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类散文(乡愁悠悠散文)

乡愁悠悠

■陈静

故乡孙圩村,应有千年的历史了。究竟有多少代人在此繁衍生息已无从考究。但那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无论走到哪里,乡音不改,秉性难移。我血管里流淌着家乡淳朴的基因,生命里烙上了故乡人善良的印记。

孙圩村,因过去是孙姓大地主所建土圩,因而得名。村东的孙大泓南通盐河,北入东海。圩里的庄户实际是村里的一个组,有五十多户,兴旺时人口有400人左右。

圩子有一里路宽长,呈正方形,外边是四面环绕、流水潺潺的小河。圩里的主干路两纵两横,呈“井”子形。圩子有东西南北四门,过去四面都有炮台,现在仅西南隅炮台遗址(高土堆)尚在。东门是主门,曾立有一块一人多高大石碑,铭文记载,是1936年为当年赈济灾民的孙照寰(民国时河南省参议员)而立。1951年,修建刘老庄82烈士墓,石料紧张被政府征用,为烈士安魂守灵去了。当年动用了种猪场的木轱辘马车(还有一说是顾家的牛车)套上三头牛运到陵园。东门还立有石刻菩萨雕像,有一人多高,证明当年此地一定建有庙堂,后来石像被村民挖沟时掩埋,不知踪迹。附近曾有一座土地小庙(里面供奉着土地老爷、土地奶奶),文革期间被破坏殆尽。

乡愁类散文(乡愁悠悠散文)(1)

老李峰家门前有一口使用几百年的古井,因为长期荒芜,无人使用保护,致使坍塌湮没。还有生产队的大石碾和大磨盘被埋了,木轱辘牛车、碌碡、榨油的大木榨等等都失落了。 还记得老李峰家的三间青瓦房,那是圩里的第一户,六十年代的稀罕物,当年打夯造房的号子声还在耳边。他家的枳树(俗名杠橘)围子阴森森的,足有两人多高。除了入口通道,四面环绕,密密匝匝,四季常绿,树身长满硬刺,连麻雀也飞不进去,家里再养只狗,贼也别想惦记。枳树秋天的果实(形状和颜色都像橘子,不可食用)摘下可以当球来玩,弹性十足。李家瓦房和枳树围子给我们童年刻上了太深的印记,经久不忘。 听老辈人讲,孙圩子解放前很有名,有过私塾学堂(就在刘家老井旁),培养过不少人才。比如做过省专员的孙照寰,声名远播,在东门立有石碑记述。所以经过东门口,有过“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传说。大地主家有保安团看家护院,所以在土匪横行的动乱年代,从没有人敢染指孙圩子。 当然在战争年代,孙圩子也不能幸免于难,饱受抗日和解放战争之苦。当年日本鬼子据点就在张集、五里,还修建了炮楼,到处扫荡、烧杀抢劫,无恶不作。圩里流传这样的故事:一次张集据点的日本鬼子小队下乡扫荡,刚到圩门外,就遇到了刘立川(刘立政老人的大哥,游击队员,绰号“大扁担”,又叫刘大胆)单枪匹马,在炮台上架起机枪向鬼子一阵猛烈扫射,鬼子惊慌失措,半天才醒悟过来:八嘎!见只有一个人,就哇哩哇啦喊叫着围了上来,刘大川一看情形不妙,抱着机枪顺势一滚滚进沟里溜了。乡亲们听到机枪响,在鬼子进村前就安全转移了。刘大胆从此声名远播。文革时期,派系斗争,县人武部有人要整刘䮵(当年游击队大队长,刘大川跟他一起打游击),要求刘大川写证明材料,刘大川生性耿直,死活不干,还把来人臭骂了一顿。来人灰溜溜地跑了。 圩里东门附近有一长约200米,宽约50米的池塘(俗称大汪)。每逢腊月,冰冻三尺,围堰捕鱼,岸上围观;夏日炎炎,游泳比赛,戏水打闹,消暑纳凉,这里是孩子们的天堂。 在大汪北边,就是供奉着土爹土奶的小庙,据说谁家有个小灾小病,来烧纸焚香,祷告祷告就能免除灾害;过去哪家有死人,送汤的队伍要绕庙顺时针三圈,逆时针三圈,焚纸钱,献祭三杯酒,跪拜磕头;我小时候得“夜啼”惊厥,奶奶曾抱我去土地庙“喊魂”:“乖乖不怕哦——!乖乖来家喽——!”至今还记得呢。 传说当年有个叫任彩之的人,生命垂危,家人准备后事,都为他打棺材了。准备去帮忙的两个朋友经过土地庙,发现屋角坍塌漏雨,就怀疑是不是土地老爷托附(附魂于体)他的,试着祷告:土地老,土地老,你要能让任彩之病好,定叫他来把你庙修好。回来一看,病人还魂了,好了!打好的棺材又卖了。为了兑现诺言,任彩之果真重修了土地庙。

