缺钱可以另想途径,父母唠叨两句也乃人之常情。但沈某却选择如此残忍的手段将父母杀害,实在不解。

后来,大家才知道,沈某的父母对他很是溺爱。自幼对孩子予取予求,连沈某不想上学的要求都可以答应。到了适婚年龄,也是父母帮忙找好对象,操办婚姻。

后来开办养殖场,父母抢着干苦活脏活,从不喊苦说累。

就这样,沈某在父母的溺爱下,养成了索取无度、坐享其成的恶习,并最终走向犯罪的尽头。

因为他泡在父母调的蜜罐里,早已将索取变成了理所当然,哪怕是他们的命。

(初三女生结束生命)(4)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在《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说:

溺爱是过度的爱,这是我们对溺爱的惯常理解。

其实真正的理解是:溺爱并不是爱,它是一个温柔的陷阱。它以爱的名义摧毁了孩子的感受,让他们缺乏自我,内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并最终成为别人的噩梦。

父母不断榨干自己,成全孩子的爱不是真的爱,而是毁灭性的害。

溺爱之下,孩子心里没有敬畏,不懂感恩,既失去了自立的能力,也没有了承担责任的能力。

所以大部分被溺爱的孩子,最后都被养成了白眼狼。

正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

如果爱,请给孩子有健康原则的爱,因为爱即可成全人,也能毁灭人。

4、好的教育,永远都靠走心

曾看过一则感人的公益短片。

参加足球训练班的儿子,是整个训练队里最瘦小,进步最慢的一个。他老是传不好球,还经常受伤,胆小得不敢看教练。

可是,妈妈从来不批评打压他,也不“心疼”他让他别再去练球。

妈妈只是默默的陪伴他,尊重他的梦想,并像他最亲密的伙伴一样,给他提建议、不断地鼓励他去尝试。

每每听到妈妈的这些话语,孩子一转身就去院子里加油练习。

在一场正式比赛中决战胜负的那一霎,儿子望向看台上的妈妈,用帅气的头传球姿势给团队嬴得了决定胜利的一分。

(初三女生结束生命)(5)

小男孩跑向妈妈的那一霎那,我热泪盈眶。

这位妈妈用心的陪伴、尊重、激励和无条件的爱,不仅教会了儿子成长,也收获了至真的亲子关系。

曾听过一句话:

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母爱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

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

是啊,母爱如此,父爱如此,父母之爱皆如此!

爱的温柔而有智慧,这是为人父母的最高境界。

我们带着爱和憧憬把孩子赤裸裸的带到这个世界,以至经常惶恐我们能给他们什么?养育之路虽辛苦,但也甜蜜。

做一个放风筝的人吧,让孩子们自由的奔跑,探索,追逐,父母只需轻轻的拉着那条承载着爱的丝线。

他们飞高时,抬头望去,你收获的将是整片天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