乡愁类散文(乡愁悠悠散文)(2)

圩里过去有两棵古银杏,是过去地主后花园里的,雌雄双株,相隔约30米,树龄千年以上,胸围超过5米,直径超过2米,树冠遮云蔽日。雄树高大挺直,主干和冠幅足有20米。雌树略矮,一到夏秋就挂满银杏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银杏树曾惨遭日军和国军两次砍伐,搭建掩体,伤了元气。解放后古银杏焕发了青春,圩里人在银杏树下编织过多少美丽的梦想,憧憬过多少曼妙的未来,难以想象。可惜的是1968年,被县财政局征用,用于县丝织厂做梭子,一纸公文两棵老树被砍了。至今提起它,上年纪的人都还痛心不已,这也是我心中永远的遗憾! 圩子南边、西边和北边的河沟里长满粗壮的芦苇(诗经里称蒹葭,俗称大柴)。夏天,孩子们会把芦叶摘下卷成芦哨,吹出“嘟嘟”的美妙声音,会把缠绕在芦苇上何首乌的嫩果摘下,丢进嘴里品尝,咀嚼着童年的美味,白浆顺着嘴角流下。偶尔还会在满是芦苇的河沟里抓到鱼虾:鲫鱼、鲢鱼、昂刺鱼、大虾子和螺蛳等。芦叶是端午包粽子的上好材料,蒸出的粽子会弥漫一股扑鼻的清香。秋冬之际,芦花可以用来编织草鞋(俗称毛窝子),穿扣在木板上,底部前后打上两齿,又叫木屐子,数九寒天,冰冻下雪,穿上它也不觉冻脚,浑身暖和;笔直粗高的芦秆砍下来,用柴梳子(特制工具,剖柴用)从根部向梢头把它剖开,然后把梳好的芦秆放在平地上用石滚子碾压后,就可以编织柴席了。那时冬日农闲,不分男女老少,个个都会此手艺。编好的柴席既可铺床,也可变卖换取零用钱。夏天用它纳凉,睡在上面非常清爽。夜晚闻着它的清香,听着说书人讲神话故事,数着星星和月亮,多么惬意!

乡愁类散文(乡愁悠悠散文)(3)

春天,掰下嫩柳,编成柳环戴在头上;夏天,瓜田李下,偷瓜摘桃,与小伙伴分吃;秋天,趁中午或晚上,薅花生溜到沟里乐着享受,亦或在沟边挖个灶膛,点火烤山芋烤花生;冬天,聚在火盆边烤蚕豆,嘎嘣嘎嘣差点把牙齿崩碎。童年带给我们多少美好的回忆啊! 义字当头,仁行天下。圩里人崇尚义气,讲究仁道。每逢过新年,热闹非凡。大年三十晚,孩子们会结对送财神,无论送到哪家,都会讨得喜钱、馒头或糕果,一家人团团圆圆,吃着年夜饭,喝着美酒,听着祝福声声、爆竹声声,其乐融融。新年初一早,吃过开口糕、万万顺(饺子)、元宝(汤圆),不分男女,不分老少,小的给老的,晚辈给长辈,挨家挨户,串门拜年,问好祝愿,祈福纳祥,每家都要敞开大门,摆好瓜子花生、糖果糕点、香烟等,迎接客人到来。最后会聚到村里德高望重的人家里听书讲古,唱戏玩牌。在故乡的28年,过年串门拜年的习俗从没有改变,后来生活在城里,就再也享受不到这样的待遇了。

乡愁类散文(乡愁悠悠散文)(4)

谁家有个三灾六难,圩里人会尽心尽力,倾囊相助,当时时兴份子钱,以解燃眉之急。记得李家失火,草屋蓬荜烧个精光,张家一捆柴,王家一根梁,朱家一瓢面,陈家一勺油,有钱的出钱,有物的出物,无钱无物的出力。打笆拴草,和泥掇墙,三两天功夫,一处新房就完工了。刘家二儿子得尿毒症,五十多家也是各尽所能,凑钱接济,共渡难关。今年陈磊得了肝癌,在上海治疗,急需筹款90万元。面对天文数字的治疗费,全家人心急如焚。圩里十三姓,虽是杂姓,但长幼有序,重情重义。虽然庄子散了,原住户进城的进城,入小区的入小区,但仗义疏财、扶危济困的善心没有变。大家慷慨解囊:100元,200元,500元,多的万元,甚至几万、十几万……有的通过微信转账,有的通过“水滴筹”平台捐助,很快筹齐善款。现在陈磊手术成功,已出院在家休养,恢复很好。

乡愁类散文(乡愁悠悠散文)(5)

从我记事起,就听说孙圩走出过不少抗日英雄、革命烈士和抗美援朝的战士,为国家作出过贡献,如侯广余、王建高、周玉亭等。80年前,还有一位山东籍的八路军戴姓连长,战斗牺牲后葬在大汪西边高台上。

老李峰家祖孙三代在市公安局干过,顾文俊在南京军区司令部正师级(现已退休),顾文武在贵州部队副师级(已退休),现在南京安家,顾文龙在新疆乌鲁木齐建设兵团支边(已退休),徐长法在南京军区正营级(已离世)。中年才俊徐亚辉(原名徐永康)在江苏省审计厅,正处级;顾为原在国家商务部供职,现在国家民生银行发展;徐宝原在盱眙工商局,后考入苏州市财政局。也有不少在地方政府部门工作,如原淮阴区种猪场书记,后在种子公司任书记退休的顾德忠,青年时解放军工兵连长、在巴基斯坦修过铁路、后在淮阴区工商局退休的顾文明等。还有不少民间艺人:说书,拉二胡,打蛮琴,吹笛子......只可惜已很难再欣赏到这些艺人的才艺了。

孙圩子虽说不上钟灵毓秀,但也算人才辈出,具地方特色。这些人才和成就的取得,应该和圩里人一直所秉持的仁义传统是分不开的,这些人的血管里流淌着善良、勤劳、担当、奉献的基因。 圩里长寿的人很多,活到八十多岁、九十多岁的有十多个,孙家大奶奶活到103岁才去世。刘立政老人94岁去世,他是圩里的“活字典”和“百科全书”,对《三国演义》很有研究,擅长讲古书经典。这些人长寿的原因,除了圩里人世代延续的尽孝、清心、勤勉外,还和他们本身所处的重仁讲义的环境熏染分不开。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脚步加快,农民的钱袋日益充盈,圩里的不少农户已经搬到离圩子一里多路的中心村,还有很多在城里购置了房产,成为城市居民。没有在城里买房的如今只剩几户了,圩里的老宅已渐渐消失,只剩下刘姓、李姓、龚姓三户人家,零零落落立在原址,还有大汪西边一座孤零零的八路军连长的坟茔。 缕缕情丝萦绕在故乡的村口,悠悠乡愁溢满游子的心头。乡愁是家乡的月,乡愁是陈年的酒;乡愁是老家屋顶上袅袅的炊烟,乡愁是故乡东门的一汪碧水;乡愁是老树梢头的鸟窝,乡愁是黄土地上的耕牛;乡愁是妈妈倚门紧蹙的眉头,乡愁是儿女远行爸爸的挥手……

乡愁类散文(乡愁悠悠散文)(6)

陈静,男,1961年7月出生,原名陈永明,渔沟中学毕业。闲暇时偶有舞文弄墨,信手涂鸦,发些感慨,很少有文章发表。平时喜欢寻石访仙,游山玩水,疯疯癫癫,常被戏谑。曾在《淮海晚报》、《淮阴报》发表过几篇小文,《一段令人难忘的奇缘轶事》收入《淮阴文史资料》第二十三辑。

乡愁类散文(乡愁悠悠散文)(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